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凤凰山:安期生修炼朝阳洞,吴道姑开凿紫台室

(2008-02-26 16:20:23)
标签:

文化

本刊特约记者 李仕严

缘石牵萝鸟道幽,
野猿啼老洞中秋。
半空岚气随人影,
一枕泉声人梦流。
仙化尚遗鸡犬睡,
云间不染古今愁。
醉归欲作忘机客,
指点沙鸥任去留。

这首诗中描写的景象,就是安期生修炼的凤凰山朝阳洞。2008年2月24日,记者与“嬴牟文化探索之旅”的专家组成员尹承乾、吕建中、董玮在凤凰山承包开发商魏经理的带领下,再次前来考察凤凰山。

在做“雪蓑”那期稿子的时候,我们和吕建中老师曾经顺道来过,此次专程为凤凰山而来,虽然天寒风冷,但还是很有收获。凤凰山位于莱城区高庄街道办事处朝阳村东。海拔440米,青石山,植有松柏。在山下仰望整个山寨,感觉地势峭拔,很有气势。一条石阶挂在山间,白若飘带,摇摇欲坠,又好似山风也能吹动的纯白丝巾。我们严严实实,穿着冬装,但一路有董玮老师为我们指点着台阶上的化石痕迹,倒也其乐无穷。下面就以我们的“移步换景”顺序来全面介绍凤凰山的古文化。

吴道姑墓:莱芜少见的石室墓

经过“中天门”,再经过一段曲折幽深的林路,在一崖下幽秘处,我们寻访到了一凿在石洞里的“姑子墓”。此墓石门已被破开,墓门上有“大明”字样。据吕建中老师说,她就是主持修建“紫台秘室”的道姑,名叫吴承供。她于公元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来到凤凰山连云洞(即朝阳洞)修炼,与徒郑道玄,徒孙赵得成化缘募捐,开辟石室供奉观音像。

据说当时修建的过程非常辛苦,民间有“一筐石粉一筐银”的说法,好歹得到知县武士豪(河北正定进士)等官宦大人的支持,才从公元1642年(崇祯十五年)开凿,到公元1659年(顺治十六年)竣工,历时十八年,得以完成这莱芜境内最大的人工石窟。吴承供卒后,葬于朝阳洞下石墓室中,后人曰“仙姑墓”。文革期间,此墓被掘开,曾在墓内发现一“亚”字形铜镜和一些经书。
 
创修白衣大士庙碑记:补志书之缺

从吴道姑墓继续前行,几级台阶上,迎面我们看到一块石碑,吕建中老师说这个碑刻相当重要,为凤凰山创修白衣大士庙碑记。

碑青石质,高136厘米,宽70厘米,边刻蕉叶纹,楷书阴刻,正文四行,余为题名等。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五月立,额刻“名垂不朽”四字,钱浩然撰文,张元会书丹。吕建中老师识读的碑文如下:

大凡事无足志,虽志而名亦弗传。事有可传□不志,而美亦自彰然。事与时相值,时与□相遇,欲不志之,情有弗释也。故古人所过名山大川,触境兴□,每遗留踪迹,以传后世。则百年前盛事,尽百年后金石。文章志之,由来旧矣。余莅任兹土,备览县志,莱有八景,而二洞云连尤属奇观。适值白衣大士庙告竣,乡民请记于余,诚盛事也,因勒诸石以垂不朽云。
儒学正堂孔兴 兖州府曲阜县人
儒学副堂曹蔼兖州府汶上县人
江苏松江府上海县籍苏州府吴县人知莱芜县事钱浩然撰
里人出事处士张元会谨书
泰安营莱芜县汛把总向殿魁兖州府巨野县人
典事黄载安徽宁国府宣城县人
千总李文珂 监生张瑛  生员亓振杰
善田地官亩十六亩,以养主持,不许擅自典卖,并勒石永记。如有违,禀官究处。
德润当店 太和当店 太吉当店 益盛当店跻盛当店礼房陈清大全盐店盐发房王(王睿)
领袖 邵经昌 石文乾 孙世成 张守仁 刘举 田志礼 董云昌
石匠樊贵
乾隆三十九年岁次甲午仲夏 吉立

