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词无罪,罪在乙肝歧视
台词是代乙肝歧视受过
本报评论员 王任辉
书面投诉电视剧《蜗居》涉嫌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年轻网民“静心才情”,12月1日上午,得到得到了行业主管部门的答复:国家广电总局已要求《蜗居》制作方删除涉及乙肝的台词。要求删除的台词出现在《蜗居》第一集,主角郭海萍称“不洗手,回头得乙肝,找工作都没人要”。投诉的网友认为此语违背科学常识,极易误导观众,含有歧视色彩,恶化了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处境。
据12月2日《中国青年报》
对这句台词,网民自有他投诉的理由,广电总局的快速回复也没什么错。不过这个投诉还是引起了网民的争议,说啥观点的都有。对文艺作品中的语言按专业术语的标准去要求似乎有点苛刻,因此,尽管表述不准确,但是这句调侃的台词并无罪,有罪的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乙肝歧视现象。可以说,对这句台词的不满,不过是网民对乙肝歧视现象的不满。
影视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在现实中,许多人相信“不洗手,回头得乙肝”许多人更相信“找工作都没人要”。因此,这句台词牵出了乙肝歧视这个沉重的社会命题,许多人或其身边的亲戚朋友就遭遇过可怕的乙肝歧视,多余被歧视者来说,不希望影视作品传播、强化乙肝歧视现象,哪怕是调侃都不允许,这才是网民投诉这句台词的主要原因。资料显示,中国大陆目前约有3000万慢性乙肝患者和1.2亿无症状的携带者。不管是乙肝患者还是病毒携带者,在入学、就业、生活等很多环节受到限制和歧视。比如,在招收公务员、高等学校招生、企业招聘的时对乙肝抗体不正常者(俗称“大三阳”、“小三阳”),一律拒绝录取、录用。在所有歧视中,最严重的是就业歧视。
其实,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乙肝是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染的途径传播。许多人对乙肝惟恐避之不及,是因为将乙肝和甲肝搞混了,乙肝并不像甲肝那样可以通过饮食传染,在“病从口入”的观念支配下,谁还愿意与乙肝患者及其病毒携带者在一起工作、就餐?这种由于对乙肝的不了解而产生的群体性的歧视行为,不仅扼杀了许多乙肝患者及其病毒携带者入学、就业的权利,而且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可怕的、人为的壁垒和鸿沟,不知道多少优秀的人才由于乙肝歧视而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显然,乙肝歧视现象人为地制造了一种社会不公平,也与和谐社会的理念相悖。
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爱滋病日”,在这一天许多人把友爱和信任的手伸向了爱滋病人。同为传染病,为什么乙肝患者及其病毒携带者得不到更多的关爱与认可?这显然是一个让人尴尬而解的社会命题。
2003年4月3日,因在公务员考试的体检中被查出患有乙肝而未被录取,浙江大学农学系毕业生周一超持刀扎向两名人事工作人员,致一人死亡,周一超被判处死刑。这不过是乙肝歧视维权的一个极端案例。但是,反乙肝歧视的力量并没有消失,没人赞同周一超的方式,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反歧视者都如这位投诉台词的网民这么理性,如果不理性,后果会怎样?不敢想。唯有乙肝歧视现象越来越少时,那些极端反歧视的手段才会越来越少。真有哪一天,估计谁也不会对一句台词这么较劲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