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临习《衡方碑》——附衡方碑

标签:
李如海隶书书法钱梅溪对联 |
分类: 书法论坛 |
作者:沈维进
《衡方碑》(图为拓本局部),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此碑立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是衡方的门生朱登等为其所立的颂德碑。该碑原立于山东汶上县,现藏山东泰安岱庙。碑高240厘米,宽110厘米。碑阳刻文23行,满行36字,计815字,字径4厘米,隶书。碑阴存题名两列,字已严重漫漶。碑额阳文隶书两行,共10字,为“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字径9厘米,两行之间有竖格线。《衡方碑》存世所见最早拓本为明拓本,第六行“都尉将”之“将”字未损。
《衡方碑》笔健骨壮,朴茂雄强,意态高古,自宋欧阳修以来,迭经著录,为著名汉碑之一,深受众多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青睐。
http://www.9610.com/qinhan/hengfang/01.gif
用笔古健,意态浑厚
《衡方碑》用笔以中锋为主,行笔迟涩,提按不甚明显。其横画几乎没有粗细变化,写来粗壮厚实,力透纸背,“燕尾”在整个线条中显得隐约含蓄。
结构“笨拙”,平中寓险
《衡方碑》的艺术性格是结构笨拙,其形式特征是在严整中出险峻。但“笨拙”并不呆板。如“君”字,第一横画方起上扬,另外两横画向左延伸外张,而其势则在下部“口”字右偏中得以调和。像“声”字,上部上开下合;“碑”字,左右错落。它们都在相互错位中寻求统一对比之势。
布白严谨,格满行密
《衡方碑》字形多呈长方形,周边充实,笔画布局排列停匀,外围留地很少,有刻板排列的感觉;但细加推审,则觉其体、其势齐而不呆、整而不板、寒而不闷、厚而不满,无一不苦心经营,极尽变化之能事,并且于方正中求灵动,茂密处求空灵,似欹返正,宛若天成。如附图中“寮”字的宝盖儿取篆意,呈合抱势延伸,中部之“目”略呈正体形布置,其脚点对称放置,整体端庄稳定。而“道”字,将末笔捺平摆,“谥”字右上部用一横代替,使整个字左长右扁,且“道”字、“谥”字波画均取收势,更给人以庄严肃穆、稳如磐石之感。
笔意灵动,格调高古
表面看去,《衡方碑》笨拙古老,体态不合常情,缺乏“柔情”,但这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衡方碑》的审美特色。这种效果的产生来源于《衡方碑》的用笔。
《衡方碑》的审美特质不仅强烈地表现了汉代浑然朴实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构成了汉代碑刻艺术重气势、讲古拙的基本风貌。
(一)点法。
http://www.9610.com/qinhan/hengfang/dian.gif
1、方笔独点。此点有直点(也叫短竖点)、左向点、右向点三种。其形态像缩短的或垂或斜的短竖,只是方向不同而已。这类方笔点的写法,可用藏锋折笔或侧锋切入的方法写成方头,收笔处因往往与其他笔画相连,所以不一定回锋,提笔收驻即可。图中“守”字的首笔为直点,“高”字的首笔为左向点,
“亡”字的首笔为右向点。
2、圆笔点。此点主要表现为左向点。其写法是逆锋下笔,用笔圆转,濡笔成形即收,收笔根据需要有回锋、收锋之别。此类点多用于上中点、右上点和中下点。如图中“之”、“淡”二字。
