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文章是我的好友李君所作。李君是个有思想的人,拜读了他的文章,就更觉得有这样的朋友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转载如下,以志纪念。
近来,利用闲暇时间重温《古文观止》,当读到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争臣论》时颇有感触。在这篇文章中,韩愈采用设问辩答的形式,批评了当时名气很大、学识德行为世人所仰慕的谏议大夫阳城居谏官(即争臣)之位,而五年不为国家提有益的意见或建议的怠忽职守行为。这篇文章对规范反腐机制、加强官员的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启示一:人的德行必须在批评与自我批评得到完善
当时人们对阳城的评价很高,说他是一个学识广博见闻甚多、而不求虚名的人,在职位上五年,他的德行还和隐居田野时一样。但韩愈并不同意这一说法,先用《易·恒卦·六五》:“恒其德贞,夫子凶”予以回应,提出对男人而言须因事因时改变操行和道德标准。并且根据阳城“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的现实,提出如果阳城能言而不言不如辞职的观点。韩愈文章非常直白,也直中要害。据说阳城读了这篇文章,当时似乎不在意,但此后工作作风大大改变。当权臣裴延龄陷害陆贽时,阳城上书极谏,为陆贽申辩。当皇帝想以裴延龄为相,阳城坚决反对,当面对皇帝说:裴延龄如果做宰相,就披麻戴孝到朝廷上痛哭。皇帝最后只好放弃这个打算。这篇文章的二个人物的表现值得我们学习。据推算,写这篇文章时,韩愈还只是八品的小官,而阳城已经是正四品的高官了,韩愈以小犯上,其敢于批评的勇气可嘉;阳城看到批评意见,不是打击报复,而是积极改进,实现德行的升华,更令人可敬。就个人而言,要完善自己的德行,就必须有闻过则喜的态度,敢于接受批评和建议并及时改进;就组织而言,要建立良好的道德体系,就必须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让能言之人俱言之”,形成健康向上的风气。
启示二:“争臣”之位必须而且只能做“争臣”之事
文章中设问道:“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说:阳城讨厌诽谤君上的人,讨厌作国臣属公开指斥君主过失、以博得自己敢于直谏名声的人,因此,他虽然规谏评议,却使人不知道。根据这一说法,文章反驳道:向君主提意见不让人知道,是宰相的事情,不是阳城要做的,谏议大夫的职责是要当面指出君主的错误,使四方和子孙后代都知道朝廷中有敢于直言的耿直之臣,君主具备虚心接受意见的美德,从而使君主的美名流传千古。在一般人眼中阳城已经做的很好了,但在韩愈看来他该做的没有做好。这不由得不让我们联想到目前我们的纪检监察机关,近几年我们纪检监察机关加大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出台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这些措施和方针是非常必要的,也取得了很好成效。但我们用韩愈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我们是不是处在“争臣”之位而在做“宰相”之事呢?我们党的组织架构非常清淅,纪检、组织、宣传三大部门维护着党的工作运转和对党员的管理,按照常理,宣传部门要肩负起教育的职责,组织部门要肩负起制度建设和队伍管理职责,而纪检部门就必须肩负起监督和惩治的职责。因此,对纪检监察部门而言,监督和惩治是第一位的工作,是党的队伍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党通过纪检监察部门监督干部、查处干部从而达到保护党的队伍纯洁和党的事业发展。我们有很好的组织架构,我们的部门也在尽心尽力做各项工作,也可以这样说,我们具备阳城那样让人仰慕的学识德行,但由于“争臣”和“宰相”工作不分,使我们不该做的做的很好而该做的做的不一定好,这一点在我们某些基层纪检监察部门体现的非常突出。
启示三:为政之人必须要有圣贤之心
韩愈根据有人提出的:阳城不求闻名、不求当官,不得已出山为官还能保持自己高洁的品德不变,为什么还要苛求他的责问。给出了如下答复:“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义也,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进而又提出:天授予人以贤圣的才智,难道只是为了让他自己去过优裕的生活吗?当今的为政之人,虽不全都有圣贤的才智,但党给了我们圣贤般“兼济天下”的责任。我们要居为政之位,就必须修养圣贤的品德,接受人们的苛求。最近,党的领导干部财产公示制度在部分地区试点,随之而来,就有人提出要求其它非公务人员也平等地公示财产的声音。这种声音的出现,就是为政者中圣贤之心缺失的表现。文章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为政者不是圣贤,但你居圣贤之位,就必须用圣贤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否则就会在人们的苛求中淘汰出为政者的地位。
《争臣论》借说阳城之手,提出封建帝王朝时为官者的道德标准,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它所流露出来的严格分工、苛求官员的思想对现在还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