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应《安徽佛教》杂志执行主编黄复彩老师之约,日前我对大通大士阁进行了一番考证和采访,写下以下文字进行应付,算是向黄老师交差。欢迎各位高手进行点评、斧正。
http://s8/middle/4e398516n75cf4063c917&690
(神椅山下绿树掩映的大士阁)
大通是个有着千年辉煌历史的江南古镇,临扬子江,接青通河,依长龙山,傍天目湖,地理位置独特。唐始,设大通水驿;南宋,“日出而市,日午而散”的商贸活动兴起,水驿由镇所替代;明初,设巡检司、运所、水泊所,为通衢要地;清设大通水师营,“辖枞阳以下东至荻港江面”。特别是同治初,兴建大通参将衙,统帅水陆清军一千余人,并设置“纳厘助饷”的厘金局及楚西检局,为江西、两湖、安徽的盐税征收机构。加上大通本地水产丰富,使大通以“鱼盐城市”而闻名,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跻身安徽“四大商埠”之列,名躁一时。因工作关系,我时常陪领导、客人去大通古镇进行参观考察,每次去大通只要有机会我都要到“大士阁”去朝礼。
http://s7/middle/4e398516n9a2e66ed4bd6&690
(大士阁与风景如画的大通古镇融于一体)
1月10日中午,陪北京客人在大通“德信大酒店”用过午餐、参观澜溪老街后,因客人与朋友约好要去安庆办事,我便独自沿着祠堂湖堤、青通河埂前往与德信大酒店隔湖相望的“大士阁”,准备去拜望大定师傅。
http://s3/middle/4e398516n9a2e64e48662&690
(清幽的大士阁寺庙一角)
“大士阁”是我国一座著名寺庙,它位于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南面的神椅山下祠堂湖边、青通河畔,寺前东北方600余米处便是青通河与长江交汇处。顺着湖堤向大士阁方向出发,可看到祠堂湖堤与青通河堤交汇处建有一座雕工精细、建造精美的大型汉白玉牌坊。牌坊正面,上面雕有已故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主席、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九华山祗园寺方丈仁德大和尚所题的“大九华山头天门”七个红色大字,下面方柱上雕着楹联:大士常住三摩庄严地广渡众生出苦海,灵心行愿九载建宝刹普现明耀照世门;牌坊背面,上面雕着“国泰民安”四个楷体大字,下面方柱上雕着一幅楹联:玉成广宇全凭赖檀越信士能工巧匠,弘传佛法须仰仗护法龙天正信僧俗。
http://s7/middle/4e398516n9a185a4e0b16&690
(祠堂湖堤上的“大九华山头天门”牌坊)
http://s15/middle/4e398516n75cf3c17df8e&690
穿过牌坊,前面便是金碧辉煌的“大士阁”。两层檐角高翘的楼阁牌坊式寺庙山门高大雄伟,门前两尊石狮雄视前方,护卫着佛门净地;山门中间两扇红漆大门和左侧单扇红漆小门紧闭着(平时都是这样),只有右侧单扇红漆小门敞开着供善男信女和僧尼们出入;山门上面是全国重点寺庙——安庆迎江寺方丈皖峰上人题写的“大士阁”寺名,门柱上雕刻着笔力遒劲的门联:千载松涛鸣古寺,一轮红日照山门。站在山门前,只见大士阁靠山临水,建筑典雅,景色清幽,让人观之不禁感叹,的确不负“大九华山东南第一天台胜景全图”之一景的盛名啊!