3、圆笔尖点。此点即出锋圆点。三点水的散点多是圆笔尖点。如 图中“浮”字的三点水和右上部三点。
4、横点。此点即短横。其写法是起收笔方圆并用,至长回锋收笔。如图中“帝”字上横、“颜”字左上横。有的取篆意,在收笔时折笔与下横相连,如“郎”字。
5、曾头点。此点即上两点。其写法如同左向点和右向点,有上开下合与上合下开之分。上开下合型的如图中“盖”字,写法如同左向点、右向点,一般均与下笔相接。上合下开的如“吊”字。
6、其脚点。此点即下两点,由一短撇和圆点组成。如图中“其”、“夷”二字,其中“其”字的点与底横有断有连,“夷”字的点与底横不连,其形各异,均成八字支撑状。
7、分点。此点可分为无中竖分点和有中竖分点,写法各不相同。无中竖分点如图中“丘”、“吊”二字。有中竖分点根据两分点所处的上中下不同位置而有别,如“少”、“步”、“平”、“末”字等,但写法基本上等同于撇捺,只是发笔即收。当字中没有“燕尾”时,右点有时出“燕尾”,如“丘”、“步”二字。
隶书由篆书演化而来,篆书笔法是隶书笔法的基础。隶书的笔画只有写出篆书的笔意才能使隶书表现出古意。《衡方碑》的横画起笔,方圆皆用,但以圆笔为多。
方笔起笔时纵向取势,凌空而下,正锋直入,笔酣墨畅,行笔迟涩凝重,神全力足,回收上提迅捷,多见斩钉截铁之势。如附图中“十”字的起笔,“诗”字右部的上两横,起笔方峻凌厉,行笔积点成形。
圆起笔的长横,中部与方起笔的长横相同,惟起笔不同。圆起时,逆锋入笔,作圆后右行,至长收笔。如附图中的“王”字。《衡方碑》“蚕头燕尾”特征不突出,以两端起收圆润较为常见;对于个别的“蚕头燕尾”笔画,处理上也要注意和谐,不可过于张扬。附图中“蛮”、“置”二字的燕尾横的处理就很典型。
http://www.9610.com/qinhan/hengfang/heng.jpg
1.上弧横、下弧横。《衡方碑》的横画多数写得平直,但也有例外,如附图中“有”字的上横呈上弧状;“美”字的三横呈下弧状;“诗”字横画较多,右部各横尚平直,而言字旁第一、四笔则呈上弧状,第二笔呈下弧状。它们的笔法基本与平横笔法相同,但要注意形态变化。
2.平波燕尾横。这是一种波势较平的横。其写法是笔行至中段后,笔画并无显著变细,也无明显减弱,波脚不很大,取势较平。如附图中“干”、“室”二字的燕尾横。
3.上扬燕尾横。如附图中“肃”、“年”二字之波笔。它们虽然在字所处的位置不同,但“燕尾”都上扬,形态较方拙,特点异常鲜明。这也是《衡方碑》“燕尾”的特点之一,有汉简意味。
4.重尾波。此画入笔较轻,边行边按,至近尾段即逐渐加重顿按,使笔画渐变粗壮,收尾则多挑出。如附图中“师”字和前面的“其”、“平”二字。
《衡方碑》的竖画起笔方圆皆用,一般以方为主,刀刻意味很浓。方起用笔时要竖锋入纸,跪锋向左上角逆入,继而向右上角运笔,充实两角后翻锋向下运行,收笔时圆笔回锋。
1、短竖。起笔后稍运即收,笔画较短,起收笔处一般与它画相叠,故相叠处用笔要求不严。因为笔路较短,书写时要蓄势、果断、着力。如图中的“任”字。
2、长竖。与短竖起收无异,只是运笔过程稍长。正因为笔路较长,书写时要沉稳涩行、力到笔端,切忌浮滑无力。如图中的“中”、“讳”二字。
《衡方碑》外紧内松、阔大壮美的书风,要求同时具备左右竖的字将竖笔相向或向背书写。这也是《衡方碑》的突出特点。如图中“寅”、“宫”二字。
1、短撇。一般写法是逆锋左上起笔,右下按笔后调锋左下行,边行边提,至长收笔。如图中的“我”字。还有一种写法,为了取得字的厚重,将侧短撇反向书写,自上而下起笔,然后折笔右上行笔,用提法收笔,如“作”字的首笔。个别短撇以短竖的形态出现,如“先”字的首笔。短撇一般不出现弯曲。
