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花·水中月-台北·农禅寺

标签:
青蛙小站情感文化佛学旅游 |
分类: 快乐生活记事 |



法鼓山佛教创始人圣严法师回答:
他寺院应该是“空中花,水中月”
这就是『水月寺』名称的由来。
寺庙坐落在广袤的台北关渡平原上,面朝基隆河,背景为大屯山。
设计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努力打造一个宁静的精神世界。

在台湾,提到圣严法师大家都有一份荘严肃穆之心,圣严法师在佛教界享有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之崇敬称谓。江苏南通人,十三岁在故居的狼山广教禅寺出家,1969年留学日本立正大学主修文学博士,1985年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1989年创办法鼓山。
毕生深研佛学推动“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
改变了许多人认为宗教迷信的传统印象;
他的佛法更像是韩愈《师说》之“传道·授业·解惑”,
使汉传佛教在台湾学术研究领域获得了认可和尊重。
圣严法师佛学称为“长在水里、浮在水面的--『水月道场』”,
是实践圣严法師自始提出“心灵环保”潜移默化的观念,
台北近郊的『农禅寺』即是圣严法师开展佛教文化教育、推动汉传禅学佛教发展的道场,初建于1975年,于1985年重建。
原来的山门是在大殿进口的小院内,墨绿色的中式牌楼上单单题写着“入慈悲门”,显现农禅寺沒有繁文缛节的沉湎,只是简洁朴实的告白与众生入门的慈悲善念。
进入农禅寺廣场,
只见大殿楼面墙体上整面镂空雕刻《金刚经》,字字斗大的经卷铺垫在蓝天绿野之间,显得佛法庄严无际更是震慑人心。
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经典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镂空雕刻在厅堂西面的整片墙上,每到夕阳西照,阳光透过壁垒将心经投影到室内,瞬时屡屡光影将经卷随着夕阳的脚步逐步行走,步步演绎着《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与空的寂静境界,顿时有一种与神佛同在那庄严又神秘的感觉。
农禅寺大殿前有一池靜水,水中两池莲花稀疏地淌在水中无言静观,观过往僧人,观众生,观心,观色,观自在。
正是告示中国佛学禅宗的精神可以在“农与禅”的境界中
寻觅,依侍,寄怀;
前一篇:绿活---人与「植物」的对話
后一篇:从「心」找到自已/重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