http://s6/middle/4e398516n9a185a3e1fc5&690
(两层檐角高翘的楼阁牌坊式寺庙山门)
走进山门,第一栋庙宇是天王殿,殿里供奉着四大天王和护法的韦陀。门匾下书有一联:旭日照莲台禅林万古,春风苏贝叶佛事千秋。门边墙上镶嵌着一块刻有《大通大士阁重建碑记》的大理石匾,其碑文如下。
http://s3/middle/4e398516n9a1923992ab2&690
(天王殿)
古镇大通位于长江中游之南,其北依龙山,面濒长江,东南则与地藏九华隔河相望,历来为九华门户,佛国咽喉,相传地藏乔觉千里劲进,九华证道,即栖息于斯。明清之际,佛国九华香火日盛,朝礼地藏者络绎如云,此则为必经之地,故大通佛教日昌,尤以大士阁香火为盛。
大士阁坐神椅山而居,面青通河以立,初名相水寺,始建于清顺治七年。后经九华无相圣传发心重建,谓无相下院。圣传者,俗姓王,安徽桐城人。童贞入佛,弱冠得戒,后至九华,因其修行精良,被甘露禅寺请为住持。翌年遍遏名山,参诸知识,又被浙江天童奉为首座。同治十年复归九华,因见唐代名隐王季文宅之寺无相沦为荒丘,经六年苦心,辗转经营,终成巨刹。后偶经大通,见往来佛子无憩息之所,而见大士阁虽废圯已久,然旧址尚存,遂于此结茅而居,接迎往来。圣传苦行,善信风闻,遂使大士阁殿宇重建,辟有法堂、大佛殿、天王殿、观音堂、禅堂及僧寮九十九间,额为“普济寺”,又名“大士阁”。圣传并于此开坛传戒,宏宣律学,成大丛林,往来僧俗无数,佛门气象万千。清光绪二十六年修《九华山志》所绘“九华山东南第一天台胜景全图”之九华一景,谓大士阁也。至此大士阁有“大九华山头天门”之称。民国初,大士阁香火盛极,为九华七大丛林之一。
百年以降,大通屡遭战乱兵变,其生民涂炭,无一幸免,兼之洪水入侵,佛门香火,渐至冷落,半世纪久矣。
“文革”既毕,国策昌明,有得戒弟子尼大定者,因见古寺荒寂,怅惘良久,遂于佛前发愿,毕余生之力,振我佛伽蓝。感大雄之佛力,得正法而久住,上有政府之鼎助,下得善信之共倡,乃至皓首鹤发,稚子童心,莫不随愿乐捐,终得大士阁大兴之盛举,更有九华高僧仁公赐墨,安庆大德皖公题匾,遂使“大九华山头天门”重被异彩,终得“大士阁”锦上添光。择其佳日,僧俗礼赞,焚香颂贝,共唱佛德,恭逢盛世,乐我汉邦。大士阁之盛,今之最也。
吾观大士阁矣,其佛像庄严,殿宇恢宏,山门高构,龙墙逶迤,前拥江流发泱泱之大气,后踞龙山含浩浩之灵川,无历史之陈迹,有祗园之气象,众生赞叹,颂佛法之玄奥,歌中华之遐昌。是为记
邑人 黄复彩 谨撰
住持 释大定 敬立
公元2002年秋月
http://s13/middle/4e398516n9a192aab88ec&690
(刻有《大通大士阁重建碑记》的大理石匾)
因我经常来,故阁内僧众大多认识我。看我来了,有位老居士告诉我,说我来得不巧,大定师傅下午出去了。我见阁内靠近湖边那栋庙宇正在进行维修,就说你们先忙不必管我,我一个人转转拍几张照片。
http://s8/middle/4e398516n9a185e173807&690
(大士阁中正在举行法会)
据史料记载,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新罗国(今朝鲜)王子金乔觉航海入大唐求法,于浙江台州登陆,历经艰辛,途径大通神椅山稍歇后,遂于九华山悟道修炼,终成地藏菩萨。大士阁为九华山隶属寺庙,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是九华僧人为追慕地藏菩萨而建的。其前身史称“相水寺”,亦名“普济寺”,后改称“大士阁”。相传历代九华僧人在金王子小息过的圣地修心悟道者甚多,“大士阁”因此声名鹊起。同治年间,九华山无相寺住持圣传路过大通,见大士阁已颓废,遂发愿重兴。在居士和乡民的募助下,扩充殿宇,设有法堂、大雄宝殿、观音堂、长禅堂等佛场,寺院规模宏大,成为九华一大丛林,额曰:“普济寺”。正是由于大士阁有史以来一直与九华山一脉相承,故被清顺治帝赐予了“九华山头天门”的称号。因此,这里从清代至民国时期便一直是湘、鄂、赣、皖、江浙一带及东南亚信徒朝拜佛教胜地——九华山的咽喉之地和重要驿站。古时每年的一、二月及七、八月份,大通的十里老街上会有来自各方的朝山者川流不息,大士阁内更是整天香火缭绕,成为当时名噪国内外的一大风景。此后,大士阁大部分建筑毁于抗战的战火,残存建筑经1954年特大洪水及“文革”的人为破坏等遭严重毁损,不复存在。
