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往诗歌的路

(2022-08-12 21:30:59)
标签:

黎吉标

文学/原创

诗歌

分类: 随笔杂文

通往诗歌的路

——由《我找不到通往你的路》引发的谈话

黎吉标

 

86日,我草草写就了一首自由体诗歌——《我找不到通往你的路》。

87日,第一稿改定,情感的指向已经有缘起的情诗发展为理想主义者的悲歌。修改后的标题为《我找不到通往你的路——献给寻找人间正道的人们》,发布于个人微博,但省略了副标题。

11日夜,收到陈显初君的一段话:

“标兄,我们来谈论一下现代诗的其中一个通性。就是普遍读者都曾有看不懂、无从解、导致无兴趣、不接触的这样一个后果。这是否关系到诗中会否是无背景参照物,句与句间,无或明或暗的逻辑关联。所以导致当前诗歌圈子内很热闹,都是写诗,圈子外无人问津的局面。有无方法可以突破一下这个困扰?”

12日,做完核酸,经过思考后,我回复:

“我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有句话叫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要多。这不仅是一个论断,已经是一个现象了,足以引起深思。我一般归结为自己的水平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当然,要谈好这个问题,估计得一篇文章。”

可以肯定的,陈显初君不是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目前的中国,正在思考这个问题的,也不只有我和陈显初君。

更可以肯定的是,这个问题的紧迫性足以引起母语诗歌写作者自发的思考和回应以足够的深度。

悲哀的事情在于,写作者和批评者对于诗歌的写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却有意无意之间,侧过这一问题。

当代母语诗歌何以走到“普遍读者都曾有看不懂、无从解”的地步,有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加之人文社科往往各抒己见,难以尽数。

大致说来,有这么几个因素促成了汉语自由体诗歌走向暧昧、滑向无主题表达:

其一,阅读的倒逼。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对于阅读和创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一句不夸张的话语就是,是个人,会使用回车键,就能写诗。这种犀利的压力之下,写作者不得不寻求与众不同的表述方式,甚至于剑走偏锋,胡言乱语。竭尽所能,以期能将自己与“回车键”区别开。

其二,多元的社会和无信仰的个体两厢情愿。社会的多元化映射到阅读就是不可弥合的歧义与争论,近乎于“盲人摸象”。无信仰的个体导致的是写作意图的模糊,还有倾诉对象的缺失。而这些,都使得作品的句子、段落与意象之间,出现了无法避免的断裂。诗歌混圆一体的整体感没了,剩下一两个句子可怜巴巴地支撑着“作品”。

其三,共同阅历的缺乏(这个观点是熊志军君提出来的)。情感的共鸣往往建立在近似的或者是共同的生活阅历之上,没有了这些阅历的共振作用,情感就像孤鸿飘飞,也就无枝可依,何谈共鸣?所以,写作者切记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要到大世界中去,到能看见炊烟,听见油盐酱醋磕磕碰碰的地方去。成为一粒微尘,落在生活中,落在哪些哀伤的瞳孔里。

其四,写作者的故意。李商隐存世诗歌六百多,有十几首以“无题”为题,非是无题,而是不题:在李商隐的昨夜里,不管是星星,还是风,你懂就好!(原句:昨夜星辰昨夜风,心有灵犀一点通。)。我们不能排除这么一种情况,就是当代汉语自由体诗歌的写作者,读不懂,就是他(她)故意这么写的。

写了这么多,我自己不满意,凑合着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蜉蝣
后一篇:秋华与暮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