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随感录(下)

标签:
巴黎随感女儿宁静it |
巴黎随感录之——思考的回归
我从戴高乐机场早上七点多下了飞机直到我工作的地方,大部分走的是巴黎的郊区,马路旁只有绿树、房屋,基本上也没有行人。空气十分新鲜,安静得如同世外桃源,是我在深圳所无法体会的安详。
巴黎宁静的小镇
我和longman开着车缓慢行驶在这巴黎郊区的路上,映入眼帘的是大片的森林,而呼吸也开始变成一种享受,我对Longman说:“赶快好好呼吸,这是免费的氧吧!”的确,巴黎的郊外总能给我一种可以放松下来的感觉,那是一种精神可以休息的感觉。记得我先生曾说:“在巴黎才可以安静下来思考”,而我的一个中国同事和我一起到巴黎的郊外时也曾说:“我这才理解为什么法国出了这么多的思想家。”我想,在这种环境和状态下的人想不思考都难,而这次我到巴黎也有同样的感受。但从另外一方面讲,巴黎是个忧郁的地方,无论她的天气,还是她的建筑,所以巴黎有很多的忧郁症患者。
http://www.archos.com.cn/chinaling/upfile/2008721658464796.jpg
这不禁让我想起在国内的另一种生存状态,几乎每天生活在喧嚣与人群中,要处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使得我们的大脑没有太多的空间和闲暇去思考。而安静的环境、洁净的空气、大自然的怀抱,都会让我们的心突然地沉静下来,静静地思考。以前在法国时,我常常在下班后坐在后院的秋千上沉思,当时我也常常抱怨那里太静谧了,让我有一种远离城市的恐惧。而今天,我在国内生活,已很难找到自己的空间,公司里不断地有人来找你,工作后有着没完没了的活动、应酬。回家后孩子又需要照顾,保姆在身边转来转去。尤其是保姆,她们虽然能给我被照顾的感觉,却也有时时被打扰的感觉,时常想躲起来。
人啊,就是这么个矛盾体,很难满足。
巴黎随感录之——矛盾
记得以前我写过一篇《再回巴黎》,在文中我曾提到:总感觉巴黎离我是那样地远,而同时又是那样地近。
早年在巴黎的我
时至今日,我还是依然感觉巴黎这座城市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跟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巴黎不是我祖国的一个城市,不是我同胞居住的地方。那块土地上的人们和我有着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她离我的根很远。这种矛盾使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巴黎的身份是一个主人还是一个游客?说是游客,她却是我生命中生活过的最长的城市也是我最熟悉的一座。说是主人,我又似乎无法原地生活在那里,更无法和她签下永恒的契约。因此,每次回法国更有着一种很复杂的心情,我离不开她的宁静,她的韵味,很欣赏那世外桃源似的生活,但我又无法沉静其中。
人生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每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都是以巨大的机会成本为代价,也许人生的这种选择的单一性和不可逆性是人生诸多无奈的终极原因吧!时常会觉得其实应该将这些思考和想法沉淀下来,在一个很安静的地方,静静地修炼。
巴黎随感录之——回忆的底片
上周六的那天我去税局办事时,经过St.Susane小学,便在车上将这个学校的牌子照了下来,因为那是我女儿曾经的学校。那是一所教会学校,学校一进门处有一个很大的教堂,是早年专为学生做弥撒用的。学校像一个小小的童话世界一般美妙。
虽然是教会学校,但是由于法国是无神论的国家,宪法里明文规定法国没有国教,所以这座学校也就没有硬性要求学生必须信教。
我女儿两岁多就进入这所学校学习,为什么进入这所学校还有一段故事。当时法国的这所学校的学前班正在招三岁以上的孩子,但当时由于集体幼儿园没有了位置只能去家庭幼儿园,所以我们决定让孩子提前进入学前班。但找了所有的公立学校,人家都不收三岁以下的孩子,我当时花了很多的精力,到处打听,终于了解到这家教会学校是一家私立教会学校,有可能收两岁的孩子。当时已经放暑假了,时间非常紧迫。我不知打了多少电话,近乎绝望的时候,才终于找到校长。当时的那份喜悦真象是中了彩票一样。我记得当时在电话里对我女儿做了一个超常的评价,以致于得到了校长夫人的首肯可以面试一下我女儿。回到家里将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了先生和女儿。两岁的女儿已经十分懂事,我们告诉女儿见到校长时一定地要有礼貌,一定要像个小学生一样说:Bonjour Madame(你好夫人)。当时还嘬着奶嘴的女儿点点头,并将奶嘴拿了下来。
面试时在一天早上,先生和我带着身着一身红色连衣裙的女儿来到学校。没想到校长夫人一见到我女儿十分喜欢:“你真的聪明懂事,而且你的个子一点也不比三岁的孩子低,你被录取了。” 但由于在法国幼儿园的习惯,校长要求当时还带着尿片的女儿摘了尿片才能来上学。没想到女儿竟在一天内就学会了离开尿片的生活,顺利地提前一年进入学校。至今我们仍保留着那条有纪念意义的Jacadi的红裙子。
突然间感觉到回忆的力量原来如此强大,可以超越时空直达内心。其实只要我们还能寻找到那一张底片,就依然还可以找回以前的感觉。因此,也非常感触我的此次巴黎之旅,对我而言,似乎很难想象可以坐在别的地方找回那种感觉。这篇文章也算是给女儿的纪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