http://s15/middle/4e398516n9a5374e9567e&690
(神椅山山岩上的“九龙壁”石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文革”后草草复建的大通“慈林精舍”已远不能满足信众的宗教需求,为此铜陵县人民政府于1998年11月5日正式批准大通镇(2005年区划调整改归郊区管辖)将慈林精舍迁往原大士阁旧址重建。在释大定住持多方奔走和募捐下,大士阁自1998年后经多次修缮建设,陆续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大愿殿、伽蓝殿、祖师殿和功德堂、大慈殿、阿罗汉书画院及五百罗汉堂等庙宇。2000年,九华山祗园寺仁德方丈为重修后的“大士阁”题写了“大九华山头天门”匾额。2003年农历七月三十日,重建的“大士阁”为49尊贴金佛像举行了隆重地佛像开光典礼,并正式全面迎接各方香客和游客。近十几年来,“大士阁”继续扩建,让昔日“九华山七大丛林之一”的“大士阁”再度辉煌,形成历史之盛。
http://s2/middle/4e398516n9a537af10ee1&690
(大雄宝殿)
“大士阁”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放生池与三圣殿在同一条中轴线上,伽蓝殿、大慈殿、祖师殿、大愿殿、功德堂、五百罗汉堂及阿罗汉书画院等建筑位于这条中轴线的左边,紧靠着青通河与铜贵路之间的神椅山;大悲殿、观音殿、客堂及僧寮等建筑则位于中轴线右边,与风光旖旎的祠堂湖相连,青山绿水映衬着黄墙黑顶、飞檐翘角的庙宇建筑群,让大土阁更显清幽。
http://s4/middle/4e398516n9a5380b7d853&690
(伽蓝殿、大慈殿、祖师殿)
大雄宝殿与天王殿正面相对,相距约40米,位于大士阁中心位置。整座建筑雄伟壮观,殿前有个开阔的小广场,殿门上雕着楹联:瀛海苍茫求借慈航登觉岸,霜钟清澈来从古刹证菩提。其后便是200多平方米的放生池,有一小巧的拱形石桥横跨池上,与通往三圣殿的上山台阶相连。拱桥将放生池隔为两半,池中建有假山和一尊观音菩萨手执净瓶的汉白玉塑像,众多的红鲤鱼和放生龟在池水中悠悠地游着。
http://s4/middle/4e398516n9a193c1f4bc3&690
(冬日的放生池上,水面结着薄冰)
供奉地藏菩萨的大愿殿门上雕着楹联:大江东去洗千秋苦厄灵光直接九华,仙气西来敲几杵疏钟神韵横飞南岸;而供奉观音菩萨的大悲殿门上则刻着楹联:音传宇宙分来南海一枝香,观此湖山展现澜溪三月景。两幅楹联弘扬佛教思想,展示本寺区位与九华一脉相承的特色,让人看后耐人寻味。
http://s7/middle/4e398516n9a193ab62386&690
跨过石拱桥,沿着台阶拾级而上,便是三圣殿,这里是大士阁经常开展讲经活动的场所。殿门上雕着一幅长联:观音甘露洒长龙
瑞气凭盈老镇 普济三千世界
包容十方信士纾色相,菩萨祥云凝鸡冠 佛光环照澜溪
垂慈亿万人间
指点四海苍生出迷途。殿左首的二层阁楼上,供奉着一尊从印度请来的雕工十分精细、玉色特别纯净的汉白玉佛祖如来侧睡佛像,据大定师傅介绍,这尊睡佛乃大士阁镇寺之宝,是不轻易让人看的。
http://s7/middle/4e398516n9a53864243f6&690
(三圣殿)
http://s16/middle/4e398516n9a185d25ff5f&690
(来自北京和淮南的客人在观赏汉白玉睡佛像)
