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牙防组“成长”背后的信息屏蔽

(2007-06-15 18:04:00)

牙防组“成长”背后的信息屏蔽

6月11日,卫生部公布了牙防组违规收取“认证”费用208.5万元。至此,牙防组终于“倒掉”。

此前几年中,已有几番风暴刮向牙防组,但“任尔东西南北风”,牙防组“我自岿然不动”。第一次是2005年,南京媒体首次质疑牙防组,当时也引发了众媒体对其有没有认证资质的追查,但不了了之;第二次是2006年,不断有消费者状告牙防组,再一次将它推向了舆论焦点,但结果依然归于寂静。

今年5月开始,媒体发动了又一轮“进攻”,这一次,牙防组败下阵来。

媒体此次用了什么“利器”,让牙防组缴械投降?答案最简单不过:公开信息。这也反证了,牙防组之所以能历经风雨而“茁壮成长”,正是因为“信息屏蔽”的保护。

记者披露“牙防组违规认证收入218万元”,材料来自于一份审计报告,而这样本该公开的审计报告,却是一个“神秘人”送给记者的。正是这份审计报告,点中了牙防组的“命门”。而牙防组负责人说“每年都有审计”,那么审计报告哪里去了。

记者从民政部网站上找到了2005年牙防基金会工作报告,报告显示,牙防基金会一年的支出中七成用于工资福利及办公。这和国家规定的“不得超过百分之十”不符。按说,根据1988年就开始实施的《基金管理办法》,应当公开牙防组基金会的财务情况,但记者却被告知“只有公检法的人才能查看”。

在行政范围内,能够管着牙防组的无非就这几个部门,但无论是审计还是民政,似乎都没有把信息主动公开的意思,靠牙防组自己的“婆婆”卫生部来管,似乎更是奢望。就这样,牙防组在公众的质疑声中“成长”着。

人们或许庆幸:毕竟有“神秘人”给媒体送去了审计报告;但也更应该清醒:假若没有神秘人的勇气,假若没有记者的刨根问底,牙防组可能还会“别来无恙”。

我注意到,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证据表明,屏蔽牙防组有关信息的“有关部门”,和牙防组有什么直接的利益关系,这和一些常见的政府部门有意封锁信息不同。但这更令人遗憾。那似乎说明,这种信息的被封闭是无意识的,或者说他们没有认识到信息公开是政府义务,是义务就要主动履行,更不能在公民提出获取信息时还阻三挠四。

现在不少政府部门有一个误区:只要没有利益关系,信息不公开,也不算什么。但公布公共信息的价值,不仅仅是“清白”,更要体现一种服务精神;依此,在对信息屏蔽问责时,不能只看有没有利益上的“猫腻”,没有公开本身已经形成了问责的要件。

暗箱是滋养细菌的最好场所。牙防组的“成长史”表明,公共信息对无直接利益的有关部门看来,或许不算什么,但可以滋养腐败的细菌,进而对公众利益造成危害,公众信息的公开,政府部门不可有“选择性”--自己先选择哪些信息对公众会“有用”,过滤掉自认为对公众没有作用的信息。而牙防组的“成长史”也表明,一些腐败现象并非那么“强壮”,信息公开,暗箱打破,它会脆弱到不堪一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