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事能敛财,只因官员手握权
官员权力不分散,红白事敛财难根治
本报评论员 王任辉
太原市纪委目前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婚丧嫁娶等事宜报告的通知》,专门规范领导干部的此类问题,通知从9月1日起,山西太原市副科级以上官员,本人和直系亲属操办的婚丧嫁娶、生日祝寿、国外留学、国外定居等喜丧事宜,必须全部进行书面报告。
据9月3日中新网
官员如果严格按纪委这个通知要求申报,那么对遏制婚丧嫁娶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肯定具有积极意义,甚至还能一定程度上消解腐败。问题是,这只是个假设,实际中要是无法落实,那这个通知岂不是走了形式?因此,太原市纪委的这个通知,初衷很好,能否有效则是个未知数。
不是怀疑纪委真抓不正之风的决心,而是现实中借婚丧嫁娶敛财的官员太多了。比如,2004年10月,河南新安县一位贾姓副县长借嫁女之机,摆席三天,大宴宾客,大肆收受礼金,连有“命案必破”的公安干警也得先“赴宴”后破案;2008年10月18日中午,重庆市涪陵区珍溪镇镇长秦学为父亲70大寿设宴280席。从上午11时开始第一轮,到中午12时已是第三轮,专门安排了两张桌子负责收礼,五六名工作人员忙得团团转。当官原来还有这么风光的一面,既满足虚荣,又能“合情合理”地敛财。
以婚丧嫁娶名义进行的敛财就是一种典型的腐败行为,这个理大家都知道,纪检部门更清楚其猫腻,所以类似的禁令从没断过。早在2007年4月,天津市就发文严格规范党员干部办理丧事活动行为,结果两年过去了,这种不正之风在天津并未绝迹。2008年11月初,重庆市秀山县也重庆市第一个禁酒机构——“禁操办”(禁止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办公室),对政府官员借故办酒席敛财进行干预。但现在,“禁操办”也基本悄无声息。个中原因肯定很多,但很难排除官员权力在其中的魅影。
官员借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是个老毛病,自古有之;如此而为,既是为了虚荣炫耀,也是为了敛财。“请客送礼、人之常情”,谁还能说什么?当官时间有限,“不捞白不捞”?殊不知,官员之所以对借婚丧嫁娶敛财很自信,并不是自己身价高,而是手中的权力重。权力是个特殊的东西,既能给官员带来威权,也能产生效益;这个官场的常识,官员们都懂。大家手中都掌握不同的权力,你要是依权处置我,我能不用权挟制你?正是由于这种官场潜规则的存在,对于太原市纪委的这个通知有理由做一个质疑:要求有关官员在操办婚丧嫁娶等事宜时,应按干部管理权限申报。如果官员不申报怎么处置?纪委对此能不徇私情、严格处罚吗?申报部门要是把关不严怎么办?申报内容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纪委又该怎么办?谁又来监督这些官员的婚丧嫁娶中的变相收礼?纪委又怎么界定官员在婚丧嫁娶中使用的公务用车是为了公事还是为红白喜事去帮忙?而这些疑问,在纪委的通知里则语焉不详,因此,此通知操作性能有多大更让人怀疑。
仔细想想,官员之所以能轻易借婚丧嫁娶敛财、而当地纪委又无可奈何,说到底,还是当事官员手握重权,权力成了荡涤不正之风的拦路虎。而要从根子上解决个别官员身上权力过于集中、权力太大而人人惧怕的现象,绝对不是纪委一个要求廉洁的通知所能解决了的事,必须从干部任免、权力制衡、党内监督上狠做文章。否则,纪委的通知没准又成为一个笑柄,甚至敛财者也因此而窃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