2、中长撇。是介于短撇和长撇之间的一种撇画,书写方法与短撇基本相同,是短撇的适度延伸,但收笔多回锋。一般位于字的左上部和中部。如图中“令”、“参”二字。
3、长撇。典型的长撇一般为左下行笔画,常与右下行的捺画,构成左右分背形势,成为成熟隶书的主要特征。这种撇捺分张的体势,两画之间的和谐关系很重要。如图中的“人”字。值得注意的是,《衡方碑》的撇捺都不是很“放”。
4、长弯撇。行笔至中段改变方向,向左下方弧形撇出。写弧形撇要注意运笔的涩行。如图中的“尹”字。有的直长撇形状类似竖弯钩,在笔画的收尾处有较大的转折,并伴有下按动作,显得遒劲有力。如“州”字。
5、曲头撇。在隶书中,有的撇画在写之前先写一笔连接的横。如图中的“有”字。这里短横呈斜势,头方形,撇画上细下粗,尾是斜圆的。先由右向左逆锋入纸,提笔调锋右行,至折处锋略上,向右下按笔,再提笔调锋,由轻而重向左下运行,至收笔处,向左微折顿笔,提笔回收。
http://www.9610.com/qinhan/hengfang/na.jpg
1、短捺。起笔有方有圆。如 图中的“举”字,短捺与横笔相叠,尾呈斜方,上细下粗,壮实有力。
2、斜捺。多与左撇对称使用。此画由右下向左入纸,提笔向右上转锋,提正笔后向右下运行,行笔时边提边按,至中部逐渐按笔下行,使下部越来越粗,至捺脚处,用力下顿,然后提笔向右上收锋。如图中的“舍”字。
3、平捺。一般做底捺使用。如图中的“建”字。其前段有一折,头呈平形,中段略细,捺脚较粗,其尾部和波画“燕尾”基本相同。由左下向右上逆锋起笔,然后提笔调锋向右下行笔,中段提笔收细,下段逐渐重按,收锋时,提笔向右上出锋。
《衡方碑》的折画也是多变的,主要是方折,也有从篆书脱胎出来的圆折,还有斜折。在方折中有平正的横方折与竖方折,在横方折中有由横画或竖画略微出来的“肩胛”,写法有所不同。
http://www.9610.com/qinhan/hengfang/zhe.gif
1、横折。
2、竖折。
3、斜折。
(七)钩法
《衡方碑》钩画在方向、长短和外形上都有显著变化。
http://www.9610.com/qinhan/hengfang/gou.gif
1.戈画。《衡方碑》的戈画几乎都写成了如今楷书的斜捺。书写时逆锋入纸,向右下轻轻顿笔后铺毫右下行笔,边行边按,略带曲行动作,收笔时,向右下顿笔,提笔改向,向右出锋。这样,捺脚就会出现“凹”形。如附图中的“伐”宇。
2.右向钩。《衡方碑》的右向钩挑也大多写成燕尾捺,基本形态有三种。
三是背抛钩。写法多如竖弯钩。
3.左向钩。即竖钩。其写法起笔同竖,向左上入纸,向右顿笔,提正笔向下运行,至中段略提并向左弧,再按笔加粗尾部,收笔时向左上顿笔,提笔回收。图中的“于”是独体字,两横略平,下横略长,因竖的钩左掠较重,故竖钩居右起笔,并非居中。
1、平提。附图中“接”的左旁提画就是平提。此画类似短横,头斜方,尾方翘,体势平斜。其写法是由右下向左上入纸,马上向右下顿笔,提正笔向右出锋。
2、竖提。附图中“长”字的左下是竖提,上端与横叠加,竖笔略呈弧形,下端是提画,出锋粗壮。竖提笔画是由竖和提两笔连写而成的:先竖画,至提画时叠加在竖的末端另行起笔,由右下向左上入纸,向左下轻轻顿笔,提笔调锋,按笔向右上运行,至中段要边行边按,收笔时按笔向右上出锋收笔。
1、亻部。要依右边字形而生势。如果右半部结构复杂,它所占空间比重就大。需要注意的是,“亻”部首笔短撇的写法是有区别的。如附图中“侃”字右边笔画较多,为了取得字的厚重感,将侧短撇反向书写,用提法收笔。
2、彳部。写法各异,庄重典雅,大都根据右部结构变化有所不同,体现出因字生形的特点。如附图中“术”、“德”二字。
