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摩托罗拉如何重生

(2008-03-18 11:18:35)
标签:

财经

基金

摩托罗拉

lg电子

布朗

北美

手机

it

分类: 原创
前言

  2008年2月以来,摩托罗拉(MOTOROLA)用一系列声明向世人传达了他们正为持续亏损的手机部门寻找出路,甚至为此目的不惜出售这一极具辉煌经历的业务。对于现在的摩托罗拉来说,选择出售手机业务的举措应该会强于分拆或内部重组。但事实是,尽管曾有传言称联想(Lenovo)、中兴(ZTE)和韩国LG电子都有出手竞购的可能,正式的收购报价却迟迟未见浮出水面。其实权衡利弊来综合分析,MI认为摩托罗拉与其急于扼腕,不如苦练内功再图重振雄风。

雄风不在

  作为世界第三大移动通讯设备生产商,摩托罗拉近年来在市场占有率上一直负于竞争对手诺基亚(NOKIA),甚至在2007年被三星(SAMSUNG)所超越,外界普遍认为它过度依赖于产品理念老化的“RAZR”系列手机是造成当前局面的重要因素。早在2004年,摩托罗拉就已意识到当时产品线的严重断层所带来的危害,于是一口气发布了涵盖高中低端的数十款机型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这就是当年闻名于世的“机海战术”。这样的战术虽然在一定时期扩大了摩托罗拉手机的市场份额,通过规模效应一时降低了每单位成本,但却带来了长期的资金问题。水清木华研究中心电信研究总监沈子信认为,由于每推一款新机型都需要采购一批零部件,但这批产品并不会很快销售出去,产品积压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畅。更重要的是,摩托罗拉为了加紧占据市场,大量推出廉价机,这使其市场份额虽有所提升但利润并不足以保证盈利。加之摩托罗拉忽视产品生命周期,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及时,当时推出的各种手机基本“换汤不换药”,不论是功能、外形上都没有太大差异,很难长期吸引消费者,这种人为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做法显然不适合快速更新换代的手机产业。尽管当年摩托罗拉有着RAZR的巨大成功,可依然是虎头蛇尾的结局——某款产品的成功显然不能弥补长期的问题,只是延缓了问题的完全暴露。

  2007年第四季度,摩托罗拉手机部门销售额为48亿美元,同比下滑38%,而且出现了巨额亏损。由于缺乏信心支持,很多投资者都选择了抛售摩托罗拉股票。进入2008年以来,摩托罗拉股价跌了30%。一些分析师预测摩托罗拉第一季度的手机销量不会超过3000万部,这意味着该公司的市场份额将继续被其它公司蚕食。美国科技研究公司分析师马克·迈凯切尼(Mark McKechnie)毫不客气地表示,摩托罗拉应该尽快采取措施,因为其手机部门的资产正在不断贬值。标准普尔分析师托德·罗森布鲁斯(Todd Rosenbluth)表示:“按照现在的业绩,摩托罗拉很难将手机业务卖出高价。”作为摩托罗拉股东之一,投资公司Ironfire Capital的总裁埃里克·杰克森(Eric Jackson)也表示:“从六个月前开始,摩托罗拉在新产品研发方面简直是一片空白,现在的情况仍未好转。” 要提升手机销量,摩托罗拉新任CEO格雷格·布朗(Greg Brown)布朗需要在手机业务上投入大量资金。

欲速不达

  面对直峰转直下的市场占有率和来自激进主义投资者卡尔·伊坎(Carl Icahn)的压力,摩托罗拉公司表示它将考虑剥离手机部门,以便为公司股东带来收益。考虑到过去的历史,没有人会怀疑摩托罗拉分拆手机业务的可能性。2004年摩托罗拉就分拆了其芯片部门,成立了飞思卡尔公司,随后飞思卡尔于2006年被一个由私募基金组成的财团收购。证券分析师理查德·温德塞(Richard Windsor)认为,摩托罗拉最有可能做的是分拆手机部门,并为股东提供持有或出售股份的选择。必须要承认,尚未浮出水面的潜在买家也许正在制定收购摩托罗拉手机业务的方案,但是他们的报价难以达到摩托罗拉管理层的期望值。一名银行业人士已明确表示,即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摩托罗拉成功出售手机部门的概率也只有五成。在业界内对摩托罗拉非常熟悉的分析师和行业高管均认为,摩托罗拉顺利出售手机业务的情况短期内很难实现,长期来看其可能性也不大。

