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穴陉岭道”即今壶关太行山大峡谷道路
标签:
历史文化 |
张润棠
陉,《汉语大词典》:“同‘径’。狭窄的通道。”今人所言“太行八陉” ,实际上对其内涵做了“陉道”的引申。就是说,陉如果是点,道就是线。太行八陉就是以点带线、由线而发散辐射出的一个道路交通网络,“古穴陉岭道”亦然。
光绪《山西通志》:“大河口,在壶关县东南一百四十里。古穴陉岭道也,通林县。”这条资料说明“大河口”处于“穴陉岭道”上。又,《元和郡县志》载:“潞州东取穴陉岭路至相州三百五十里。”(唐李吉甫撰)说明穴陉岭路至迟在隋唐之时就存在,是山西上党与河南邺郡的重要通道。
本文首先简述“太行八陉”;其次说明大小窟窿口是“古穴陉岭道”的标志;三是说明“古穴陉岭道”有别于“太行八陉”,即为壶关太行山大峡谷道路;最后说明“古穴陉岭道”亦即“荫(城)林(县)古道”。
一、太行八陉
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岭互连,千峰耸立,万壑沟深。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为“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
晋郭缘生《述记征》载: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对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
二、大小窟窿口是穴陉岭道的标志
“穴陉”之“穴”即洞穴,山西壶邑人俗称“窟窿”。“穴陉”即洞穴通道,或谓窟窿通道。“穴陉岭道”之谓,即是通过山岭洞穴(窟窿)的道路。
这条洞穴通道是如何形成的呢?因太行山岭阻隔通行,壶邑先民为打通山川道路,除修栈道、架桥梁外,当是将可能开凿的原有山缝裂隙或穿山溶洞(俗谓“窟窿山”)扩大而成。其原始方法是用“火烧水激”,后采用金属“錾子”开凿。其一以火烧水激之法开通道,道光版《壶关县志•山川》载:“窟窿山,在县东南庄则上村。土人烧石以通林县之道,约八九十步,如洞穴然。” 其二是用金属工具“錾子”开凿孔道,《重修西窟窿辿路碑记》(《三晋石刻大全•壶关县卷》P200)载:“壶邑古有皇姑、长蛇二峰,錾孔……达秦晋,行人取携甚便焉。”冯文止《紫团拾遗记》(道光《壶关县志•艺文志•文类》)载:“于其北山凿以为窟以通道”。
壶邑先民用原始方法开通窟窿山,其开凿之艰难、修补之不易,其所付出心血和汗水,虽无文典记载,但从开凿时间可以证明。《三晋石刻大全•壶关县卷P94》载“窟窿口告成碑”铭:“窟窿口厥功浩大,起于康熙五年(1666)二月十一日,至雍正五年(1727)三月十四日。”持续时间达61年。今桥上乡盘底村所存《重修西窟窿辿路碑记》残碑记载了修补崩塌处的年月“其艰难东自塌耳。西至郭家……丈,若不早为补,恐伤捐过甚…冲崩塌而言,事关血脉,岂忍坐视……而成,四方捐赀可不踊跃争先……。工兴于嘉庆二十四年九月。……大清道光元年十月谷旦。”其时亦达6年之余。
碑石为证,“壶邑古有皇姑、长蛇二峰,錾孔……达秦晋”的两个“窟窿口”就是“穴陉岭道”之名的由来,且为千年古道。这两个“窟窿口”的开凿,使得太行山大峡谷作为晋豫通道益加通畅。清人马丕瑶有诗《过窟窿山》序:“山名皇姑岭的系旧窟窿”,《过二层窟窿山》序:“山名长蛇岭的系新窟窿。”诗云:“已过皇姑岭,行行又窟窿。一天开嶂内,百步走云中。”
三、古穴陉岭道走向