3、氵部。冰点旁与“氵”旁写法类似,只是布局有别,姑且统称“散水”。《衡方碑》的“散水”写法多样,一般出锋方向集于一点,即多集于右旁的左上角,如附图中“冯”、“清”二字。
4、扌部。长短须根据右边字形而定。一般认为篆隶无钩,但《衡方碑》的钩比较夸张,竖钩的转弯处圆转遒劲。如附图中的“授”、“按”二字。
5、阝部。有左右之别。实际上,左为“阜”部演化而来,右为“邑”部演化而来。由于构字讲避让,一般在左者形小紧凑,在右者大而开张,且因所搭配部分的结构、大小不同而有所变化。如附图中的“阶”、“陨”、“郎”三字。
http://www.9610.com/qinhan/hengfang/zuo.gif
6、木部。体形稍窄,左右的撇捺紧凑,撇捺的构架为直角。如附图中的“相”字。
7、禾部。第一画作短平撇,竖画突出,中间的撇捺简短,以衬出竖画的挺拔。总的看来,除第一画作短平撇外,其他与“木部”构架类似。如附图中的“稽”字。
8、言部。前四画多写作短横,但姿态各异,递相错落,饶有风姿。起笔应注意方圆有别,行笔应注意提按变化,这样才不致刻板。如附图中的“诗”、“议”二字。
9、日部。应写得方长,其笔画轻重、向背变化可依据结字避让需要有异。附图中“时”字因右部“寺”中间两横画左伸,故“日”部取背势;“曜”字因右旁上半部笔画多斜势,故而“日”部上置且后两笔取斜势。
10、金部。两种写法:一种是中间竖画写在下部两横之间,如附图中的“录”字;另一种是中间竖画贯穿三横之间,如“钦”字。注意“钦”字的金字旁下两点有相背之势,这在《衡方碑》的对称点中较为常用。
11、礻部。上点作短横,竖画立于中间,撇捺左右对称等长,虽为偏旁,但亦显得中正静穆,如附图中的“祥”字。另外需说明,该字右部第一、二笔的起笔先写两短横,是由篆书化来。
12、纟部。其变化主要在最后三画,一般为三点式,但形态不同,如附图中的“纯”、“绩”、“经”三字。
13、车部。比较方正,其大小取决于右部,如附图中的“轨”字。
14、忄部。中间竖长,两边竖短,间距大致相等。长短、相背随右部字形高低而有变化。如附图中的“悼”字左右竖取背势,与“卓”字“口”形框的背势相统一;“悦”字中左右竖取相势,与“兑”字“厶”形框的相势相统一。
15、立部、山部。皆因短小而居左上。如附图中的“靖”、“翊”二字。《衡方碑》以方正朴拙自立面目,一般夸大偏旁部首,各部多作对称处置。但这里立部、山部还是作了错落处理。
16、贝部。与右旁天地齐平,“贝”字各横画及下两点的底部延长线平行且左低右高,如附图中的“赙”字。
17.月部。月部与贝部在构字上类似。在左时,也与右旁天地齐平,“月”内部两横偏上,如附图中的“胶”字。月部在右时,“月”内部两横居中,如“明”字。
18.左向片部。长竖作竖钩状,横撇省减撇笔,似开时下简化字之渐。如附图中的“将”字。
19.矛部。取篆意,上密下疏,故撇笔偏高且收缩,字形端正。如附图中的“务”字。
http://www.9610.com/qinhan/hengfang/you.jpg
1.攵部。“攵”部首笔因作点或作撇而分为两种体势,多取散势,得散逸之趣。如附图中的“故”字。
2.页部。多居字的右半边。其中部“目”的外框多作长方形,下部的两点各有变化,有时右点出“燕尾”。如附图中的“颖”字。“颂”字因左旁偏高,故右侧的“目”底横左伸。
3.立刀。首笔作点或斜横,位置偏高;竖钩作弯,出锋有别。如附图中的“剥”、“克”二字。
4.寸部。起笔较轻,点笔较平,如附图中的“尉”字。
5.力部。“力”旁横折钩的起笔多作斜势,折法有方有圆,钩法有出锋、藏锋之别。有的在写法上根据左边字形的简繁而变化,但撇笔和弯钩笔的下部均平行斜置。如附图中的“动”字。
