晾晒“裸价”更像垄断集团在狡辩
本报评论员 王任辉
中国上月在一个月内连续两次上调成品油价后,有舆论质疑国内油价“虚高”,并指中国油价已高于美国。对此,中石化一位权威人士提供了一份详尽的中美两国成品油价对比数据,力证国内油价目前仍低于美国:不含税的国内汽油价格为3.47元/升,比美国低13.03%;不含税的柴油价格为3.38元/升,比美国低11.75%。
据7月8日《上海证券报》
近日,国际油价大跌,到7月8日已跌至64美元/桶,国内部分地方炼油厂价格也大幅下降。山东、陕西等地炼油企业成品油价格以每天上百元的幅度下跌。在这个关口,中石化这位权威人士突然抛出成品油的“裸价”耐人寻味:是在回应最近国内油价虚高的质疑?还是为维护高油价在狡辩?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将国内成品油“裸价”与美国相比,毫无意义。因为国内消费者根本就没有享受到所谓的“裸价”,消费者是按市场零售价消费成品油的。这种做法的滑稽之处如同一个卖馒头的商贩对买馒头的人叫屈:制作这种馒头的小麦收购价很低很低、但是馒头的价格很高很高一样。
以北京市油价为例,从6月1日到30日,北京市93号汽油汽油价格从每升5.89元上调至6.37元,涨幅8.1%,而此间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从每桶68.06美元涨至69.89美元,上涨2.7%;与美国汽油零售价格相比,中国的汽油价格大约高出1.8元,额外高出的1.8元的负担则由消费者承担了。但是,别忘了,中国人的平均收入则远低于美国人。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接受记者采访时做了一个测算:按照北京市每升6.37元的油价,剔除政府税收后国内石油公司真正拿到的销售收入约4.08元。而在美国,以新泽西州为例,剔除税收后石油公司拿到3.64元;在英国,剔除税收后石油公司拿到3.294元;在日本,税后石油公司实际拿到3.4元。这么一对比,即便国内成品油“裸价”低于美国,但只有中国的石油企业的税后利润最丰厚,其利润甚至高于部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就这样,中石化的“权威人士”还跑出来叫屈,是不是有点“得了便宜还卖乖”?
国际油价的波动很正常,但国际油价一波动,国内消费者就紧张。因为,消费者似乎并没有从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中得到实惠。国际油价涨到128美元时,国内油价一路跟进,国际油价大降时,国内油价却以“滞后期”为由维持高油价。
提醒中石化的权威人士,在与美国比较时别忘了一些常识性的东西:美国的消费者需要像中国地消费者一样交纳各种过路费、过桥费吗?美国的成品油价格由市场、由企业自己决定,而中国是由政府定价;美国哪里会存在会石油垄断集团操纵政府来涨价的现象?事实证明,国内目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还解决不了石油垄断行业存在的种种弊端,而5月8日公布实施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更像是国内石油垄断巨头操纵国家发改委调价的一个杠杆而已。
如果说这种判断冤枉了石油垄断企业,那么石油垄断企业敢不敢告诉公众:国内的成品油价格调整时,依据的国际原油基准价格到底是多少?石油垄断企业敢向社会公布自己企业的各项成本和职工的收入及福利吗?如果做不到这些,抛出成品油“裸价”倒像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至少也是为维护既得的垄断利益在狡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