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武义·大田·碗铺村--美丽乡村
标签:
青蛙小站旅游文化育儿娱乐 |
分类: 美丽乡村 |
先前走进“碗铺”村,有一种突然掉进土灶大锅里的感觉。话说回来,在2016年九月,应好友有机达人向明之邀去金华武义参访农场,随后就走进了大田乡的碗铺。
碗铺村可以说是一个依青山傍绿水的美丽小村落,现住村民59户只178人。就凭这碗“青山绿水”的金山银山,大田乡党委书记自信自喻地说:
“古婺窑火里的‘土碗’正在变成乡村振兴的‘金碗’”。
关于婺州窑早期的历史记载源于唐代十分兴盛的一项民间活动:“斗茶”。唐代茶圣陆羽《茶经》曾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之,婺州次...,陆羽细举了不同材质的瓷碗对泡茶品茶的影响,其中婺州窑茶碗质量排名第三。这村自古名『碗铺』之由来,想当然村里有窑卖碗谓之。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金华地区的祖先就在丘陵地带建造窑炉,利用本地瓷土烧制硬陶和印纹硬陶,应用石灰釉烧制泥釉黑陶。在使用瓷土和石灰釉制陶的基础上,婺州窑在商朝晚期就烧制出了原始瓷,是烧制原始瓷最早的窑址之一。在江山、东阳、武义、义乌、龙游、衢县等地发掘的商朝晚期到西周的遗址、墓葬中,都发现了原始瓷。
从事婺州窑研究多年的叶赏中先生说,古时候饮茶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不同的瓷器会对茶水的颜色和香气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历史记载中的婺州窑首先以茶碗的面貌出现,也不无道理。婺州窑,既有陶器的深厚,也有瓷器的清新;既有点彩乳浊的风韵,也有彩绘墨褐的特色。它的产品几乎涵盖了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整个过程》。





三年前,一位年仅四十出头的年青人从北京回家--碗铺,虽然才离家匆匆而过的十几个年头,一幌就走过北京、上海、广东带着太太小孩浪跡大江南北,这次回老家就想停歇下来不再外出游荡了。
之后,我又几次应约走进碗铺,在原来新建的一幢家屋之外,又在青山绿野美丽的山脚下,小山坡上都精心添置了一些设施,一座玻璃竹屋、一道45度坡200个阶梯的登山步梯、半山腰上的三两小木屋、遍野的覆盆子(莓)、茂盛的花花草草一片欣欣向荣的春日景象。
虽然才短短的三年,戴俊的设计创意携手他美丽贤淑妻子,亲自带领着兩位聪慧可爱的女儿,在乡居自家的土地上并肩共同开辟了一个属于自已的新天地,开创了居家运营当起『民宿』主人;虽然生活仍是在忙碌中渡日,但就是这样,他们找到了一种优雅自在又令人欣羡的乡野生涯。
这次,
不负所望,庭院的小水塘里却已“蛙”声一片,生气蓬勃。
乡村振兴, “碗铺”先行,简单一句话,碗铺迎接了一个何止千人的欢乐聚会。一个不足200位村民的小村庄,居然辦了一次接待2000人的活动,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回乡村民,不但先行激活了自家的乐活(LOHAS)生计,而且也激活了全村村民为村共荣的信心。如此,一种源于村民自发性的力量,让為政者也感受到了建设『美丽乡村』强村强农的有效模式。
戴俊每次听我谈及以“青蛙”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依托;“童话”为父母陪伴幼儿成长的亲子课题,做为村庄未来的运营主题。十九世纪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毕生为儿童童话创作,每每伴着母亲为幼儿睡前讲述如梦似幻灵空的境界,也伴着儿童快乐成长,且让美梦成真!戴俊内心的响往就像九岁大女儿写的一篇《猫·和星星》故事:“...猫轻声的说,但是星星还是听见了...”。戴俊和他两位女儿的妈,在碗铺,构筑一个美梦--“碗铺童话村”,也是青蛙的梦想。


后一篇:走進武義...璟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