6.戈部。“戈”的长钩多作平波法,如附图中的“职”字。也有作上挑之波的,如“戎”字,但均不打右上点。长钩斜伸,较其他汉碑要收敛些。
7.鸟部。首撇收缩为点,下四点弧形放置。整个字方正端庄。如附图中的“鹁”字。
8.斤部。因与左部搭配需重心稳定,故横画偏低,竖笔特长。如附图中的 “斯”字。
9.几部。因左旁影响,故首笔长撇作竖钩,与横折弯钩形成对称。如附图中的“凯”字。
http://www.9610.com/qinhan/hengfang/tou.jpg
1.宝盖儿。首点有左、中两向。左右两侧向下笔画的写法有长有短、有向有背。如附图中“家”字的宝盖儿,左右两侧向下的笔画较短,而“守”字的宝盖儿,左右两侧向下的笔画用篆意,有相向之势,也可作相背之势处理。
2.禾字头。作字头时比较中正,因横画较长,所以,撇捺较缩。但附图中“香”字笔画均较细,看上去清劲可人;“秀”字各画则较浑厚,特别是下部的处理,使“秀”字变得修长。
3.草儿头。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两个“十”字的写法,如附图中的“莫”字;一种是两对点之下加一横,如“蓼”字。
4.人字头。写法大体相同,但其间也有细微差别。主要变化是撇捺的收笔或放锋挑出或作隐锋内敛,以形成不同的意趣。如附图中的“会”字。
5.雨字头。一般将四点略成一横,同时,左右两侧向下笔画的长短处理同宝盖儿,有长短、相背之别。如附图中的“灵”字,左右两侧向下笔画较短但成向势,而“霜”字左右两侧向下笔画较长且用篆意,有相背之势。
6.虎字头。附图中“虞”字“虎”字头同“雨”字头,只是左侧笔画略长,似开后来楷书之渐。
http://www.9610.com/qinhan/hengfang/di.jpg
1、贝字底。有两种形态,一种如附图中“贡”字,“贝”部横平竖直,两侧竖画直通上部之横;一种如
“贫”字,“贝”部两侧竖画不出肩胛。
2、月字底。也有两种形态,一种如附图中“修”字横平竖弧,且呈背势;一种如“背”字,首画竖钩,横画居中。“月”字无论处在什么位置,右竖一般都偏长。
《衡方碑》中像“月”字底、“贝”字底这样有上折角的字有时出肩胛。何时出,何时不出,一般取决于字形是否方正和其上部是否相接。当字形方正且出肩胛能与上部笔画相接时,一般出肩胛,否则相反。仔细比较“贡”、“贫”、“修”
、“资”等字,可发现这一规律。
3、心字底。重点笔画是平钩。一种写法是平钩从字形结构中部起笔,如附图中的“惠”字;一种写法是用篆意,收缩卧钩,突出竖笔,如“感”字。
4、四点底。四点底有四点和三点两种写法,点有栗子形和三角形两种,但点与点之间起伏有度,互相照应,有起承转合之势。如附图中的“烈”、“勋”二字。需要注意的是,四点底有的从“火”字化(“烈”字就是),而有的则从禽类羽毛、兽尾化来,如“马”字下四点从尾,“鸟”字下四点从羽,在隶书中,形态的处理是不同的。
5、木字底。其写法因上部繁减有所不同:在框中或上部有波磔时,木部的撇捺呈收势,甚至化为两点,如附图中“导”字下面的木部。其他情况下,左右的撇捺写得略为开张,但也不像《曹全碑》那样放纵。
6、寸部。起笔较低,点笔平斜有异,如附图中“寻”、“守”二字。点笔的出锋方向则因字而异。
7、儿字底。撇笔上轻下重,竖弯钩之竖笔较直,钩笔上扬。如附图中的“光”字。
8、酉字底。如附图中的“医”字,“酉”部横平竖直,因右上“又”字旁有“燕尾”,故“酉”部首笔不出“燕尾”。
1.门字框。左侧长画多为竖长撇形,左“户”的写法有正欹的不同,右竖无钩,但向背有别。如 图中的“闻”、“暗”二字。
2.大口框。字形较长,一般较方正,有相背之别,但比较圆润,不似其他汉碑。如 图中的两个“国”字。
