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的恋歌——沈志荣新著《青山彩霞》评析
(2024-06-22 14:20:35)
作家沈志荣先生的新著《青山彩霞》出版了,一看书名便是一目清新。“满目青山”的散文,“彩霞漫天”的文艺随笔,“精彩人生”的纪实和故事,作家带着他一生不离的故土情怀,以浓浓的杭州韵味叙说着时代变迁的流霞和涟漪,让我获得了一阵阵的艺术体感。浙江省作协名誉主席黄亚洲先生为这本书所作的序《琢磨万物,是一个作家正确的生活姿态》高屋建瓴,传神地写出了沈志荣从小“喜欢琢磨”、家事国事“事事关心”的自信和他的创作风格,为人们打开了阅读本书的思维导图。
《青山彩霞》是沈志荣广采现实的花露,酿而成蜜的思想和文学艺术结晶。五十多年不离不弃的文学情结,可贵的独立思考精神,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和方言俚语得心应手的运用,与众不同的板块结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选取《青山彩霞》的一些代表作品和著作的整体结构、语言风格等艺术特色试作浅显的评析。
一、
《半个世纪的情缘——我和上城文化馆》作为《青山彩霞》的开篇之作,厚重地抒写了作者五十余年来在上城文化馆这盏明灯下前行的故事。文章详细地记录了沈志荣和同伴在一位位可敬可亲的老师们的呵护下不断成长的经历,写出了上城区乃至杭州市自“文革”中后期以来文学发展的一些脉络,细节十分生动。
作家从1971年的崔家巷4号——上城区文化馆斑驳的老墙门前开始叙事,那“杭州一条毫不起眼的普通小巷,我快乐地与之结缘了”,沈志荣以亲历者的身份写着他在岁月沧桑里的文学追忆和感恩,曲折蜿蜒。
蔡琦老师、小阚老师、刘晓青馆长、高钫、徐敏之、袁惠婷老师……一位位群众文化工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挚爱,他们广博的知识,为师者的责任与敏锐的审美如清泉般“汩汩汩”地流进了后学的心田。为文为人的言教身传,深切影响着吕春生、沈志荣等一批批文学爱好者的一生,使他们从此坚定地走上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的路子。
沈志荣对“上城文学社”这个摇篮充满着深情,文学社滥觞于上世纪80年代,由徐敏之以图书馆为基地组建“读书小组”作为雏形,返城知青袁惠婷接过接力棒,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上城文学社。文学社坚持每周活动一次,无论风雨都无法阻挡文学青年们对文学高山的攀登。沈志荣对其中一个活动日的生动描写,凸显了他们对文学的挚爱和热忱:
“大雨滂沱,屋檐下的雨帘像是一道飞泻的瀑布,社员们望着昏暗笼罩的夜空,心里很矛盾:既翘首以待,又默默祈祷‘高老师千万别来’。突然,一串车铃声撕裂了风雨的帘帐,高钫老师那飘渺动着的白色雨披象一叶小舟,顶风破浪而来……”
这段精彩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态描写得栩栩如生:当年文学在社会中的地位,青年们矢志不渝的文学追求和他们的善良心地……高钫老师顶着狂风暴雨艰难前行的形象,像极了舞台上英雄人物的高光亮相,一切都那么纯洁干净。
同在文中,作家对高钫老师以“同好”的身份,撰写文章评论学生沈志荣报告文学创作的文字让人感怀不已。“同好”一词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许久,今被作家拿出来写进书中,让人们心头涌起了对一个时代的脉脉温情。高钫老师内心没有把他们当作学生,而是把他们视作平等的文学“同好”,这样和煦的春风,这样的师者风范,如何不让人心怀敬意?
在这篇文章结尾,作家写下了这样的感悟:
“日月如梭,从歌舞起步到戏曲回家,我和上城文化馆长达半个世纪的文艺情愫,不也正如浩瀚的中华文化海洋中的一朵小小浪花吗?”
作家站在历史的江流里,尽情地在画着故土上城的文学发展轨迹。为师者的质朴,为学者的意气风发,那个时代韵味如酒与当今的时风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不禁在想,作家是不是在写五十多年来上城的半部文学史?
