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窖行记

(2022-12-26 21:19:03)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南窖行记

    国庆长假期间,在孩子提议下,我们驾车去房山的“南窑村”。南窑村是个挺有特色的古村,曾被喻为西山小北京。由于这一片儿山里多煤还有能烧石灰的石头,再加上盛产建房铺路用的青石和石板,据说从唐代中后期起,这儿就有了采石运煤的官道。明代迁都京城,随着采煤攫石业的兴盛,再加上外来移民的不断迁入,这里成为房山乃至京畿边儿最富庶的乡村之一。从明代成村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016年年底,南窑村被国家有关部委公布为第四批中国传统古村落。

 深秋的京郊,远山如黛,层林尽染,色彩斑驳陆离,令人心醉神怡。不巧的是,我们到这里时,阴郁深沉雾霭迷离的天空,开始飘落霏霏细雨。秋雨中的“南窑村”,在古木掩映下的古戏台、过街楼、北极玄帝庙、龙王庙和栉次鳞比的村舍,显得色调沉稳幽暗。街巷石板铺就的道路,在湿漉漉的雨水中,变得光亮冷清,天辉地映,愈感古朴沧桑。传说当年南窑是从山西到北京的必经之地,大多半儿出外经商、进京赶考的人,都要在这块儿落脚。山西商人脑瓜子活泛,瞧这儿可是块儿风水宝地,不少人就势安营扎寨,幌子往外一挂,吃住的店面儿开了张。一来二去,这块儿成了外来户最扎堆儿的地方。

 南窑村中有南北两条街道,北街新道,是乡政府、村委会、乡卫生院、小学校、商店、饭店的所在地。游览的人主要逛得是南边儿老街,这儿是原先的古商业街。据村里人介绍,商业街两侧高低错落的宅院,多半儿是明清时代遗留,里边儿也有部分是民国时期所建。别瞧它们建造时间不同,可建筑风格却互有借鉴和相互兼容,大同小异。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里的房舍也日渐衰败,不少挂着招幌的老房旧屋,已经濒临垮塌,你随处可以看到“此处危险,请勿靠近”的提示。当地的管理部门不知出于何种考虑,不尽快将危宅修缮加固。也许是想刻意留下些许残垣断壁,让人们从这衰败的场景中,窥悟出沧桑历史变迁中曾经有过的那段辉煌?不过这场景真的有点让人感慨唏嘘。我们漫步在古街道,用心,体味着那曾经有过的古风情,用行,感触着古人曾在此经往来的古神韵。

    在街面的店铺招牌上,我们看到有:“李记铁匠铺”、“王记膏药铺”、“嫁妆铺”、“首饰楼”、“赵家药铺”“张记果子铺”、“孔家钱庄”、“蔡家肉铺”“钟表店”、“杨家赌场”、 “客栈”、“董家豆腐房”……,从这些招牌上,让你可以联想到当年这里的繁华程度。还有些彰显院子主人曾经辉煌的李秀才院郑家秀才院王家大院谢家大院果家大院赵家大院杨家大院罗家大院等。这些称谓,都是当年那些声名显赫户主的宅邸。

 天儿擦黑的时候,我们到村边的一户人家吃农家饭,铁锅棒子面贴饼子、小鸡炖蘑菇和鸡蛋炒香椿芽是这家招牌主食。这家的儿媳妇操持饭菜,儿子忙着给客人上饭上菜,老太太里出外进给俩人打下手,满脑袋头发花白背微驼的老爷子,负责支应客人。大半辈子干农活,让老爷子黧黑的脸上满是核桃纹,粗糙的双手,能让你瞧得出流逝岁月的艰辛与沧桑。老爷子挺实诚也特能聊,话匣子一打开就搂不住,山南地北,凡他知道的事儿都愿意全抖落出来说给你听听。   

