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藤忠雄的教堂设计

(2007-09-18 12:55:47)
标签:

我记录

城市印象

视觉/图片

建筑

教堂

分类: 大师们的经典建筑

       在一系列教堂的设计中,安藤忠雄思考着神圣空间。他问自己,对他来说神圣空间意味着什么?在西方,神圣空间是形而上的。然而,他深信神圣空间与自然存在着某种联系,而这与日本式的泛灵论或泛神论无关。他思想中的自然是与原生的自然不同的。对他而言,神圣所关系的是一种人造自然或建筑化的自然。他认为,当绿化、水、光和风根据人的意念从原生的自然中抽象出来,它们即趋向了神性。后来建造中的光的教堂表现的是光这种自然元素的建筑化和抽象化。空间几乎完全被坚实的混凝土墙所围合。内部是真正的黑暗。在那样的黑暗中飘浮着一道十字架的光线,这就是全部。墙上的裂赋与空间以张力并使之神化,它们抽象地渲染着已经建筑化了的室外光线。风、水、光系列教堂堪称近年日本宗教空间设计的领军之作。

        从“风之长廊”忘我的身心愉悦、 “镜面湖”与自然的精神对话直至最后的 “光 之十字”高唱的天国赞歌,安藤的思想从质朴的感动蜕变为冰冷的震慑,同时也走到了尽头。 


 
             安藤忠雄的教堂设计
 
   安藤忠雄的教堂设计
 
   安藤忠雄的教堂设计
 

       第一件诞生的是风之教堂,原名日本神户六甲山教堂,建于1985-1986。


      “风之教堂”是通过一系列空间序列的处理,使参观者从一系列视野阻隔的空间穿过后最终感觉到教堂的豁然开朗。这样,一个尺度并不大的教堂也可以产生单纯体量的理性的、秩序的神圣感,能够创造出静谧的、神圣的空间氛围。这种手法在中国和日本的许多传统建筑中都可以看到。安藤忠雄选择的这种处理方式,在有限的空间内采用阻隔的手法,通过目标的模糊化来达到空间小中见大的效果,本身就是东方建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基地平面

       从基地平面图来看,两个呈“ 凹”字的部分首尾相接。一是教堂主体,另一个功能类似于过道,根据游客的描述,风之教堂坐落于海拔 800米的临海峭壁之上,穿过狭窄的楼梯、灰暗的走廊以及半日式的园林一面是矮墙,而另一面是浓密的灌木。入口前面的花园没有太多的通常的处理手法,只有草坪和边缘处的树。仍然看不到海。然后便进入 “风之长廊”的入口。这个通道式的部分似乎显得相当普通,然而与主体呈30度的特征,使得沿阶而上的人,得以顺利地在运动中观察“风之长廊”的形体。通过这“第四度空间 ”对于建筑印象油然而生,不待堆叠穿斫、测量推度,自然涌现,随着视线的游动,感受到音乐般的节奏 ——把物象之美转化为意境之美的生命体悟。

        另一个特征,就是路线的相似。在长长的廊道尽头,风之教堂正厅的入口被设计成一个180度转向的曲折入口,这一点同样可以在上山的这条路径上找到呼应,如同反复出现的主题,一张一弛,具有轻快的韵律感。

 

“ 风之长廊”
      连廊为直筒形,尽端意外地径直通向峭壁与海,而是在近尽头右侧门以一种非常隐讳的方式连接教堂主厅——大气的联通手法、用钢结构的分割模拟柱廊效果、磨砂玻璃形成的半封闭空间以及地势引起的落差(下降),拉长了时空距离,模糊了尺度感。海风贯穿而过,沁人心脾——“风之教堂”由此得名。

 

