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清波的一番见解,引起曹林的回应,现在,也引起了执中国评论之牛耳、其观点与思想可以上达天听、影响朕意的的新/京/报评论版的主编、同样玉树临风的艾君,这位我多年老友的回应,并专文对我循循善诱。(艾君博文附后)
我想艾君说的是有道理的,是正确的。事实上,在《作为一个评论者·兼回复清波》的博文中,我也说道:我理解清波的说法。观点无非就是那些,所谓的评论亦无非是在旧有的观点之上如何“推陈出新”的问题。所以我并不是要准备反驳艾君的说法。但我必须指出的是,这里面事实涉及到的一种至关重要的差别:作为编辑与写作者的差别。
这其实不难理解:艾君所说的,其实更是一种基于一个评论版面或者是编辑者的角度。当他直奔核心地提出“时评是新闻的一种”这样一个观点,提出“一些荒唐事继续荒唐着,时评没有完成任务”之时,这种角度已是不言而明的。而同样作为一个评论版的操盘者,我对他的看法同样深以为然。
而我想表达的是什么呢?是站在一个写作者的角度的看法或思考。这也是我在《作为一个评论者》的博文中一再强调写作者身份的原因所在。
它们的区别在哪里?首先,一个版面可能会仅仅满足对于事件本身的关注,亦即艾君所说“推动事件的合理发展”--其实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关注。但作为一个好的写作者,在仅仅保持一种关注的姿态之后,他毕竟会有疲劳之感。这是多么现实的一个问题啊,这种疲劳之感,我向艾君流露过,艾君也向我流露过!
其次,我为什么一再强调写作者的身份?因为作为一个版面,或一个编辑,所要考虑的东西不必在很多,他只需要从大量的同题评论中选取一到两条就足够了。而一个版面能够容纳的“杂音”中有限的,一篇,或许两篇?但当我们每个人看到“糊涂酒”事件之后,由鸿文兄整理出来的并不全的目录中,可能都会感到一种残酷。在这种情况下,我相信每一个写作者都会思考这样一种问题:我们如何避免陷入同题竞争的陷阱之中?如何让自己的劳动不至于白费,而我们又如何让自己胜出?因此,这事实上更多是一个写作者个人的问题。
就写作者而言,艾君显然也注意到了这点:时评是分层级的,有“高人”写的大作,也有草根写的嘈杂之音。佩服大作,也不能忽视嘈杂之音。后者,可能更本真,更率直。而在不久前红网活动的座谈会上,李方也提出了“时评分层”的趋势,比如在精英与平民、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分层。后来有人补充说,既使是在平民与非专业的公民表达中,事实上也出现了某种分层。我同意这样的看法。
那么,“作为一个写作者”,谁不想精英?谁又不想写出“大作”?或换一个说法:谁愿意仅仅满足于简单的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