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德华·诺顿版耶路撒冷王——面具下的光辉(转)

(2007-11-17 11:28:33)
标签:

影评/乐评

分类: 最脆弱的强者
 今天的三篇文章都是关于中世纪的耶路撒冷王国和特立独行的博杜文一家子的。
 庆贺风临水上大人的《天国传说》的填坑大典!
 
不得不说说我很喜欢的一位演员,虽然在电影《天国王朝》他一直以面具示人,但是我还是凭着他的声音隐约猜出了是他。果然,即使是以面具示人,但是仅凭眼神和动作,他仍然完美的像我们呈现了博杜文四世——历史上最脆弱的强者,让我们相信他就是他。
 
转风里来影里去的影评
 
一个“不被神所爱的人”,也是本片中最让我感动的角色——麻风病国王博杜安四世。相信认为爱德华·诺顿扮演的耶路撒冷王的光芒完全掩盖住男主角精灵王子的人不在少数。诺顿的国王,这位毕业于耶鲁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对于博杜安国王或许正有着他本人理解与评价。诺顿对于这个角色付出了极大的心力不容置疑。据说,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诺顿还特别对面具的不同角度所造成的“表情”做了深入的研究。国王登场之前,我就通过其他角色提供的信息对这位未露面的重要人物做了一番假想。首先,他能够得到小铁匠的父亲,由利亚姆·尼森扮演的歌弗尔男爵的绝对效忠与赞扬,肯定是一位明君。而从小铁匠所看到的耶路撒冷城的景象和杰瑞米·艾恩斯扮演的耶路撒冷骑士团首领泰比利亚斯的口中,我们又了解到,这是一位爱好和平的国王,一位以公正与宽容治世的国王。正是他与萨拉丁在维持着基督徒与伊斯兰世界间难得又极为不易的和平。而所有的人物又都在有意无意中透露给观众一个信息:这位国王行将不久于人世。因为最多的关于他的台词便是这一句:“国王(王上)驾崩以后……”我便开始假想他应该是一位白发苍苍又慈祥睿智的老人家。然后当傲慢的驸马居伊在餐桌上说他多年来从未见过国王在公共场合用餐,已经把我对这位神秘的(老)国王的好奇提高到了最大的程度。我开始猜想他是否有什么原因导致不能随意出现在公共场合。好在导演非常懂得把握何时该吊胃口,何时该及时地解决了我们的疑惑。若有若无的、神秘舒缓的背景音乐响起,所有的铺垫已经恰到好处,于是国王出场。

http://blog.donews.com/images/blog_donews_com/langya/12714/r_BALDWIN%20IV-02.jpg

 

他这一出场就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气势。当我们随着小铁匠的视线,首先看到的便是在光线昏暗的室内、烛火环绕下的国王身披白袍略显孤独的背影(当我回过头看第二遍的时候,国王的背影所表达的这种宿命的孤独感更为强烈)。紧接着,我内心的诸多猜想与疑问得到了解决。拉开斗篷,露出面具的国王平静地告诉巴利安,你之所以会看见面前这个全身上下包裹严实的怪人,是因为我有麻风病。话音平和,没有丝毫的怨天尤人。原来,真相竟然是如此残忍——这位国王,还不到三十岁的年龄,竟自少年起便罹患当时最可怕也最耻辱的疾病。他竟是以这样一具腐朽残破之躯,这样的风烛残年来支撑着这个风口浪尖、危如悬卵的天国王朝。银面具掩盖了国王的脸,诺顿的所有表演只能通过眼神、声音和肢体动作来展现。而这样的表演竟是意外的成功!国王接下来恰如其分地开了自己一个玩笑,“他们认为我的病是神罚,认为象我这样恶劣的人,死后会入地狱,会有好受……我十六岁那年,以为自己能长命百岁,而现在我自知无法活过三十,可见每个人的命运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很显然,这个玩笑并不好笑。然而这个玩笑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被病痛长期折磨下的王者的从容与气度。这份超然物外的尊严,使任何人甚至不敢对这位顽疾缠身的患者产生世俗的哀怜同情,而只有——发自内心的敬佩。国王对巴利安的嘱托,只有短短的几句,却能深深地被人记住:“When you stand before God, you will not be able to say ‘I was forced to do it.’or ‘Virtue wasn't covientant.’”虽然国王的年龄不见得比小铁匠大,但他对于世界、人心的认识却是不可与巴利安等观的。因此,我们看到,这段话是用长者的语气,充满期冀而循循善诱的。

