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没有真正的悲剧作品
诗人沙柳兄在微信群里说,“如果我们的视角总是盯住最终的悲剧,这个意义又有什么意义?”并说“现在我们处在这样的时代,干嘛不想美好的结局?”这让我想起老诗人木心,想起他这样的教诲:“真的悲哀者,不是因为自己穷。……悲观,是一种远见。……悲观主义是一个态度,是一个勇敢的人的态度。”
实际上,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作品,有的都是大团圆,正如木心所说,“希腊人看完悲剧,心情沉重,得到了净化。中国人看完了大团圆,嘻嘻哈哈吃夜宵,片刻忘其所以。”
围绕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作品这一话题,2012年盛夏和魏东建、张清津、徐树爱、汪海权等也讨论得热火朝天,甚至充满火药味。时隔四年,我的思想也没半点进步,还在坚持自己的看法。从文本上看中国确实没出过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作品。悲剧主要写人与命运的抗争,对人有净化作用,按照鲁迅先生的话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你看”,蔡元培《在北京通俗研究会演说词》中说:“西人重视悲剧,而我国则竟尚喜剧。如旧剧中述男女之情,大抵其先必受种种挫折,或男子远离,女子被难,一旦衣锦荣归,复相团聚,此等情节,千篇一律。”像《赵氏孤儿》、《窦娥冤》、《白蛇传》这类的作品本就是悲剧,但我们的前人还是把它写成了完美剧。王国维是较早从西方引入“悲剧”这一概念的 ,他亦从中国文化精神的角度入手 ,认为中国从未有过真正的悲剧 ,中国人没有欣赏悲剧的能力。他在《〈红楼梦〉评论》中指出 :“吾国人之精神 ,世间的也 ,乐天的也 ,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亨 ,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较早提出中国没有悲剧的是黑格尔 ,他认为中国没有悲剧 ,也缺乏产生悲剧的精神条件。这一观点在西方流传甚广 ,祖刻尔甚至说
:“在中国戏剧中 ,没有悲剧。他们的戏剧不乏悲剧情境 ,但没有那种可以因为它的尊严感和崇高感而值得称为悲剧性的东西。”
本人人微言轻,自然得借助一点名家的言论。但真正懂点文学的人都知道,文学和时代远,和痛苦近,而在儒家克己复礼的熏染下,中国的文人几千年来具备的多是双重人格、多重人格,没有担当,闲适小品写起来还行。中国的作家永远也写不出《哈姆雷特》这样的作品。
“文学才能源于人对世界的不满,源于对周围缺点、空虚和垃圾的认识”,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就这么认为,在他看来,“知足的人不可能写作”,他说的这个不可能写作,其实就是难以写出具有悲剧意义的著作,而悲剧是撕裂给人看的。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