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艾君
艾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55
  • 关注人气:1,7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规划环评:污染的“源头”在哪里

(2009-08-24 16:22:45)
标签:

杂谈

规划环评:污染的“源头”在哪里


                 “规划污染”这个“源头”,老百姓常常没有发言权。一方面缺少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大面积的地域也会超出普通人的视野——长江下游的民众,如何知道上游是否有了污染?这么说,是想申明:规划环评,政府的责任尤其重大。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日前全文公布,并将于10月1日实施,中国的环境保护又多了一个法律“武器”。当前,一些地方借金融危机的影响或明或暗地“只管经济、不管环保”,这个条例的出台,至少透露了一个信号:环保之于中国,远不到放松的时候。
    

关于规划环评的意义,论者已多。一个城市中,也许每一辆汽车的排污量都可以达到环保标准,但当数百万辆汽车驶上街头,累积效应可能就把这个城市的空气给污染了。那就需要评估、测算这个城市的空气环境承载量,看看能容纳多少辆汽车,才不至于对环境造成大危害。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话说,就是“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可是,对普通公众而言,污染的“源头”在哪里?人们可以看到冒黑烟的汽车屁股,可以看到发黑发红甚至“五彩斑斓”的某一段河流,可以在社区闻到闻所不敢闻的肮脏空气,但这充其量涉及常说的“项目污染”:单个建设项目对居民“近距离”的环境的污染。而对付“项目污染”, “项目环评”规定早就出台。


  如今“规划环评”的出台,人们或许将要树立这样一个意识:“规划污染”。就是说,如果规划不当,哪怕规划区里的所有建设项目都合乎环保标准,也仍然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当民众受到污染伤害,即使有关部门拿出了一个个“项目检测合格”的文件,人们还可以追问“规划上是不是有问题”。


  比如,陕西凤翔“铅中毒事件”,有那么多人中毒,当地环保部门对东岭集团的排放检测却是合格的。如果排除检测手段落后、或者弄虚作假的嫌疑,是否还要对当地工业园区的规划做环境影响评价?说不定某处隐藏着污染的源头。


  但平心而论,和“项目污染”有时候老百姓用肉眼就能判断不同,“规划污染”这个“源头”,老百姓常常没有发言权。一方面缺少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大面积的地域也会超出普通人的视野——长江下游的民众,如何知道上游是否有了污染?这么说,是想申明:规划环评,政府的责任尤其重大。


  政府掌握着规划方案的各种信息,从规划的意向、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审查到后期的跟踪,主体都是政府,如果政府部门没有“规划污染”的意识,不严格把关,“源头防污”就会是空话。


  当然,政府责任重大,并不是说公众参与不需要、不重要。在条例中,关乎公众参与的规定十分简单,只是规定“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采取调查问卷、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公开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至于什么样的情况采取什么形式,公众意见如何全面保障等,则语焉不详,有待于在实践中修正。

但无论如何,不能保障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规划环评就难以科学、客观。也许普通民众对某个规划的细节知之不详,但是,以中国之大,有那么多的研究专家、有那么多的环保NGO,总会有人会对规划的不妥之处提出建设性意见。关键是让不让公众参与、如何让公众有效参与。只要充分公开,监督就不是问题。


  规划环评条例2006年启动,历时三载方成,其间多次传出“将要出台”而未能。个中波折,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曾言: “规划环评面临着非常大的阻力,可以说是步履维艰。主要阻力来自于利益冲突,因为规划环评所注重的长期利益、全局利益,往往与‘重审批轻规划’的部门利益和‘短平快出业绩’的地方利益相冲突,致使很多地区和部门对这项工作不支持。”规划环评出台后,这些利益冲突并不会天然消失。但无论如何,条例的出台,给宏观决策设置了“环保”的门槛,总是件好事。至于实践过程中有怎样的阻力和难题,或许难免,却也为环保的机制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