 

说到这里,不得不岔开话题,来说一说本片的背景音乐。本片并没有象《角斗士》那样,有一个鲜明的、令人过耳难忘的主旋律。于是有人说配乐失败。然而我却是非常的喜欢,喜欢极了。而Harry Gregson-williams的配乐中最美的旋律全部出现在为博杜安王所作的几首乐曲中。其中,最关键的一首便是OST专辑中的第九首“The King”,这首曲子彷佛是为国王这个角色度身订作,几乎每当有国王出场的地方便有这首曲子响起,而又通过音效、快缓、人声的变化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完美地配合了诺顿的精彩表演。可以说,国王这个角色的成功,配乐的陪衬功不可没。国王出场时的音乐,就是“The King”的一个小变奏。比正式的“The King”的音乐节奏要慢,表现了国王语音的平静与王者气度。同时也有淡淡的哀伤,彷佛以第三个声音倾诉着对于命运的不甘。其后的音乐,我会在下面谈到。

 

整部影片,国王出场次数不多。但竟然次次都是本片的看点所在。完全可以看出国王这个角色的举足轻重。国王的第二次出场,是在耶路撒冷内部鹰派与鸽派的激烈争吵的廷会之上。因为狂妄嗜血的大胖子雷诺公爵不顾耶城国王与撒拉森领袖萨拉丁之间的和约,擅自抢掠撒拉森人的商队,大怒的萨拉丁率领大军前来征讨卡拉克城堡,捉拿其城主雷诺,二十万大军已经越过了约旦河。国王的冷静自若与两派的气急败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间可观的宫廷的勾心斗角,丑恶人心,连我们都为博杜安国王感到心寒。这位孱弱濒死的病人到底是以怎样的意志力来支撑着这个情势复杂的国家呢?(电影显然还美化了这一点,至少他还拥有着爱他的亲人与忠心的下属,事实上这位国王面临的历史真相是更加的阴冷残忍)他制止了两派的争吵,作出了威胁他自身生命的决定:御驾亲征。他忠直的将军泰比利亚斯试图劝服他:“陛下,您亲征的话,会丧命的。”然而国王明白,除了他,没有人能够拦住萨拉丁。于是,他只是轻轻扶住将军的肩膀交待:“让巴利安去保护村民。”然后略一昂首,命令:“Assemble the Army!”高贵而从容。

http://blog.donews.com/images/blog_donews_com/langya/12714/r_BALDWIN%20IV-03.jpg

 

国王的第三次出场,同时也是本片中最唯美的镜头之一。伴随着“The King”的音乐开头的女声悠远的吟唱,由国王率领的耶路撒冷联军从沙漠的那一头徐徐而出。金色的真神十字架在阳光下闪现着耀眼的光芒。一切美得如梦似幻,仿若海市蜃楼,几乎让人忘记了步出的是军队,而面临是战场。紧接着,随着一个转序变调,乐曲达到高潮,“The King”的主旋律转为激昂悲壮,透出一种苍凉却又惊人的气势。观众得以从美感中清醒,两军对垒,十字架下的国王及其军队、耶路撒冷骑士团特有的蓝白色军旗与银底金字的复十字徽章,甚至是骑士们马刺的些微闪光,都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旌旗飘扬、危云密布的战场中,很奇异的,国王却带给我们一种平静的近乎献祭般的美感。这时,作为观众的我们都明白,一个垂危的病人,经过长途的行军,身体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状态。由于左手几乎残废,国王只能单手持马缰,并靠着双腿的力量操纵胯下的战马。所以,在两王出阵谈判之时,一代枭雄沙漠之王萨拉丁带给我们的是彪悍威严的感觉,而与之对比,病残之躯的博杜安国王凭借超人的意志力,在气势上竟然没有半分的失色!这一动一静,不由不让人感叹,这两位,都是天生的王者。这样的战场,才是棋逢对手的两个强者的对话,才是真正的两个一国之君的战场。的确很美。电影所能追求的壮美之境都在这里了。然而结局已定,每一个观众都知道这已经是博杜安国王的最后绝唱。因此,一种宿命的悲凉始终贯穿于这壮美之中,国王这个角色的悲剧之美在这个战场得到完美的升华。