二、家记中的社会内涵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可以折射出社会的形态,也是记录时代行进的音符。《那年,老妈九十四》是一篇让人读得惊心的记叙体散文,情节跌宕,情感醇厚。作家从母亲突发的病情落笔,写出了疫情下母子的经历,有着记叙体散文完整的叙事和典型的人物、环境的抒写表意。
文章追记了2020年初夏,作家九十四岁的母亲急病住院的状况。一开头似清风淡雅介绍过“家有一老,胜有一宝”,九十四却依旧达观、风趣的老母亲后,文章突然急鼓紧锣地进入新冠疫情初期肆虐、母亲突患胃肠道大出血进院抢救的危情和作家在医院焦急的奔波这一复杂场景。作品以铺陈手法列举远近多方事实,写了新冠疫情对社会造成的恐惧,把笔触聚焦到已过鲐背之年的母亲的病情:
“这天一早,我有一种心神不宁的预感,刚收拾好中餐碗筷,手机就突兀地响个不停。来电人是120急救车的大夫,他说:‘你的老妈刚送进了浙一医院急诊室。’我问:‘啥情况呀?’他说:‘老人大便出血,具体得问讯急诊医生,我们送到就撤了,受老人委托代为通知一下家属的’”。
新冠疫情、九十四岁老人、大便出血、急救车……一连串危情信息叠加让人喘不过气来。在把情节推向高峰后,作家开始从容地写了母亲在医院治疗的曲折经历,在医生、护士和儿子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从阴霾中走向光明,直到老母亲顺利痊愈出院。这其中,作家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刚刚援鄂回来的护士小朱天使般的形象:身穿隔离服的她,不时来床前看护并耐心安慰病人,给药打针细致地叮嘱注意事项,给身在急病中的老母亲和家人极大的安慰。文尾,作家站在2024年的春天,以“好,打住。最后说明一下:今年,老妈97周岁了!”这样轻松、完美的结局,表达出从“黑云压城城欲摧”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路。
新冠疫情的结束,母亲康复和健在,让作家有了很好的心境运用自如的创作手法来把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写得精彩而鼓舞人心。这是一篇别开生面的家记,作家在疫情背景下对一群普通人的描写体现出他的文学典型性。这既是一个家庭的经历,也有国人齐心协力战胜疫情的联想和喻义。护士小朱既是给作家一家人带来希望的天使,也是那个阴霾笼罩时期大家的天使,还有作家以平和语言写出的那位尽责的司机的善意,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内涵而被人铭记。如今,困厄已过,唯默默地祝愿这位豁达的老母亲继续笑吟吟、风尘仆仆向前走,祝愿天下为善者皆有善的护佑。
三、作品的结构特色
沈志荣是一位经历丰富、创作领域宽广的作家:文有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故事、剧本、文艺评论,史有“非遗”、民俗、地方志、地方戏剧史研究等。《青山彩霞》以作家最近五年来所创作的不同体裁的文章结集出版,构建了文学描写、文艺随笔与纪实文体相结合三大板块的著作结构,让人触摸到一如民间编年史那样丰富的社会形态的存在状态,多维度显现出作品的时代和历史价值。
对于具体作品创作,作家擅于用清晰的构架,选择典型事件去表现时代的演进。每一篇作品的背后都有着他厚实的生活基础,寄托着作家对时世的思考和沉淀,承担着“文章合为时而作”的社会功能。《三游龙门话文旅》这篇游记散文很好地体现出作家的这种精心的结构安排。作家写了三次寻访生父范道乾主政过的富阳龙门古镇的经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时代风情,每一次都有独特的感悟,引领着读者踏上山水小径和主人公一起造访当年叱咤风云、诞生过三国英雄孙权的古镇。
第一次1991年春日,作家携女坐车把渡一路颠簸来到还处在“无餐馆旅社”有些蒙昧的古镇。淳朴的山民,乡野土菜、自酿米酒的招待,早上房东还给作家十岁的女儿端来“一海碗”盖着腌肉的大汤面条。面对这碗让房东的娃们口水直流的大汤面,城里来的小姑娘却有些犯难,因为她“刚才看见那肉上有小虫虫在动”。房东忙热情地说:“这肉早就洗刮干净了的,我们乡下说法是,肉虫儿补身子哩,不怕。”好客的老乡拿出的是冬日里腌制、平时舍不得吃的腌肉来招待客人。城乡的差别,不同生活环境带来的人物性格的差异,在这里写得好是生动。
第二次为2005年,富春江上已有了桥,“喇叭一响”车便过了江。世事变迁,龙门有了“脱胎换骨”的蜕变:“多了博物馆式的保护,迁走原住民,空荡荡的厅堂,老式灶也没了柴灶烟火气”,而他依旧渴望在“古镇明月清风之夜得到回归精神家园的一腔乡愁”,表达出人们在时代行进中的失落和对传统文化挽恋的情感。