务求重生

  目前有消息显示,包括黑石和银湖在内的私募基金正在对摩托罗拉手机业务进行评估,探讨与之合作的可行性。而摩托罗拉的潜在合作伙伴还包括LG电子、中兴、甚至还有谷歌(GOOGLE)。中兴曾在一份公开的声明中称:“我们经常(就提升市场占有率的问题)与行业内领先的电信厂商进行磋商,探讨合作事宜。”不过到目前为止,中兴拒绝就与摩托罗拉手机部门结盟的可能性发表官方评论。早在2月初召开的3GSM大会上,摩托罗拉某高管就曾经向分析师表示有两家公司对其手机部门感兴趣。由此看来,因为摩托罗拉的传统北美市场优势和强大的品牌依然坚挺,巨大的品牌价值决定了即使未来其它公司参与了摩托罗拉的手机业务,这一品牌仍然会是任何公司都重视的珍宝。所以MI认为摩托罗拉不仅不会如此草率地扼腕,反而还会竭尽全力利用好这一优势务求重生。

  从摩托罗拉决策层近期的举措来看,这种务求重生的态度也有所体现。上任伊始,CEO布朗就发出明确的信号,将全力引导摩托罗拉的手机业务走向复苏。有消息证实,布朗近来一直在清理表现不佳的公司高管。与此同时,他也在竭尽全力吸引摩托罗拉迫切需要的人才——在一个网络分析师会议上,布朗说:“我们已经开始行动”,他强调拥有手机、电脑或消费电子行业方面经验的人才都是合适人选。“现在,公司正致力于稳定业务以及恢复其价值” 布朗的成竹在胸似乎并不是一种“表演”的性质。手机经销商“Brightpoint”的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莱金(Robert Laikin)也说:“布朗知道如何解决手机业务存在的问题。”当被问及将如何应付竞争对手如诺基亚进军摩托罗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北美市场时,布朗表示这是一场十分激烈的“战争”,它将持续到2009年。有媒体对此的解读是:对于决策层而言,他们希望坚持战斗,这种期望也是源于对北美市场这根“救命稻草”的信心。

征途漫漫

  既然要务求重生,摩托罗拉现在应当采取更为适合的备选方案,即实施内部重组计划——因为重生的出路只有一条:真正提升手机部门业绩,大大提高自身对潜在收购者的吸引力,从而得到更多诸如出售、分拆或继续运营的选择。简单地说,就是练好内功,才能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上。但这必然会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非朝夕之功所能成就。

  一方面,摩托罗拉需要在2008年到2009年内生产技术更领先的手机,并寻求产品经营、软件和市场方面的专家加盟,这也是布朗反复重申的对“制造领先”的理解。业界的看法是,摩托罗拉一直在手机硬件上做得不错,但还需要在多平台合作的情况下加强软件的研发力度。3月初摩托罗拉宣布对Google的Android操作系统平台进行投资并密切关注Linux平台的开发,就是这样一个明显的信号。总体而言,为手机部门加速业绩恢复、吸引外来人才和刺激战略伙伴关系,尤其是为移动业务部门寻找一位新总裁成为了摩托罗拉的当务之急。在资金方面,马克·迈凯切尼也预计摩托罗拉需要投入5亿到20亿美元,才有可能打造一条全新、有吸引力的产品线。所以,要完成这项“制造领先”的任务,内外均需兼顾的布朗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另一方面,摩托罗拉还需要通过当前一线互联网公司的战略来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即依托手机终端的优势,向统一化通信产业进军,这也是从移动通讯未来的趋势中所得到的答案。作为一家工程师文化非常浓厚的技术主导型的公司,摩托罗拉不仅不应该放弃手机业务,还应该在加强手机业务与通信设备业务之间互动方面下足功夫,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卓越的产品设计能力和根基性的研发优势。布朗承认:“手机业务的复苏将受到产品的带动,目前我们正在寻求过渡到更有活力的3G产品,同时寻找在原始设备生产商中进行更广泛的扩张。”手机作为统一化通信产业的终端,其主导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这也是为何微软(Microsoft)、苹果和Google等“商业艺术主义”厂商纷纷进军手机领域的根本原因——得先机者得市场,得市场者得天下。未来的摩托罗拉需要做的是在技术与市场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和快速反应,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

后记

  其实,摩托罗拉想要出售手机业务的根源在于业绩压力和财务危机。如今由于对市场应变能力不足,被诺基亚远远甩开,并被三星超越而深陷囹圄的摩托罗拉强行剥离手机部门的举措是否真是其最佳选择MI认为定论还为时过早。摩托罗拉如能加强在手机业务方面的应变能力和软件研发的创新性,并致力于打造统一通信产业的平台化(也寄希望于WiMax等技术发展理想),这个手机巨头完全可能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MI希望如布朗再三强调所说,手机部门在挺过2008年所面临的挑战之后,“能在未来的某个不确定的时间,手机部门可以最终盈利。”

 

请勿转载,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