http://blog.donews.com/images/blog_donews_com/langya/12714/r_BALDWIN%20IV-04.jpg

 

萨拉丁的扮演者,叙利亚国宝级演员马索德无愧盛名,与诺顿的对手戏,把萨拉丁这个角色完全演活了。他的眼神里,把对对手的敌意、尊重、惺惺相惜全都带出来了。同时,斯科特把萨拉丁为狮心王查理一世派遣御医的典故放到了这里,简直可以说是恰如其分。英雄惜英雄。这是一个超越国界与时空的永恒话题。萨拉丁说这句话时所流露出的恰如其分的关心与敬意,博杜安国王欠身点头时表达的真诚谢意,两个王者间的互信互重,眼神与肢体表情的交流,在战场中,渲染出一种深刻的感动。而最后博杜安国王用阿拉伯语对萨拉丁的致意:“愿真主赐福于你”。也可谓是导演的神来之笔,完全显出了国王无种族宗教之别的王者气度。

 

协议达成。博杜安王向萨拉丁发誓一定会惩罚雷诺。萨拉丁当即退兵,博杜安国王则调转马头率军前往卡拉克城堡。双方的行动可谓干净利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双方的重言重诺。接下来是本片的高潮之一,卡拉克堡严惩雷诺。同时,这也是我们在片中所看到的国王情感的唯一的一次暴发与宣泄。他不惜亲自动手用马鞭教训雷诺,显然已经是难以再压抑愤怒的情绪。我的好朋友小D后来在这里提出了她的两点疑惑。其一,萨拉丁为什么要退兵?他的军力不是明显强于耶路撒冷么?其二,耶路撒冷王为什么要维护雷诺,把这个惹是生非讨人厌的蠢胖子交给萨拉丁不就完了么,何苦还要为他丧命(按照小D的理论,博杜安国王长途行军导致身体提前衰竭而亡,而长途行军的原因是为了阻止萨拉丁攻打雷诺,所以算得上是为了雷诺而挂掉的。她这样想,其实也有一定道理。)?这两个问题,要解释的话,不得不从当时耶路撒冷及其周边的政治、军事环境说起,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最后我只能这样告诉她,在当时的国与国的交攻中,不像以后成熟的封建社会那样有完美的行政、代政机构,一个好的领导人对于国势存亡所起到的作用难以估计。所以,聪明的萨拉丁何必与博杜安国王硬碰硬呢?你没看见等到国王去世以后,耶路撒冷联军在那个蠢蛋驸马跟大胖子的领导下,人头被砍就跟切西瓜一样容易啊。至于国王为什么要维护雷诺,这样说吧,打个比方,国王若是个江湖大佬,雷诺就是他手下一头目。萨拉丁呢是另一条街的大佬。雷诺这混小子惹是生非,遭致对方兴师问罪。就算是他坏事做过火,那你作为他的主子,首先要做的事,是把他拱手送给对方惩罚呢,还是阻拦对方带着马仔到你的街头来动手呢?答案不言而喻。博杜安国王首先抵御强敌,在敌人退兵之后,再对自己的下属施以严罚。处事条理分明,智、勇、从容、坚毅,这份气度,令人折服。

http://blog.donews.com/images/blog_donews_com/langya/12714/r_BALDWIN%20IV-06.jpg

 