2023年4月26日,三年沉重的疫情已过,高铁已达富阳,作家第三次造访龙门,眼前是三国、东吴、非遗特色地方文化的盛放,每周游客上万的人气场景。这样的背景下,作家眼落老街顺怡堂两旁“祖有遗言,莫纵樗蒲莫纵酒;家无长物,半藏农器半藏书”的楹联细细吟咏,这是龙门古镇对“耕读传家”这一农耕文明理念最真切的解读,拨动着作家也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三访龙门的叙述,清晰地勾画出这三十余年的时代变迁,而每一次变化都在人们心头留下了不同的时代羁痕。《青山彩霞》这部作品,无论整体结构布局,还是其间篇章的精致谋篇,都体现着作家深厚的创作功底。
四、洗练的语言与方言交融的文字特色
岁月流风,铅华洗尽。五十多年的创作经历,沈志荣形成了擅于用简洁的文字叙述事件、场景,写出人物典型性格和表达哲思的语言风格。方言俚语的巧妙应用,为作品带来了可贵的杭州乃至江南的地域韵味。
《杨柳相依招贤渡》写的是南宋杨万里与柳春燕凄美的爱情故事。贡士杨万里赴京城临安赶考,好不容易在常山招贤渡上了船,可书童在慌忙中竟把书箱丢在码头上,让书生万分焦急。作家便有了如下简洁、精彩的描写:
“‘没事,有我哪!’话音刚落,只见那个热心的船姑竟撑起竹篙一个飞跳,像燕子一样飘落到岸上,抓起那只遗落的书箱,再一个飞跳飘落回船上,看得船上与岸上的众人都一齐喝起彩来。
杨万里连声说:‘谢谢姑娘,谢谢姑娘。’
这时一个浪头打来,船上杨万里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姑娘用竹篙伸过去给杨万里支撑,伸手抓住竹篙稳住了身子,两人相视一笑。”
这段短短一百多字的描写,把船姑柳春燕的青春、热诚、骄健和书生杨万里文弱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他们暗生情愫的前曲写得干净利落,让读者在清晰的人物形象里,感受故事的步步推进中的扼腕凄美。
在《和童话一起快乐成长》里,作家记述了女儿从小喜欢听故事的往事。作为父亲,沈志荣为女儿的成长竭尽最本真的努力。《365天》童话讲完了,怎么办?慈父就来发挥自己创作的才能,写出了《我懂,我懂》系列童话,如春燕去投喂窝里“嗷嗷待哺”的雏鸟。爱是精神升华的动力,父亲的责任让作家在被天真的女儿驱动的童话创作经历中,对童话这一文学形态有了定义式精准的解析:
“我想:童话本质上应该是一个人的返璞归真,是一次心灵回归的抒写。作为成人,就是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来一番逆向的思考和检讨,重新审视了一次自己的心灵后,激发出的对‘人之初’时淳朴和纯真的本性的渴望”。
这篇文章有着锋锐的思想性,对童话的这种深刻的思考,如果没有父爱,没有创作实践,没有长期炼词琢句的功底,很难体会和表达出这样的童话特质。
方言俚语的巧妙应用是这部作品文学语言的另一个特色。在《青山彩霞》里,读着读着会突然冒出晨星般眨闪着眼睛的方言俚语散落在书本的角角落落,让作品有了独特的江南音韵。方言是承载地域民俗信息的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魅力四射的各地方言被统一的语言所取代。这其中最著名的是先秦带着“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社会治理构想和秦统一六国后实施严苛的统治所带来的方言的式微。社会在行进中,一直在打破原有相对封闭的生活和语言环境,方言也渐渐地如雪蚀成水般一点点跟着时代的脚步远去。沈志荣苦心孤诣地在荒野里,一个个寻找着江南吴越语系中的方言文字,然后轻轻擦拭,精心地放进自己作品的口袋里。如在《我家的“五代史”》里的“戤(Gai)了门口”“耐落心来”;在上城文化馆里“囥”起来;《一组迟到的获奖照片》那“破雨伞,里戳出”;写土郎中的“死马当活马医”等俚语……让我们品味到江南的土朴和中华文化的斑斓,让作品生发光华。
五、结语:
传统中,人们常用“文史哲”来形容一位文人涉猎的全面。沈志荣是一位有着浓重故土情结的作家,五十多年的创作中文史兼及,在岁月的年华里留下了他浓浓哲理思考。他是一位传统文化的麦田守望者,赤脚走在他文学的田野上,至今已有十部著作问世,久久生发着他的文化之香。
此刻,我又一次品味着黄亚洲老师在序中对沈志荣的描述:“虽已进入长者年龄,但对万物尤其是新生事物,依然抱有莫大的兴趣,常追问,常刨根,常采访,常挖深井”,让我想起了宋元时期文人周密采撷、撰写古典重要著作《武林旧事》时刨根搜底的执着追问。沈志荣和周密同住杭州,他们在不同的时代里以一样的深情采写着自己所爱的古城的点点滴滴,书写着让他们心中难以忘怀的时代。
今天,沈志荣以娴熟的文学驾驭,铅华涤去,留下洗练而淡泊的文字记下他所经历的岁月、他钟情的文学之路,那岁月酿成隽永的滋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