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片冰心在玉壶

(2008-05-05 12:14:32)
标签:

法国

爱国

中国

it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代诗人王昌龄借“冰心”、“玉壶”向故乡的亲友表达了深深的思念和款款的深情,至今仍被后人广为传颂,每每读到此句都会触动我在远离祖国时心底那份眷恋故土真情。

我不是壶的鉴赏家,甚至在出国之前并不喜欢壶,对用泥土烧制的东西也没有特别的感觉。而现在,每当我看到静静地陈列在家里的那一把把紫砂壶,一种特殊的思绪和情感就会涌上心头。其中很多是跟随我从中国到法国、再从法国回到中国的壶,它们是我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岁月最好的见证和纪念。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说起与壶的结缘,那还是90年代初从法国回国探亲的时候。当时很多人出国带的都是景泰蓝、丝绸和檀香扇等等,而带泥壶的人并不多,毕竟当时我们认为紫砂壶不是那么贵重。

92年回国探亲,看到有人在地摊上卖紫砂壶,形状非常好看,当时正好也想带一些东西回法国,而壶是用中国泥土做成的,让我感到一种亲切,于是就将其带到了法国,并摆放在了家中最为重要的位置,每当有外国朋友来访,我都会介绍说这是中国的泥壶。其实,现在看来,当时的壶很粗糙,也并非出自名家之手,但就因为它是故土制成的,所以在我心中显得尤为珍贵,而且对于我这个生活在国外的中国人来说仿佛找到了一种情感的寄托。也因为这样,才让我对壶的感情固定了下来,也就是这个原因,使得先生和我渐渐地把对壶的这份感情固定直至今日。

 

一片冰心在玉壶

 

之后几乎每次回国,我都会买一些泥壶带到法国,渐渐地,我在巴黎的家也有了几十把。后来,先生对中国的紫砂壶有了一些研究,我也开始慢慢懂得了壶的价值,也了解了一些制壶的名家,但追究其原因,我喜欢紫砂壶并不是因为它的经济价值或艺术价值,而是潜意识中把它当作祖国的泥土,让我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感觉祖国就在身边。至今先生虽然收藏了一些现代的名家之壶,但我仍然最喜欢和我游历法国的那些壶,从它们身上我总能看到在法国的我。

我当时最喜欢的壶中有一把叫铜壶的黑色泥壶,样子很像中国古代盛水用的缸,这把壶虽然是泥做的,但在敲击时却能发出铜的声音。它并不是很贵,记得是我当时是在天津文化街的古玩市场上买的。当初吸引我的是它的颜色,印象中,壶应该是中国泥土式的黄色,这把壶却是黑色的,更神奇的是敲击时发出的是铜的声音。我当时便买下带回了法国,与法国朋友分享这把壶的故事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工匠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很多人都不相信它是泥做的。

 

一片冰心在玉壶

 

至今我仍然不知道这把壶出自哪位能工巧匠之手,但这并不重要,我所看到的是它们所承载的当年我出国的那段经历,那种远离祖国的心境,那种在遥远的异国他乡时渴望能抓住祖国的一根草、一把土的心情。对我而言,这段经历是极其珍贵和特殊的,是我人生中一笔财富,也是我不想丢失、不愿忘记、不能放弃的。因此,在我和先生决定回国的时候,我又把从中国带去法国的壶不远万里地运回了中国。现在,每当我看到那些壶,我都会想起我在法国的那段不短的游子岁月,想起了我当年回国买它们并费力带到法国的情景,它们已经成为了一种割舍不掉的情结,深深地融入到了我的经历中。

 

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时在法国,这些紫砂壶成了我与祖国之间的联系纽带。由于当时对中国的信息闭塞,在法国很少能听到国内的消息,那时法国既没有中文台也没有中文广播,而电话非常贵,信号也不是很好。我们能看到的大陆的报纸只有人民日报的海外版,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订阅,而且只有两页纸,一星期才一份。我每每去取报时,如果由于报纸晚到而没有报纸,那种失落的心情是大家所无法想象的。而就是这两页纸让我们从头看到尾,又从尾看到头地度过一天美好的时光。

我感谢这些忠贞地陪伴我渡过法兰西岁月的泥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