国王下马,几乎是一步一喘地走到躬身出迎的雷诺面前。国王简短地命令:跪下。雷诺跪下。国王并不满意:再低点。雷诺只好蜷缩成一个最为谦卑的姿态。这两人,一个气若游丝,一个强壮如牛,然而给人的气势却是完全相反的:强壮的雷诺怀揣的是一个虚弱腐蚀的灵魂,而虚弱的国王却始终高贵而强大。国王对雷诺说(其实也是对在场的所有人说):“I am Jerusalem!”。耶路撒冷,惟我独尊。天生王者的气度,极大地震慑了心怀不轨的小人。(驸马居伊心虚地斜着眼睛看了国王一眼,他后来也有学着国王来一句耶路撒冷,惟我独尊,可惜完全不是那个味儿——想吼第二句的时候刚好看到本来该死的小铁匠没死,本来高八度的“I am ……”足足降了八度,出口变成了“I am ……the king!”真是逊毙了~)那一连四个耳光,打得是大快人心。不过国王在海扁雷诺过后,体力不支,跌倒在地。这个跌倒,诺顿演绎得也是恰如其分。把国王的心力交瘁、独木难支完全表现了出来。反正看到这里,我是在想,太苦了,上帝啊,你还是快点把国王收回你身边好了。国王在这时已经对居伊和雷诺阵营完全绝望,而巴利安在对敌作战时的良好表现,以及姐姐的感情,使得他的期望开始向巴利安倾斜。他招手让巴利安来到他身边。这时两人间有一段很有趣的对话。国王对巴利安说:如果你继续这样英勇,我将不得不起用你。如果神允许的话。巴利安说:神不认识我。国王回答道:不过我认识。随后泰比利亚斯指挥随从把国王送回耶路撒冷。那顶埃及样式的软轿非常漂亮,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耶路撒冷土生土长的拉丁贵族对于当地生活习俗的认可和融合。四个阿拉伯侍从抬起国王之时,“The King”的音乐再次响起,基调已经不是悲壮了,而是哀恸而忧伤。

 

国王第四次出场,是为了向巴利安交托他的遗嘱。国王建议,让巴利安娶他的姐姐希比拉公主(从而取得合法的王位继承权),成为国王,并掌管耶路撒冷的兵权,同时处死居伊和效忠于他的圣殿骑士。然而这个被希比拉公主认为是“行大善不辞小恶”的建议遭到了小铁匠的拒绝。因为巴利安认为接受国王的建议这种行为本身就违背了基本的骑士精神——“面对你的敌人,不要恐惧;勇往直前,上帝便会爱你。面对死亡,也要敢讲实言;保卫弱者,不做错事。”也因此,他不认为这是个“小恶”,而认为是个“大恶”。所以他用国王一开始对他说过的话——“即便有外力能够驱使你,但你也要保留自己的灵魂”,拒绝了国王的建议。在这一段,我很喜欢诺顿的一句台词:“Ah. So be it.”表现了遭受拒绝时的略略失望,和对巴利安的信仰最大程度的理解与宽容,语气与眼神非常到位。

 

国王的最后登场(如果不算葬礼上那个橡胶人的话),是与姐姐希比拉的临终告别。这时候,“The King”的旋律又回荡了起来。音乐被处理得更加悠长,最终归于平和与宁静。把姐弟间的亲情渲染得非常感人,催人泪下。国王与姐姐之间的对话很柔和。我们看到,坚强的国王在临终前终于不必再为国事所累(前景黯淡,也是宿命所趋,神之意旨),在姐姐面前,终于表现出了他让人脆弱心疼的一面。24岁的年龄,其实还是一个孩子啊。国王回忆了他和萨拉丁的蒙吉萨尔之战。那个击败强者萨拉丁的夏天,他才16岁。他问姐姐,你还记得么?姐姐的回答是:“And you were a beautiful boy, you are always a beautiful boy...”你是个俊美的男孩,从来都是,各方面都是。国王(眼神)微笑,接着与姐姐告别:“My beautiful sister...so beautiful, I am sorry to cause your pain,rememember me as i were.”我美丽的姐姐,多么的美丽,(我的离开)带给你的痛苦,很过意不去,记住我(从前)的音容。希比拉点了一下头,随后在弟弟(面具的)额头轻轻吻别,眼泪滑落。国王安静地再度睡去。

http://blog.donews.com/images/blog_donews_com/langya/12714/r_BALDWIN%20IV-07.jpg

国王辞世的那刻,全耶路撒冷的圣殿,教堂,清真寺,无论属于哪位神明,全部敲响了丧钟,焚起了烛火和烟香。我们的国王啊,你得到了你的子民衷心的尊重与爱戴。你又怎么不是“被神所爱的人”呢?