3.广字旁。上点左倾,撇笔一般轻起重收,不外展,起笔位置略不同。如 图中的“庵”字。
4.病字旁。略同广字旁。“癀”字因左两点的原因,撇之起笔靠里,上重下轻,两点有点儿草意。
5.走之旁。一般写为上两点加下弯折连平捺写法,如图中的“退”字。有的则写为三连撇加一撇折连平捺,如“速”字。须注意的是,最后的平捺边行笔边加重,最后重笔大磔出“燕尾”。
(一)因字立形,长扁不同。
(二)布白均匀,正中有侧。
(三)左小右大,疏密有致。
(四)适当留白,密而不板。
(五)左右对称,结体平正。
http://www.9610.com/qinhan/hengfang/jiegou1.jpg
(六)险峻奇伟,出奇制胜。
(七)笔有增减,生动丰富。
(八)拙中藏巧,险中求平。
(九)气息浑肆,雄强朴茂。
(十)同字同旁,极尽变化。
http://www.9610.com/qinhan/hengfang/jiegou2.jpg
隶书自汉唐以后,元明无大家,至清出现了以郑谷口、金冬心、伊秉绶等为代表的隶书大家。其中乾嘉年间的伊秉绶从《衡方碑》化出,是一位开辟新章的人物,可谓“隶家正宗”。
伊秉绶书法从《衡方碑》、《张迁碑》、《封龙山》、《韩仁铭》、《褒斜道刻石》诸碑杂糅而出,其中受《衡方碑》影响最大,其雄强茂密处不逊《衡方碑》。综合来看,伊秉绶隶书(作品见下图)得力于《衡方碑》处有如下表现:
http://www.9610.com/qinhan/hengfang/yi1.jpg
(一)放胆飘逸,气象博大,堂皇至极,超绝古格。伊氏点画以中锋为主,行笔迟涩,不过分强调提按的轻重变化,且简化隶书中燕尾波挑,而以“蚕头蚕尾”面世。其挑笔意到为止,若有若无,极得风流蕴藉之致。作品看去横平竖直,静穆厚重,颇具阳刚之美。
(二)结体端正,重心偏上。伊氏隶书看似均匀平常,实则上重下轻、上宽下窄,线条也是上部较为粗壮密集,下部较为细挺疏朗。其笔势、结体大多横平竖直,极少斜笔。即使有斜笔,也大多变化为横势或纵势。四周充实方整,显得外实而中虚。总之,极力削弱斜势、结体方正、布白宽博,构成伊秉绶隶书的一大特征。
写字贵在能变。隶书之妙完全在于在以汉为宗的同时,又能有“我”的存在。从对《衡方碑》的取法中,伊秉绶可谓最解此意。
http://www.9610.com/qinhan/hengfang/03.jpg
当代江浙书坛宿将沈定庵先生以浓墨大笔、舒卷恣肆、新意纷呈的隶书而称雄于世。从这里的作品(见上图)可见,他的隶书宗法汉碑,主攻雄强一路,《衡方碑》的影子时隐时现;又吸收伊秉绶隶书的一些特征,对隶书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
(一)认真读帖,把握巧拙。
http://www.9610.com/qinhan/hengfang/71.jpg
(一)
(二)树立全局观,把握疏密。
(三)从对临到意临,把握形神。
http://www.9610.com/qinhan/hengfang/72.jpg
(二)
(四)积少以成多,集字到创作。
http://www.9610.com/qinhan/hengfang/73.jpg
(三)
我们知道,要成为一个能够驾驭一帖乃至驾驭一种书体的书家,非得吃透一帖、兼习众帖、融会贯通不可。同时还要多多读书、修身养性,赋予作品以丰富的、个性化的内涵。
http://www.9610.com/qinhan/hengfang/74.jpg
(四)
附衡方碑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