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六篇  听特级教师潘小明“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一课所感  秀云

(2008-04-14 14:02:32)
标签:

杂谈

分类: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听特级教师潘小明“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一课所感 

                                                   秀云

    星期天,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潘小明的一节数学课《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潘校长的课堂艺术至今让人震撼!特别是有感于他的课堂,他的人格……

    这节课上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过多的学具,每人仅一张卡纸,但就这一张纸却使所有学生有了动手实践验证的舞台。在围、算的过程中,安静的课堂气氛下其实学生们的思维正积极活跃着。学生们在一次次猜想与验证中,大脑飞速地旋转着,在想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实实在在地发展和提高。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潘老师说: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具有数学思考价值的,它能激活经验,产生意向,激发创造。因此,它必须是开放的,使得各层次学生都能参与并产生自己的想法,并通过不同的想法挑战学生的思维,经过实践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发现知识规律。潘老师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师:有两根铁丝,一根长20厘米,另一根长24厘米,用这两根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哪根铁丝围长的长方形大?

生:我觉得红色的那根铁丝周长长一些,所以它围成的长方形面积也就大一些。

师: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铁丝长,围成的长方形就大。

师:那就是说你们的结论是……

生:周长大的长方形面积就大。

师:(板书:周长长的长方形,面积就大)这仅仅是个猜想,需要进行验证。(板书:在这句话后面打上“?”)这个结论对不对呢?有没有办法知道?

生:可以验证!

师:对,在没有验证之前,这个结论还只是猜想,猜想一定是正确的吗?

    课始,教师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思考,鼓励学生作出各种大胆猜测。“问题场”就自然的形成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经验性结论”,潘老师在这里伏下了一个智慧囊。看似简单的一段对话,却闪耀着数学的光芒。其一是告诉学生: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它;其二是传承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仅有猜想是不够的,猜想必须得到验证,才能形成结论。那么,怎样去验证呢?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不知道如何下手,老师稍稍讲了一下验证的要求,学生在老师恰当的引导下,逐步展开了自己科学的探索之旅。

    二、在思维的碰撞中感悟

    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危机”、“碰撞”与“挫折”。课堂上潘老师没有刻意去帮助学生避免、绕开这些困难,不是强牵着他们走,而是灵活地引导学生,尽显智慧;不是把结论硬塞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发现。

师:谁能将你的实验结论及依据向大家汇报一下。

生1:我觉得这句话是对的。我是把20厘米的铁丝围成了一个长9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我又把24厘米的铁丝围成了长9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27平方厘米,所以这句话就是对的。

师:这位同学通过动手实验,发现这句话是对的。(多媒体课件演示两种围法)

师:有同样意见的人请举手。

举手的人很多。

师:这么多人同意,猜想是不是一定正确呢?有不同意见吗?也说说吧!

生2:我觉得这句话是错的。我是把20厘米长的铁丝围成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我又把24厘米的长方形围成了长1厘米、宽11厘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11平方厘米。(多媒体课件演示)

师问生1:听了刚才那位同学的发言,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1:这句话有时对,有时不对!

生3:周长大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大,周长小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小。

    学生在探究“周长长的长方形,面积就大”时,很多学生的结论一样,当学生出现两种不同的结论时,教师不是急着要答案,而是放手请同学们独立探究、验证,用事实说话。先让学生从各自的思维实际出发放手去举例验证。这时,学生们用围、算的方法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矛盾冲突使此时的教学最富有吸引力。学生通过展现差错——同学评价——自我发现,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实,错误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学生只有经历了自我发现、自我纠正的学习过程,才能逐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在错误中走向成熟。孩子们为了证明自己结论的正确,纷纷使出了浑身解数——用最有力的语言表达证明自己验证过程的正确性,并且在真诚的辩论、对话中相互启迪着智慧。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有强烈追求证明的渴望,而且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猜想和发现的乐趣,真正提高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从中学习到一种学习的方法,体验到一种学习的方式,这种学习不是老师的讲解,而是学生对知识、对课堂、对学习的一种感悟和体验。

    三、思想与方法在体验中提升

    唐代诗人杜牧有句名言:“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意思是说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只顾形式上热热闹闹,要寻根究底。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正因为它抽象才具有应用的广泛性。潘小明老师对此颇为感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多,有时也很热闹,但他自己却很冷静,抓住一切机会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哪怕是细微之处也从不放过。

师:那么,“周长大的长方形面积就大”这个结论到底对不对呢?假设这个结论对,那么所有的例子都应该和它相符,只要有一个例子与它不符,就说明它是错误的。在数学上我们常常用这种方法去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与否。

    在潘老师的课堂上,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一种基于问题情境下师生间的对话和合作。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学生一直在想、在交流、在思考,这是因为潘老师一直用有吸引力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刺激学生,同时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给孩子留有一定的探索空间。在教知识的同时,潘老师更看重思维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及得出结论的愉悦。

    潘小明老师的课堂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老师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无痕迹地渗透给了每个学生。课堂上高质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思想的交流,方法的碰撞,知识的提升,情感的沟通,促进了学生 “乐学”、“会学”。同时,潘老师还能从孩子的生命成长的高度去思考教学、精心设计教学,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