古穴陉岭道是上党地区通往河南林县的重要通道。光绪《山西通志》:“大河口,在壶关县东南一百四十里。古穴陉岭道也,通林县。”说明大河口处于壶关通林县的古道上。反之,中原行旅客商欲入山西上党的“千年铁府,万里荫城”,除可经由太行陉和白陉外,还有一条古道可走。《陵川县志》记载:“自南方转输的茶叶过了黄河,到了太行山脚下,经‘太行八陉’中的太行陉和白陉进入山西上党地区。……还有一条商贸古道,那就是从河南安阳林县进入,在壶关县境内走羊肠坂,盘旋十八盘,翻越太行山,到达东井岭,西下百尺、黄山,过大峪岭,行五华里到达荫城。”笔者所论这条古道,正与有关学者意见相合,壶关县史志办王林茂先生告知“古穴陉岭道就是大河古道,这是长治市史志办副主任说法。” 《山西关隘大观》(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版)作者王怀中、马书岐讲:“大河关,位于郊沟河与拐龙溪的交合之处的大河村,古称穴陉岭,是古时东出林州以达中原的一条孔道。”王芳先生在《龙泉深处大河关》(载《黄河》2016年第4期)一文中讲:“大河村中,河的北岸与郊沟河并行的是一条古道,古称穴陉岭道,是晋豫要道。”
《山西通志》和《陵川县志》都说到的这条道路有别于“太行八陉”,而且俱冠之“古”,说明这一陉道时代或许早于“太行八陉”,正如秦尧先生所论:“‘古穴陉岭’虽然不属于太行八陉,但历史悠久,不然不会称之为‘古’。早在战国长平之战时期,这条路就被秦国作兵道用。” 近日,壶关县史志办王林茂副主任提供《晋东南地区志》(方志出版社2016.7.)之“晋东南地区关隘分布图”明确标“穴陉(战国)”于桥上乡处,可为一证。由于这一道路过于艰险,汉末征战壶关的曹操也慨叹:“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崔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即便如此,历朝历代仍不断在整修使之更加通畅。清雍正五年(1727)“穴陉”之标志“窟窿口”开凿工程竣工后,碑石有载,诗文有赞,主要用作商道,被誉为“晋豫通衢”。
古穴陉岭道,虽然十分艰险,但它一直是“官民之所履,商旅之所经”。清道光版《壶关县志》记:县城有通往河南林县的“东柏坡古道”,分南路和北路。南路为从县城出发到东井岭分界,经南沿头口、马家庄、东柏坡、土圪堆、桥上至河南林县;北路为从大井、安口、平头坞、下石坡、马安驼、土圪堆、桥上到林县。从中可以看出南、北两条路其实最后都要汇集到桥上,而再往下走的话就是大河关了。
《风雨太行——张德善回忆录》(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中五处讲到荫林古道:“五集村地处壶关、陵川、长治等三县交界地。村东南有一条山沟,约5华里长,因沟口的崖上有一口石棺材,人们叫它“石棺材沟”,曾是古代道路的一段。”“五集处在东通河南省林县的古道上,由于这一段山谷道路的两个进出口是五集村和牢村。只要提起五集,人们就会说成‘五集牢村’。抗战时期,日本人的据点在荫城,扫荡常行、神山岭等地时都经由这里。”“阎锡山与冯玉祥结盟攻打南军蒋介石时,晋军就是经由‘五集—牢村’通道即石棺材沟,翻越神山岭,东出太行山大峡谷而下河南的。”“下合涧赶集是长途贩运。我们人挑、牲口驮从荫城出发,走五集石棺材沟,出牢村、经常行,越过神山岭,然后沿着郊沟河谷向东走。”又言“凡是河北邯郸、武安和河南安阳、新乡等地客商或行旅要想到山西潞安府——上党地区,必须由太行山脚下或经黎城东阳关翻越壶关老虎(洪)岭,或经由壶关县东南的洪底沟、河郊沟、哭郊河,直上到鬼哭狼叫的太行山顶——神山岭,然后再西行,经过牢村至五集的石棺材沟,就可到达荫城以至长治等地了。”这条古道路一直到1953年修通长(治)陵(川)公路前仍在通行。荫(城)林(县)古道的西口为五集村,东口就是大河村。千百年间曾是一条繁忙的道路。大河村西峭壁之下、淅水之畔的道路,更是铺以青石,咸丰五年(1855)《禁约》碑载:“山僻而下临大道,往来行人日夜不绝”,尤其是牲口驮运,留下了岁月的印记,至今大河关内外尚存二公里古道遗迹,宽约1.5米,穿越两道关门,路面多由青石板铺成,上留多处约10公分深的千年马蹄坑。
岁月沧桑,昔日的“穴陉岭道”古道,今天已建成现代化的 “荫(城)林(州)公路”,畅通无阻,往日的大河关、窟窿口、羊肠坂等险隘也已成为旅游景点。溯古话今,先民用心血、智慧、汗水造就的交通奇观,他们的伟大贡献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和怀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