 老爷子告诉我们,他祖上是山西洪洞人,是明代头一拨就迁徙到这儿的。现在膝下有三儿两女,该嫁的嫁了,能出去的抬屁股走了,身边就剩下老儿子,和老家儿一块儿经营着这家“农家乐”。他听老辈人说,南窑村最火的那阵子,从早到晚没个消停。大半夜的街上就过骆驼队,那裹着狗叫的骆驼铃声,把鸡打鸣声儿都盖住了,天还没亮,街上就骡马大车轱辘碾道儿声、蹄子磕碰石板声和牲口打响鼻声不断。稍往后,就是挑挑子卖早点的,卖豆腐的,摇拨浪鼓声让人直闹心。到了晌午锔锅锔碗、磨剪子磨刀的吆喝,剃头挑子的响器,卖菜的、卖布的、卖洋画和小人儿书的,吹糖人的,拉洋片的,卖狗皮膏药的,收破烂儿的,要饭打呱哒板儿的,再加上老太太扯嗓子叫孩子回家吃饭声,鸡飞狗跳,把整个村子都淹了。晚不晌,兹要太阳往山后一出溜儿,好摸黑活动的就出来乱串了。有凑到一块儿推牌九耍钱的,推杯换盏划拳行令大吃大喝的,大姑娘小媳妇边儿纳鞋底边儿张家长李家短瞎侃大山的……。不到三更半夜不消停。

    逢上初一、十五大集,四里八乡的人都紧着往这儿凑,挑挑子的,篮子的,赶着大车的,推小独轮车的,牵着小走驴驮着媳妇的,乌央乌央,暴土扬长,满世界哪哪都是人。戏台上唱梆子的、说大鼓书的、支棱着膀子可着场子盘步撂跤的,可热闹了。他打小就最爱瞧耍把式卖艺的,巴掌大的空场,俩三人光着膀子往那儿一戳,筛上一阵小镗锣,扯嗓子就一套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话声落地,摊子就铺开了。有光上身朝钉满铁钉的木板上一躺,朝肚子撂块儿石板,抡起铁锤就砸的;有脸红脖粗楞往脖子上绕铁条的;还有挺胸叠肚瞪着牛眼吞铁球的;更瘆人的是用嗓子眼儿顶扎枪和在肚子上横根秫秸秆儿,拿锃光瓦亮的铡刀就剁,那场面吓得人都得背过脸儿去。末了一位梳大辫子的丫头,朝围着瞧热闹的一抱拳:各位老少爷们,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就三瓜两枣的钱,再不掏点儿那位的气顶不住,铁球往下一落,人就挂啦……”到这会儿,要钱才是正格的事儿。不是瞎吹,那会儿这块儿可真不比天桥差。后来一段时间,因各种事由这里的红火景象,渐渐消淡了。自打改革开放以后,这块儿不少人还想重新恢复当年的那种繁荣,又在街面上折腾起不少新店铺,但由于国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禁止乱采乱挖,特别是要求关闭那些小煤窑,少了这些采石挖煤的营生,这块儿就没了人气,渐渐又萧条了。您对这种治理怎么看?我问。当然好啊老爷子想都没想就接茬儿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吗。别瞧那时候热闹,可挺好看的山给挖的乱七八糟,挺漂亮的村子,哪条道儿都是黑乎乎的煤渣子,灰沫子。甭说刮大风了,你就是可村里转上一圈,擤鼻涕都是黑的。住家的谁敢在院子里凉衣服被子啊……

    “现如今,这儿山清水秀的,环境好了,日子过得舒坦。因为这块儿古色古香的老宅子多,值得看的东西不少,也成了旅游景观点,城里人最爱来游玩。老爷子捋着稀不拉叽的胡子笑着:过去村乡里的人日子过得紧,一年忙到头,挣不到三瓜两枣钱,一分钱得掰成两半儿花。烧石挖煤的苦差事,也就为能多挣点儿活钱,那是没挑没选的事儿。这会儿国家政策好,活泛,哪都能踅摸条来钱的道儿,兹要你瞅准喽,再搭着勤快能吃苦,就拿我这‘农家乐’来说,每年旺季挣个万八千的不算个事儿。……

    浓浓夜幕,将这座古老的小山村和几百年来绵延不断的故事,都给悄无声息地隐匿起来了,我们在炫目的灯光和送客老爷子“赶明儿抽空一定要再来啊”的叮嘱下,意犹未尽地离开这座底蕴深厚的古村落。老人说的没错,只要国家政策好,自个儿走的道儿选对了,南窑村还会像过去那样红火起来,大家的生活就保准会越来越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流星
后一篇:观名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