      风之长廊不能简单将之定 义为通道,因为它具备柱列的元素。

      柱廊的序列特点充分利用结构本身造成的丰富的光影和虚实的变化,使得建筑表达具有相当的叙事性,同自然互相渗透,关系和谐——但是由于磨砂玻璃的半透处理,大大削弱了光影的眩晕感。另外,安藤曾经为了避免柱子对空间单纯性的干扰而将墙做到与柱子等厚。做这样的取舍,却在另一方面戏剧般的增加了通道的纵深感,使得每前进一步都在积累一份敬畏与思考。

       区别于普遍意义上的教堂——人们常在正厅内十字架前获得灵魂的救赎,六甲山礼拜堂则不仅仅局限于主体部分,在这“风之长廊”你依旧能够体验到宗教的狂热。不过前者趋于神秘主义和纪念性,后者则更加符合东方自然审美的趣味。

“墙体剥夺了柱子的意义、神圣的特性和韵律……原生的风景是一种隐藏在黑暗之中的意识,是一束在深度中逐渐消失的光线,是一种冰冷的触觉,是在幽暗空间中另人恐惧的柱列。从柱列中发出的笑声,回应着昏暗、摇曳的光线。”

                                                        ——安藤忠雄。

       然而风之长廊的“柱 ”列思想却似乎与预期效果相悖——也许大师也从未考虑作一个正真正意义上的“柱”廊,尔后对于光影的至高理解则全部倾注于“光之十字”的诞生。


正厅与“影之十字”

     通过连廊,步下楼梯,右转90度,打开钢门,便进入了正厅。

     主体部分包含 2个6.5米直径的概念球体,构成了大师心中的“纯粹空间”。再转90度,便能直面圣坛——因为受地形、植被限制导致的一个180度转向的教堂入口。入口运动路线的曲折,与长廊直截了当的简洁表达形成鲜明反差,丰富了空间形式。内部空间最值得注意的是引入光线的表达方法。如果与大阪茨木教堂的“光之十字”比对,也许我们可以将六甲山的落地窗戏称为“影之十字”——前者以光线从缝隙中倾泻制造神迹,后者则意欲通过分割投影达到同样的效果.很显然,“影之十字”从视觉震撼的角度来讲还不够有力——关注了内外空间的渗透,

但是缺乏“光之十字”的象征意图,但是从形式上来看可以推断风之教堂的正厅采光的做法是“光之十字”的雏形。从气氛上来说,相对于“影之十字”创造的自然幽静空间, “光之十字”的表达太过强势,通过黑暗的内部空间的压抑作用,使目光不由自主受到光的引导。
        教堂中各种摆设的比例、材料感觉、功能和结构问题都得到审慎考虑,与空间主体互依互存。造型的简洁同时也提供了空间的张力。 

 

       风之教堂格调清新明快,富人文主义精神。沐浴于光与风的福泽,思考随着情绪的微张至饱和,丝毫不显压抑和沉重。在风之教堂中,十字的表达降到了最低——“影之十字”出充其量只是为光影服务,挂在圣坛前的十字架也不过是功能性指示罢了。宗教被淡化,建筑在此成为通灵的媒介。没有偶像,没有符号——毫无理由却感动得无可名状。

 
   安藤忠雄的教堂设计
 
   安藤忠雄的教堂设计
 


      安藤忠雄的教堂设计
  

        水之教堂,建于1988年,5个月竣工。

        1998年落成的北海道「水的教堂」是由10公尺與15公尺的两个方盒子組成,10公尺的混凝土结构体上方是一层玻璃盒子,四个立面各竖起一个混凝土十字架,这个前厅很清晰地传达建筑物的功能。接著人们循阶而下抵达15公尺方盒子,迎向一片人工湖,湖中立著白色的鋼十字架,湖的深度是精心設計的,使得湖面宛若鏡面,可以映照周遭的风景,当风起之际,湖面的涟漪引发想像的空間。在如此一个被混凝土包覆的人为空间內,面对美丽的湖光山色,著实令人震撼,心灵感到怡然,光扮演著戏剧化的角色,人与光与水等自然有了对话,安藤忠雄要证明光是人类所追求的美丽意境之一。
        它地处偏僻,一般旅游的人,不会在游山玩水之
余偶然撞见。从札幌向东坐火车大约2小时,经过浓雾笼罩的碧绿的山谷,会到达一个叫Tomamu的小站。夏天来的话,站台冷清得让人怀疑走错了地方,而实际上,Tomamu是北海道著名的滑雪胜地。水的教堂就在这里一个度假酒店的背后。