据吕建中老师说,此碑中知县钱浩然及其属官的职位、籍贯都说得十分详细,为很难得的史料,弥补了县志之缺。《续修莱芜县志》是由民国莱芜县长李钟豫督修,前清举人亓因培等编纂的志书,在清末张梅亭《莱芜县志》的基础上又增删补充至三十八卷,共十三册,在地方志中可算大部头之作,但失载、误载之处也不少,像卷十六《政教志·官吏表》第十七页中,自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邱恩荣到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钱浩然间便是空白。而此碑正好补充上了关于知县钱浩然的重要资料。另外,碑中所列当店、盐店,可做研究莱芜老字号店铺的资料。

朝阳洞:莱芜最大的天然洞窟

从石碑处再盘行不远,拾级而上,就到了朝阳洞和紫台秘室。朝阳洞原名云高洞,因有蝙蝠出没又叫蝙蝠洞,后来明八景之一“二洞云连”确立后又称连云洞,现民间俗称朝阳洞。关于“二洞云连”,《续修莱芜县志》载:“蝙蝠洞俗名朝阳洞,在县治东南凤凰山阳,与矿山伏龙洞通,每云连即雨。”古时,每两洞口生云,如彩虹般南北在空中相连时,就会下雨。两山洞南北相距约十公里,中隔汶河,两云头自洞中慢慢升起,南北相结在汶河上空,状如白色的长虹,景色壮观。

站在朝阳洞口,凭栏临风,上有万仞陡壁,下临千丈悬崖,给人以挂在半壁的感觉。朝阳洞口高3.1米,宽4米,深约500余米。洞内现供有三清神。洞口一侧的岩壁上刻着“空谷”、“高深绝处”、“直穷到底”等石刻,皆为明代知县陈甘雨所书。在洞口的另一侧岩石幽闭处,则有雪蓑的题刻。因其位置偏僻,故今人多不注意。

《嘉靖莱芜县志》载:“拜叩其(安期生)居,则莱之凤凰山也。”“朝阳洞,就是安期生修炼、炼丹的地方。《续修莱芜县志》载:“旧有丹炉洞,名云高十八间,但闻水声,不可人。”安期生,秦琅琊阜乡人,人称千岁翁。相传他在凤凰山朝阳洞修炼成仙,居住在山北的安仙庄,秦始皇、汉武帝都向他求过养生之道。在吕建中老师拓的“仙迹余芳”碑文里,有这样的文字:“仙讳期生,有济世大志,以不遇故来隐山阴,所谓安仙是也。后徙诸岩之石洞中,卒,飞升于南峰,而洞底壁间尚留仙貌。厥后,汉武念仙风不置,因驻跸山侧,而作石秋千焉……”这些碑文可谓言简意赅,纪录了“安仙”的生平以及汉武的追思。

在做“雪蓑”稿子的时候,记者曾经随着一批游人秉烛进去过,但见回返曲折,变幻无穷。时而宽阔,时而狭仄——宽阔处可放一八仙桌吃筵,侍者斟酒也不觉拥挤,狭窄时仅容侧身而过,大摇大摆绝不可得。洞顶怪石嶙峋,千奇百怪,矮处碰头,高处能有十几米;进洞十余米的地方,在左侧石壁上有一黑幽幽的洞口,曰仙人炕,闻说就是安期生坐卧修练的地方,洞口有十几米见方,今人在洞口下坚一木梯,攀梯而上,在洞口探视,里面幽暗模糊,视若无物,但觉脸颊生风。

