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二和上戏婚礼主持人培训班的同学第一次见面时,我戏称他们都是一些文艺青年。因为上戏是块金字招牌。按照官网所说,上戏的使命是“打造国家级艺术重镇”;而上戏校友网顶端余秋雨的题词,则是“中国顶级艺术学府”八个大字。
那么经过上戏培训的司仪是否就可以戴上这两顶帽子,或者说戴得住这样两顶帽子?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但不去其他社会机构接受培训而来上戏求学,应该都是有些艺术信仰和精神追求的学员,都希望得到更多学术理念的熏陶,从而成为一个具有一定高等艺校气质的从业者的吧。
有艺术信仰、有精神追求、有学术理念、有高校气质,这也就是我所期待的上戏学员与其他地方培训的司仪的不同之处;也可以把它概括为四个字----“学院精神”。
昨晚再次给同学们上课。开头就是根据上节课布置的作业,由每位同学演绎一至两段各自编创的开场白。统一的命题,在不同的解读中展现了多彩的姿态;有的简约、有的华美,有的典雅,有的铿锵。围绕着“车”、“屋”、“球”这三个牵动新人情感的特定物件,大家都展开了合理的想象,组织了顺畅的文字,表达了准确的主题。其中几位同学的作业,更是激起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
不俗的编创能力,证明了我对同学们都是一些文艺青年的基本判断,也增强了我对他们都具有一些“学院精神”的期待。同时我也希望他们再更多一些生活阅历的积累,特别是更多一些对婚姻和家庭的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婚姻和家庭,才可能真正理解婚礼。
加油,同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