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塘江观潮:天排雪浪晴雷吼,地拥银山万马奔

(2012-05-17 14:50:06)
标签:

钱塘江大潮

散文

原创

文化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归去原来无他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尽管苏轼这首《庐山烟雨》,更多是为了表达参禅的进境和深意,但至少可以看得出,庐山烟雨和钱塘江大潮都是在苏轼的心中最值得去观赏的天下奇观美景。

   钱塘江大潮之壮美是很难用语言能完全表述出来的,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那种深深地震撼!

   潮来时,最初从大海涌起的潮头,远远地只看到一条白线在江面上自西向东奔来。随着潮头越来越近,潮头也越来越高,伴随着牛吼雷鸣般的涛声,潮水卷着泥沙在江面上翻滚。那场面彷佛是一处古战场,两方无数的军兵对阵厮杀,万马奔腾,尘烟滚滚。潮水与江岸的碰撞,更会激起巨浪冲向天空,然后犹如漫天飞雪落回江面,真正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钱塘江潮每月的月初和月中都会有大潮,但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时间在农历八月十八,传说这天这是潮神的生日。大概这个时节最近中秋,古代的时候农忙已过,可以有闲情逸致来赏潮。另外,此时中国东南沿海经常有台风登陆,也常有东南风自海上吹来,风助潮威,推波助澜,也使潮头更加壮阔吧。

 

日月拉动大潮起,吴越相逼浪更高

 

   钱塘江大潮这样的天下奇观是怎么形成的呢?有一个传说故事是这样说的: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先是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勾践被迫表面称臣,暗地里卧薪尝胆积蓄力量准备反攻。吴国的大臣伍子胥察觉了越国的动向,提醒夫差提防越国的进攻,但是夫差认为自己对勾践有活命之恩,勾践对自己忠心耿耿。于是不听伍子胥的话,赐剑令伍子胥自刎,并将他的尸体抛入钱塘江中。

   果然,几年后越国向吴国进攻,灭了吴国,而勾践猜忌功臣文种,让他用伍子胥自刎的同一把剑自杀。后来有人看到伍子胥和文种在钱塘江上踏浪而行,原来上天怜悯他们是忠良,封他们为钱塘江的涛神。本来吴越就分处钱塘江两岸,于是两位功臣就在江中继续争斗,掀起狂涛怒浪直到如今。

   钱塘江大潮的成因还要从杭州湾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说起。受太阳,月球对地球引力的影响,在太阳或者月球一侧的海水就会被拉得向上隆起,这样周边的海岸就会退潮。反之,背对太阳或月球的一侧海水,会被吸引的凹进去,周围的海岸就会出现涨潮。因为地球自转的原因,每天都会出现两次周期性的涨潮和退潮,白天谓之“潮”,晚上谓之“汐”,合称潮汐。每到农历的初一或者十五前后,日月和地球基本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潮汐力最大,自然潮头也是最高。但钱塘江大潮之所以壮美,却是和杭州湾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口像一个巨大的喇叭,向内陆越来越窄也越来越浅,使得潮水进入江口后受江岸的约束潮头越来越高,终于在接近杭州时形成滔天巨浪。

 

观潮自有处,处处各不同

 

    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所以观钱塘江大潮,在各异的地点可以赏到各具特色的潮水。但最富盛名要算是北岸的海宁盐官镇和南岸的萧山美女坝的观潮城了。

海宁盐官镇主要看“一线潮”。受地势影响,潮水进入江口后,分成两股,南段快,北段慢,当在盐官镇附近时,南段潮遇到江岸回荡时,与北段潮汇合,潮头相撞,如雪山崩塌,轰然作响,正如上文所描述的那样。钱塘江各处如六和塔,九溪烟树都能见到“一线潮”,以盐官镇潮头最盛,最为壮观。

   如果说盐官镇的潮最壮观的话,那美女坝的潮可以说是最美的了,它全然不负美女之名。美女坝观潮城地处萧山南阳镇赭山湾。这里最富盛名的是“回头潮”,它还有个妩媚的名字叫做“美女二回头”。

钱塘江在赭山向南凹进形成一个河湾,这里有一条巨大的丁字坝直插江心,和江岸形成一个三角形。潮头西行至此,与江岸和丁字坝剧烈碰撞,怦然作响,激起的水浪高高抛起,直冲云天。受大坝的阻挡,潮水被迫转身折返,形成“卷起千堆雪”的奇特回头潮。并和后来涌入的江水互相激荡,上下翻卷,在此奔腾不息。恰如美女在此流连忘返。

   钱塘江上还能欣赏到奇特的“十字潮”。观赏十字潮的地点在“大缺口”。由于长年的泥沙淤积,在这里的江心形成一个沙洲将奔腾而来的潮头分成两股,即东潮和南潮,两股潮头在绕过沙洲后,就像两兄弟一样交叉相抱,形成变化多端、异常壮观的“十字潮”,呈现“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壮观景象。两股潮在相碰的瞬间,激起一股水柱,高达数丈,浪花飞溅,惊心动魄。待到水柱落回江面,两股潮头已经呈十字形展现在江面上,并迅速向西奔驰。同时交叉点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转移,撞在顺直的海塘上,激起一团巨大的水花,跌落在塘顶上,吓得观潮人纷纷尖叫着避开。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尝试着欣赏“半夜潮”,少了白天人多的拥挤,尽心欣赏海涛声声,也是独特的享受呢。

 

钱塘潮文化面面观

 

    钱塘江注定是不平凡的。从它出身就不同凡响,发源于安徽黄山,一路流过景色优美的安徽浙江两省,宛如一条美丽的风景画廊,而它的一头一尾都可以说是天下最美的景色。

钱塘江原来叫做浙江或者之江,这也是浙江省名称的由来,可以说是浙江的母亲河。上古时期就孕育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因为风浪险恶,他还有一个别名叫做“罗刹江”。后来,南越国的开国君主钱鏐,主持修建海塘,基本上解除了海潮的危害,从此这条江就叫做钱塘江。

    钱塘观潮的风气大约从东晋开始,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就写过一篇《观潮赋》。大抵东晋时期,五胡乱中华,使得中原的人民避难南迁,给当时还比较落后的江浙一带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也带来了中原一带的观海风气。经过后来南越,南宋时期的经营发展,杭州更加繁华,也使得观赏风气越来越盛。

唐宋开始,观潮逐渐形成风气。南宋时期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在钱塘江上检阅水军,这可能就是八月十八观潮最盛的的由来吧。

    我们现在常用的一个词“弄潮儿”的源头也来自钱塘江大潮。古代钱江大潮涌来时,会有勇敢的少年手拿着旗子和潮水相博,引来岸上观潮人得一阵阵惊叹,以此获取一些赏赐的利物。

   观潮的文人墨客留下的观潮诗文更是不胜枚数。先后在杭州为官的就有著名的白居易和苏轼等。白居易留下我们耳熟能详的《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