紫台秘室:莱芜最大的人工石窟

与朝阳洞相挨不过几米,就是著名的“紫台秘室”了。它是利用石悬崖凿刻而成的石龛,精湛古朴,巧夺天工。石龛仿中国四梁八柱古建筑,总高3.9米,宽9.4米,进深3.9米。石窟前凿有厦,厦高2.75米,进深1米。厦内门前两侧有两条各周长1.1米、间隔1.6米的八棱石柱。石柱正面阴刻着“藤萝萃扫千峰雪,苔蒲香传一殿风”的楷书对联。厦内左右壁上阴刻着康熙元年的“仙迹余芳”和康熙二十一年的“万古流芳”碑记。厦里石门高1.8米,阔1米。门左右各凿着一个直径0.71米的圆形窗户。室内进深2.9米,高2.2米,宽5.3米。迎门有台,抬上正面墙上有“紫台秘室”四个楷书大字匾,款为“顺治十六年秋九月”,厦外顶刻有瓦纹,象征瓦房顶。

《莱芜文物》记载:石窟建于明末,竣工至少在顺治十六年,即1659年。原不知祭祀何佛,现塑有玉皇大帝神像。

根据吕建中老师所拓“仙迹余芳”碑文,我们看到紫台秘室的开凿,“始自壬午迄于己亥”,即开始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结束于顺治十六年,建修横跨明清两朝。最先供奉的是观音三化身——“慈航”“ 渡”“水月”。后康熙贡生训导李瞻题额“紫台秘室”。

紫台秘室的左侧石壁上,有明朝莱芜县令陈甘雨题的“东鲁名洞”四个遵劲大字。

凤凰山寨:莱芜保存相对最完好的山寨

告别“紫台秘室”,我们一行人继续沿着山路盘旋上山,一路上魏经理给我们介绍着他的远景开发规划。他说,他也有一个文化情怀,把凤凰山承包过来之后,想通过专家来考察论证,弄清楚凤凰山真正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然后在下一步的开发过程中能够自己做到了解凤凰山的文化,知道凤凰山的价值,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和开发。

我们旖旎而行,不时惊起山鹰在头顶盘旋。眼前是如削峭壁,身后是大河山川,虽然时令还是初春,但通过魏经理的描述,我们能够想像到春暖花开还有秋天的时候,凤凰山醉人的胜景。这里多黄杨树,秋天漫山遍野全是红叶,是莱芜绝不多见的景观。《续修莱芜县志》载:“凤凰山……状如翔凤,故名。又名凤凰寨。松桧香草生其崖间,秋深红叶满山,烂如织锦。”到了山顶后,南望宫山,东揽电厂,可谓是视野空阔,心中不免荡漾起气壮山河的豪壮。

在莱芜,我走过很多山寨,我们发表的就有“青羊崮山寨”、“仙人山山寨”等。但保存最完整的,还是凤凰山山寨。山寨南北长约500余米,宽250米。沿悬崖建有寨墙。我们先是经过了一个圆形的石堡,市史志办公室尹承乾主任说,这应该是用于放哨的了望堡,然后是保存最完好的南门堡,石发碹拱门,石门墙高约5米,保存相当完好。进入南门堡后,就进入了石房密集区。只见上百间石房密密麻麻,错落有致。我们在这些石房间寻访,既能找到石头上醒目的古化石,也能找到一些石臼、碑刻等人们生存生活的痕迹。

关于山寨的建修年代,应为明代。《嘉靖莱芜县志》就有了关于“凤凰寨”的记载。后经历代重修,清代应该扩大了规模,清代文献关于“凤凰寨”的记载就很多了,比如清乾隆《泰安府志》记载:凤凰山:县南二十里,与仙人山相接。状如翔凰,山顶平阔,四围峻峭,又名凤凰寨。到了清末、民国年间,附近村民为了躲避战乱或土匪骚扰,这里成了避难所。我们就在一间石房内的石壁上,发现了这样一段碑文,其大意为:民国十五年,附近村民为防匪乱,避于其上,更加扩大了规模,其中还提到了数院保存尚好,有南十里河“容德堂”、“益受堂”等。商铺老字号都开到了山寨上,可见想见当时山寨上的繁华了。

(作者单位:莱芜市文物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