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台湾·让艺术走入生活

标签:
青蛙小站刘其伟文化时尚收藏 |
分类: 青蛙小站 |
瞧,这个人,
刘其伟,八十八岁,早年留日专攻电机工程,近四十才拿起画笔,五十四岁参与越战,八十二岁还带队到新几内亚的热带丛林拍摄纪录片。充滿傳奇色彩的劉其偉,在八十六歲時成為台灣第一位將作品商品化的藝術家。
一天,劉其偉和相識多年的金陵藝術總策劃薛璋閒聊,發覺國外的美術館、博物館中總是展售許多藝術家的授權作品,而當代的許多畫家、雕塑家也都願意將作品授權出去,甚至建立品牌。讓買不起原作的人,也能將藝術帶到生活中。
舉目台灣,故宮博物院和歷史博物館開發了一些藝術商品,但卻不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劉其偉和薛璋所看到的,是國外所稱的藝術第三市場。(第一市場指的是原作市場,第二市場是拍賣市場。)
於是兩人突發奇想,為什麼不把劉其偉的畫作商品化呢?結果,小劉其偉三十幾歲、頭髮也已斑白的薛璋,意外地從藝術圈走到商業的領域。
儘管擁有二十幾年藝術策劃及行政經驗,面對市場運作,薛璋最怕的卻是商業色彩破壞了藝術品的價值。
因此,一頭投入商品開發的薛璋,要求最好的品質,並保有商品的藝術性。「連杯子都要自己開模」薛璋形容他的堅持,至於從畫作衍生出來以青銅、琉璃、石粉做成的浮雕及雕塑,更需要請年輕雕塑家重新設計,並在劉其偉首肯後,才能發表。
專注品質的藝術人薛璋,卻沒想到通路出了問題。
當初負責通路經營的人,曾將劉其偉的衍生作品鋪到書店去,結果,畫冊歸畫冊類,卡片歸卡片類,杯盤及雕塑則放在禮品部裡,「完全看不到價值,」他搖頭。
之後,也曾經在百貨公司設了專櫃,「結果三天兩頭必須配合全館打折拍賣,」他又搖頭。
初入商界的薛璋,將所有的通路收了回來,保留敦南誠品書店和天祥晶華酒店兩家專賣店,並開發郵購通路,甚至和遠航合作,推出空中郵購,這才保住衍生商品的價值。
儘管漸入佳境,薛璋卻感慨,在台灣,生活的品牌,長期遭到外來商業文化入侵,連不產咖啡豆的日本,也在台灣開起連鎖咖啡店。科技類裡,台灣擁有宏碁,但台灣本土的生活品牌在哪裡呢?
因此,薛璋將開起以劉其偉畫作「薄暮的呼聲」、「瓢蟲的婚禮」等命名的連鎖咖啡店,提供人文、藝術和自然的交流空間。
市場到底有多大?薛璋笑而不答。
下一步,畫家席德進的作品也將走入我們的生活中。
『薄暮的呼声人文咖啡馆』是以刘老的一幅代表作“甜蜜的家庭”命名,一幢红砖陈旧的小洋楼、
一位历尽風霜的老人、
一杯沉湎时光中的咖啡香、记得南台湾每个煦日温馨懒恿的下午,我们曾经路过的一段日子,在台湾。
不得不承认:山寨--必然比我们谨慎有序的从“规划→设计→制作→市场行销”一貫作业要简易、要快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