三圣殿右边,依着湖滨建有一座精美的醉佛亭。伫立醉佛亭上,我们可以欣赏到祠堂湖的湖光山色、美丽如画的大通新镇以及澜溪老街、天主教堂的方型钟楼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曾有游人看罢胜景后,禁不住激动题下了这样一首精妙的回文诗,曰:“依山伴水伴山依,栖鸟枝头枝鸟栖。寺院雕楼雕院寺,祈佛净地净佛祈。”让人赞叹不已、回味悠长……
http://s16/middle/4e398516n75d52bd181ef&690
(蓝天白云下,假山与醉佛亭耸立在祠堂湖畔)
http://s12/middle/4e398516n9a18939254cb&690
(醉佛亭上,可欣赏到祠堂湖的湖光山色与湖畔美丽如画的大通新镇)
三圣殿左边,拾级而上是心愿亭。亭子颇有特色,是用杉木建的,连杉木表皮都仍保留着。沿青石板路往前,越过清凉亭,便是圣传禅师肉身宝塔。据载:大士阁第四代住持圣传禅师,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65岁时坐化圆寂,就葬于大士阁近旁。上世纪末,因铜贵公路建设挖出一口彩釉莲花缸,发现缸内有一具肉身菩萨端坐缸中。后经考证,确认此肉身菩萨即为圣传禅师,距今已100多年仍保存完好,为安徽佛教界广为传颂。
http://s12/middle/4e398516n9a53c6de45db&690
(心愿亭)
http://s7/middle/4e398516n9a53c810ed26&690
(清凉亭)
圣传禅师肉身宝塔北侧,耸立着一尊高达9.9米的汉白玉地藏菩萨巨型佛像。注目佛像,只见地藏菩萨赤足站在莲花台上,左手掌握佛珠、右手执着禅杖,慈颜善目,凝望着佛山九华……
http://s4/middle/4e398516n9a56afc1ac53&690
(圣传禅师肉身宝塔)
顺路返回,下心愿亭向左便是2007年秋新建的五百罗汉堂。据介绍,大士阁中这座五百罗汉堂其规模在九华佛教所属寺庙中称大,其所塑佛像姿态各异,各具特色,栩栩如生,让我们在感受佛教文化的同时,不禁对如此精湛的雕塑艺术而钦佩不已……
http://s1/middle/4e398516n9a56afe3fa40&690
(2007年秋,大士阁新建的五百罗汉堂)
出山门左拐,在寺前公路与铜贵路交汇的青通河大桥边,也建有一座牌坊,其匾额仍是仁德大和尚所题的“大九华山头天门”,这是原址原样重建的牌坊,其建筑规模比湖堤上那座牌坊略为小一些,式样也没它精美。
http://s15/middle/4e398516n9a56c907a07e&690
(原址原样重建的“大九华山头天门”牌坊)http://s14/middle/4e398516n9a56b193cfcd&690
据大定师傅介绍:去年,她曾和区宗教局领导前往深圳华侨城等地进行参观考察,准备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大通历史文化名镇开发,着手建设“大士阁-祠堂湖”风景区:将在祠堂湖中小岭半岛上新建一家五星级酒店、一座类似安庆振风塔样兼具观光功能的佛塔、一座连接小岭半岛与大士阁的具有典型徽派建筑风格的九曲廊桥,对祠堂湖所有堤岸进行综合整治,扩建大士阁大雄宝殿,在铜贵路上方建设神椅山天桥,在铜贵路边的小岭半岛与大士阁之间小半岛上建设“九华佛教文化园”、宗教会议中心等项目。
http://s7/middle/4e398516n9a56cd83ce16&690
(高达9.9米的汉白玉地藏菩萨巨型佛像)
当上述项目全部建成后,一座更加宏伟壮观的大士阁将会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我期待着这一天尽快到来……(共4360字)
http://s1/middle/4e398516n9a56d66ec740&690
(大悲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