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考钉子户

标签:
高考教育中国美国加拿大 |
分类: 东西文化 |
中国高考结束了,外公从国内打来越洋电话,问:“念念,你什么时候考大学啊?”同样的问题,国内的好多朋友和亲戚也都问过无数次了。我吱唔道:“我正在考呢……已经考了一年多了。”
我可没有骗外公。在加拿大,升大学不需要考试,只要报给大学平时成绩就可以了,但申报美国大学需要参加SAT 考试,分SATI和SATII两类,每年有七次,每次都在月初一个周六上午。原则上,学生什么时候开始考,考多少次都可以,大部分大学只参考最佳一次考试成绩。我嘛,从十年级开始练兵,到现在真正上SAT的战场,真的已经一年多了。由于每次都去同一个考场,我已经对那个考场了如指掌了,连哪间厕所最干净都知道。一年多来,每次考试都能见到我的一群好朋友,我尊称他们为“同事”——我们都是“美国高考钉子户”。
只要一提起SAT考试,我就条件反射想到巧克力的味道,因为每逢考试,我都能从老爸那里成功索取到巧克力,还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据说巧克力对集中注意力有帮助。伴随着巧克力的味道,“钉子户”的美国高考经历趣味横生,遇到的考生更是千姿百态,仿佛舞台上的人物剧。
一次SAT考试前,我在考室外等着监考老师发话,一眼望去室内黑压压的一片,大多都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亚裔考生。他们在抓紧最后一秒的检查时间。突然,在我身边窜出了一个金发女孩,一下子抱住我,兴奋地叫道:“天啊,终于碰见熟人了!”我吓了一跳,定眼一看,是同学杰西卡。迎面扑来的是她浓烈的香水味,然后看见的是她美丽的高跟鞋。我问:“你是来考试的吗?”她有些迷惑地说:“我也觉得自己并不属于这里啊。
“你考SATI还是SATII?”
她一脸茫然地说:“什么是SATI?什么是SATII?它们不一样吗?我不知道耶。”我又被她吓了一跳,担忧地让她把报名表给我看看吧。她却并不担心,一手从闪亮的包包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一手还在手机键盘上快速敲打着。此时,监考老师已经点到杰西卡的名字了,她的注意力还在手机上。我急忙推推她,提醒她要进考场了,她才恍然大悟地疾步踏入考室。我终于见识了什么叫“裸考”了,居然连自己要考什么都完全不知道。
望着杰西卡进入考室,我懊恼没有告诉她:SATI持续三小时的考试时间,可别急坏了在手机另一边等她回短信的朋友。
美国高考,除了SAT,还有AP(大学预修课程)的考试,也是申请大学的一个重要筹码。一次AP考试的结束时,老师要求我们把试题用指定的强性胶纸封好,以避免各种对试题的违法使用。过了几分钟后,老师开始收封好的试题和学生的答题卷。老师走到一个同学桌前,见那同学正趴在桌上打呼噜。老师问:“你的答题卷呢?”教室里的考生们齐刷刷的像那个同学的座位望去,答题卷不见了绝非小事,却见那同学迷迷糊糊地揉揉眼睛,说:“我的答题卷啊,我把它和试题封在了一起。”老师怒不可遏,又不知如何是好:“你怎么能把你的回答封起来呢?”“啊?难道我们不应该那样做吗?”同学这才从睡梦中惊醒。作为钉子户的我“经验丰富”,面对此景并不惊讶:这就是美国考试,nothing is impossible,什么千奇百怪的事情都可能发生。
还有一日SAT考试,是一个老头给我们监考。他做事细心至极,磨蹭至极,原本只需要几分钟的登记过程,他花了近一小时。终于,老头登记到最后一个考生。他问道:“你为什么要来这间考室?”考生是个西人男孩,他不解道:“呃,我来考SAT。”老头说:“你考的是SATI,在另外一个考室啊。”考生看起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还是慢慢地开始收拾东西。“你出门往右边走就可以了。如果他们已经开考了,那就下次再来吧。”老头也慢悠悠地将考生的名字在名单上划掉。“哦,谢谢。”然后考生不慌不忙地往另一间教室走去。我心里面倒是替他捏了一把汗:自己该去哪间考室也不清楚,原来又是一个“裸考”的;估计那间教室的考试早已开始了,他可能真的只能下次再考了。
没关系,还有下次嘛。这就是美国高考每年七次教给我们的心态。有时美国教育体制的优势被过分推崇了,其实它并不完美。教育资源的丰富和教育资源分配的相对平等冲淡了社会对高考的重视,反正去哪里上大学都差不多,何必那么在意?机会过多等于没有了机会。上天对北美学生太多的恩赐,考大学永远不是高中生们唯一的必需的选择。所以,高跟鞋不可能成为这个考场上的违禁品,小鸟不可能被驱走、鸣笛也不可能被禁止。噢,对了,SAT考试前一天老师还会满不在乎地为学生开party。学生会竞选、学校外出郊游、活动聚会,偏偏就要在AP、SAT、学校期末考试同时开展。在中国,社会、学校和家庭护送考生百万大军过独木桥的壮举,在这里简直是天方夜谭。
不就是周六早一点起床,这次考不好下次可以再考,因此很多北美学生将机会看成了理所当然、将高考当做随意的一次练习。中国的高考故事却有着比牛郎织女更加漫长痛苦的篇章,苦等多久才可相逢。可是这美国的高考像面条,你饿了就去吃一口,它来了你也无所谓。教育是国家对未来的投资,虽然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可是它在北美好像沦落到了可有可无的地位。社会没有对高考着重强调,考生自然也就对它失去重视,继而一个个漫不经心地裸考生频频出现。对SAT完全不懂的杰西卡、封起自己答卷的睡觉男、还有走错考室也浑然不知的慢性子,他们都像吃面条一样毫不在意地去高考。一年可以考七次的方针,也成功造就了我们这群逍遥自在的高考钉子户,每次都抱着侥幸心理,反正下次还可以再考,况且每月初的SAT考试,还是散发着巧克力气息的“同事大聚会”。
然而,中国高考却完全另一番景象。它是一个考生,一个家庭,更是整个社会所承受的巨大压力,高考历程充满了辛酸苦辣。苦读寒窗十二年就为这一考,这决定命运的、一年一次、一次三天的一考,就算头悬梁锥刺股也要考个出人投地、金榜题名。同样在六月的中国高考,一湖南考生因为迟到被拒入场而跳楼自杀。他的父亲还在校门外焦虑地等待着他从考场欢喜踏出的那一刻,怎知他深爱的儿子却是竖着走进考场、横着被抬了出来。可怜的父亲是多少的悲痛欲绝。如果这次考试不是那位湖南考生十二年奋斗的唯一机会,如果他拥有像北美学生一样面对高考的轻松心态,他是否还会就此轻率地结束了美好珍贵的生命?
我的高考记忆,不该只是巧克力和无厘头,更不该是溅血的战场和痛苦折磨。多么希望有那么一种教育,结合中美两国教育的精华,它在战略上蔑视高考和淡化高考的地位,让考生轻松上阵、享受过程;它也在战术上重视高考,考生可以发自内心地明白教育的意义和知识及思想的重要。这样,我们这些青年考生未来才能成为独立、快乐、而且拥有才智的社会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