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建设切莫避实就虚
本报评论员 王任辉
近日,吉林省有关部门举行廉政考试,5100多名县处级干部参加,80分算合格。据统计,九成以上考试者合格。考试不合格的名单不公布,合格者名单要递交到考试者所在单位。考试成绩将是选拔干部的必要条件,不参加测试、不合格者将影响其职位晋升。据有关负责人称,考试目的是“以考促学”,测试形式也是督促领导干部学法、懂法、遵法。
据8月30日《新文化报》
怎么证明一个官员廉政与否?这个问题显然有点复杂,要“听其言”,还要“察其行”,所以一时很难做出准确回答。但廉政考试就不同了,定一个80分的分数线,参加考试的官员只要过了80分,谁敢随便说此君不廉政?如果不廉政,及格的分数还能作为选拔干部的必要条件?
如此推演,廉政考试似乎不是为了廉政建设,更像是为选拔、晋升官员创造前提条件。难道不能这么理解吗?“不合格者将影响其职位晋升”,那合格者的职位晋升还有什么障碍?至于官员在现实中是否廉政、是否存在腐败行为,则不像是这个廉政考试要解决的问题。这就奇怪了,廉政考试不为廉政建设服务,还要它何用?
不过在组织者眼里,组织廉政考试也算用心良苦之举,因为考试的目的是“以考促学”,考试是为了督促领导干部学法、懂法、遵法。从这个角度看,廉政考试的初衷也没错,考总比不考要好,督促总比不督促要好。不过,普通民众对此举叫好者寥寥。一位网友甚至揶揄道:“我活这么大才知道廉洁是考出来的!”是啊,廉政需要考试吗?考试真能考出官场的廉政之风?估计参加考试的官员自己也不相信廉政出自考试。
腐败一词现在恐怕妇孺皆知,足见廉政建设任重道远。哪些行为属于腐败行为,对官员来说,某种程度讲可能比一般民众更清楚,那些栽了大跟头的腐败官员如成克杰、杜世成等人哪个没有在台上时大谈廉政建设?哪一个不通晓廉政考试的那些内容?实际上又有哪个逃脱了腐败的结局?显然,停留在纸上的廉政不等于真正的廉政;同理,廉政考试中得高分的官员也未必是现实中的廉政模范。
我们评判一个官员廉洁与否,不是看他廉政考试的成绩多好,也不是看他对廉政建设的演说多么夸夸其谈,而是看他是否仰仗手中的权力、大搞以权谋私和权钱交易,看他的行为是否损公肥私、侵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可以说廉政考试这种形式在官员廉政建设和防腐拒变的教育中,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说它是“走形式”或者“一场秀”都不为过。
必须承认,真正的廉政建设需要宣传教育,当然还需要对腐败行为有一套严格的惩处机制,用制度来约束官员。归根结底,就是要让官员手中的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让一切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比如,完全可以不断拓宽和完善对官员的监督渠道,把对官员的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综合起来,发挥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这样,一切见不得阳光的、不受制约的权力嬗变现象才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由此看来,廉政建设需要治本而不是治标,需要务实而不是务虚。否则,像廉政考试这样沦为笑柄的官员作风建设没准还会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发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