 

国王的葬礼,哀凄的希比拉披着黑纱缓缓步入。国王的棺椁静静的停放在灵堂大厅的正中,被撒满了玫瑰与各样鲜花。我们看到,国王的遗体仍然带着那个银面具。背景音乐是一首由咏叹调改编的曲子“Vide Cor Meum”,优美而高贵。然而姐姐希比拉并没有如弟弟临终前嘱托的那样,去记住那个永远十六岁光彩夺目的少年。还是在观众同样好奇的目光中,颤抖着手指揭开了弟弟的面具,同时也打破了观众对于国王遗容所有的美好愿望。面具后的面孔是腐烂而扭曲的,异常的可怖。这个特写镜头足足持续了三秒以上,导演彷佛要把国王的脸深深地烙印在每个观众的脑海中。老斯这样的做法,受到了很多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诟病。被认为“太过残忍”、“缺乏含蓄”。但是这样的做法确实起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如果不这么做,虽然美感保持了下来,但是给观众带来的震撼却显然无法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其实历史上的博杜安四世国王的面容或许还不是如此恐怖,因为根据史料记载,国王病情恶化之时,的确身体的某些部分已经开始腐烂,不过直至临终,病变却似乎一直未延伸到国王的脸上,所以,去世的国王遗体“掩盖住身体上那些病变造成的痕迹,他(国王)依然完美一如神子”,不可不说是一个奇迹。根据病人自身免疫力的不同,麻风病的确有着不同的表现,就把这段可能打个问号的资料作为我们美好的愿望吧。)我或许是少数赞成导演的做法的人。我认为当国王狰狞的面容显露在银屏上的时候,这部电影其实也完成了一个美与丑的升华。什么是丑,什么是美。国王精致的面具是美丽的,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俊美少年是美丽的,那么,这个异常丑陋的脸容同样是美丽的,正如他那颗始终高贵坚毅的心灵。我们美丽的麻风病国王啊,你才是这场假借上帝之名行掠夺土地财富之实的十字军东征中,最怜悯、英勇、公正和睿智的骑士!

 

其后,在耶路撒冷保卫战中,对着镜子削短自己那头美丽长发的希比拉公主,在扭曲的镜面中彷佛又看到了弟弟的脸。其后公主不再当自己是个养尊处优的女王,她亲自加入到城市的守卫中去,给士兵包扎。有人觉得这个削发的举动不知所谓。认为公主应该亲自上战场去。我不禁觉得好笑,这些仁兄,当每个女人都是超人啊,拿起宝剑,就都成了圣女贞德?不过我认为导演的确对此着墨不够,如果安排公主更加积极地救护士兵、和战争中的所有平民一样搬运后备武器等等的粗重杂活,可能要好一些。当然也可能是剪辑不当所造成的问题。不论如何,剪短头发的伊娃·格林还是给了我一个美好的假想,或许没有生病的国王就应该是这样一个美少年吧(看第一遍影片时我还不知道国王的扮演者是诺顿,后来脑海中想象的国王反而是诺顿老兄的形象了,其实那位老兄的面相的确不适合古装片,没有面具反而不可能有那样出色的效果)。在继任的耶路撒冷国王居伊被俘虏以后,萨拉丁对居伊不无遗憾地说:“How could you learn nothing about being a king, when you were so close to a great one?”你曾经侍奉过真正的王者,为何竟未能熏染到半点王者气度?“真正的王者”可以说是借萨拉丁之口对博杜安四世国王做了一个侧面的总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