       水的教堂位于北海道夕张山脉东北部群山环抱之中的一块平地上。从每年的12月到来年
4月这里都覆盖着雪,这是一块美丽的白色的开阔地。安藤忠雄和他的助手们在场里挖出了一个90m×45m的人工水池,从周围的一条河中引来了水。水池的深度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以使水面能微妙地表现出风的存在,甚至一阵小风都能兴起涟漪。

       面对池塘,设计将两个分别为 10m方和15m见方的正方形在平面上进行了叠合。环绕它们的是一道“L”型的独立的混凝土墙。人们在这道长长的墙的外面行走是看不见水池的。只有在墙尽头的开口处转过180°,参观者才第一次看到水面。在这样的视景中,人们走过一条舒缓的坡道来道四面以玻璃围合的入口。这是一个光的盒子,天穹下矗立着四个独立的十字架。玻璃衬托着蓝天使人冥思禅意。整个空间中充溢着自然的光线,使人感受到宗教礼仪的肃穆。接着,人们从这里走下一个旋转的黑暗楼梯来到教堂。水池在眼前展开,中间是一个十字架。一条简单的线分开了大地和天空、世俗和神明。教堂面向水池的玻璃面是可以整个开启的,人们可以直接与自然接触,听到树叶的沙沙声、水波的声响和鸟儿的鸣唱。天籁之声使整个场所显得更加寂静。在与大自然的融合中,人们面对着自我。背景中的景致随着时间的转逝而无常变幻。……
 

       安藤忠雄的教堂设计
 
       安藤忠雄的教堂设计
   安藤忠雄的教堂设计
 


 
 
      安藤忠雄的教堂设计

     最为人所知,最具震撼力的光之教堂。1989年竣工。

     他的魅力不在于外部,而是在里面,那就像朗香教堂一样的光影交叠所带来的震撼力。然而朗香带来的是宁静,光教堂带来的却是强烈震动。


     位于大阪城郊茨木市北春日丘的住宅区中,是现有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牧师住宅的独立式扩建。建筑形体极为简单,斜向插入的素混凝土墙体分割了空间,而且使得阳光能够“渗进”教堂的室内,阳光从墙体上留出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开口渗透进来,从而形成著名的“光的十字架”。此外,教堂的墙壁及家具有着粗糙的质感,表达出抽象、洗练和诚实的品质,空间的纯粹性唤起人们皈依的“庄严感”。有台湾学者认为,从安藤的数个教堂建筑设计之中,包括水教堂、风教堂,隐约地流露出他对于东方文化中的自然观崇拜的意味。
      教堂位于大阪郊外。建筑物由一个混凝土长方体和一道与之成15度横贯的墙体构成,长方体中嵌入三个直径5.9米的球体。这道独立的墙把空间分割成礼拜堂和入口部分。廊道两侧为素面混凝土墙,顶部由玻璃拱与H型横梁构成。廓道前后没有墙体阻隔,新鲜空气自由地在这个空间中穿行,其末端是绿色的树木和遥远的海景。透过毛玻璃拱顶,人们能感觉到天空、阳光和绿树。教堂内部的光线是定向性的,而不同于廊道中均匀分布的光线。教堂内部的地面愈往牧师讲台方向愈称阶梯状下降。前方是一面十字形分割的墙壁,嵌入了玻璃,以这里射入的光线显现出光的十字架。由于考虑了预算与材料之感,地板和椅子均采用低成本的脚手架木板。

 
       安藤忠雄的教堂设计
 
      安藤忠雄的教堂设计   安藤忠雄的教堂设计
 
   安藤忠雄的教堂设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