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剧本创作中的思想内涵的把握——唐诗剧本高适《燕歌行》审读生发的思考
(2014-07-24 15:33:34)
在审读唐诗剧本中,常有这样的感觉:有的编剧朋友会抓住唐诗中的一点枝蔓信马由缰,任思维奔放。创作奔放没有错,我在作剧本审读中一直很保护作者的这种激情。创作不能没有激情。我作个不甚恰当的比喻:创作没有激情有点儿像吃火锅不没有调料,没有调料怎么能火出个味儿来呢?
问题是有的朋友,带着现在流行的标题党的创作手法去创作唐诗剧本。常粗粗一看唐诗,不细细琢磨诗人的借代讽喻,不去深深理解诗人深藏于心的思想内涵,他们心中的痛而信马由缰,这有些要命。中国古代文人、诗人是很痛的,从先秦到近代,不少文人史官因为他们正直的文字而受戮。前548年(鲁襄公25年)发生崔武子谋鲁庄公之事史官前仆后继如实记载而被杀事件的历史或许是比较早出现在史书上因文字而狱的历史吧:“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这种严酷的环境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风,使我们常能看到压抑的文风。文人们常只能夹着尾巴靠他们的智慧借助于借代讽喻藏意来表达他们敏锐的思想,这实在是无奈啊。
然而,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创作唐诗剧本如果我们不化精力和艰苦以洞穴探险那样去苦苦探究诗人的伟大思想,不像盗墓贼那样胆颤心惊地去挖掘他们的内涵,连诗中的隐喻的东西都不去分辨就拿起笔来写一通,怎么能够写好剧本呢?怎么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呢?
写唐诗剧本是要心静的,是要付出艰辛的,不然作贱先人了。这是一段综合审读中想发的感慨。
下面回到《燕歌行》谈看法。
剧本有创意,作者站在年轻的视野上展开想象,在试写着人性。作者是有想法的,会有前途。
只是本剧与高适的诗意和内容合不起来啊。这个本子很难合上高适的《燕歌行》那份藏在内心深处的忧郁,其最重要的思想没有抓住。我们肯定作者的创造力,但要考虑到这是在做我们定位的唐诗故事、意境、诗人情怀的微电影啊,至少需要内容能合上题,诗人那深厚的政治寓寄、将士浴血与朝廷的对比内涵都没有表现出来。要适合我们的定位,不然观众不会认同这是高适的《燕歌行》改编的作品,这是有风险的。
要写好这首内涵极其丰富的长诗的微电影剧本,建议作者要抓住感染人心最凝重的点来进行表现。主角中或可是将尉、或是思妇,当然还可找出传达这些艺术信息的点子,现有的点轻了。现有人物设置,要表现出这首本来就不易驾驭的作品的内涵显得过于单薄了。
其他细节问题:
1、
2、
3、
4、
5、
6、
7、
以上意见限于时间表达意思为主,文字逻辑无法细酌,也不能把所有意见都表达期间。欢迎交流,希望作者不断成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