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6年06月12日

(2016-06-12 14:46:31)

糖尿病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原创 2016-05-24 高彦彬 家庭中医药杂志

 

1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的细胞代谢作用的缺陷引起的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征。其特症为血循环中葡萄糖浓度异常升高及尿糖。血糖过高时可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减轻,且伴有疲乏无力。严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糖尿病昏迷,且易合并多种感染。随着病程的延长,其代谢紊乱可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及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

http://mmbiz.qpic.cn/mmbiz/yGOhyOyLlNZ406R5J5gK9oN9qogXaLvfYy6mR0DbGFfraMKHuURicVwwKicokJic89oCILgUzDJweylXtJLQAiaNiaw/0?wx_fmt=jpeg

有关糖尿病的最早记载见于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希腊、罗马及印度,中国一直把糖尿病称为消渴病。我国传统中医学早在几千年前就有消渴病临床症状及病因的记载,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学积累了极为丰富的防治糖尿病及慢性病变的经验。



2糖尿病的危害如何?

糖尿病在全世界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在发达国家已被列为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之后的第三大疾病。目前糖尿病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是在动脉硬化及微血管病变基础上产生的多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神经病变等。


因糖尿病引起失明者比一般人多10~25倍,目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已成为四大主要致盲疾病之一;糖尿病性坏疽和截肢者比一般人多20倍;糖尿病较非糖尿病者心血管系发病率与病死率高2~3倍;糖尿病导致肾功能衰竭比肾病多17倍。目前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及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三大主要死亡原因。总之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已引起全世界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3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有哪些?如何选择治疗方案?

目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饮食治疗;②运动疗法;③口服降糖药治疗;④胰岛素治疗;⑤中医中药治疗。

另外对糖尿病人及家属宣传教育及心理调整也十分重要。由于每位患者的病情及生活环境、年龄不同,因此治疗方案也不同,但不论那种类型糖尿病,不论病情轻重,都要进行饮食治疗。

http://mmbiz.qpic.cn/mmbiz/yGOhyOyLlNZ406R5J5gK9oN9qogXaLvfm28nd0xbHyZK0XibwcXrJ8ERpEoqfuIUBcbgCCQ4DZ51HVBKtyOrGow/0?wx_fmt=jpeg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应以胰岛素治疗为主,配合饮食治疗及心理调整。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情较轻者应以饮食治疗及运动锻炼为主,尤其是非胰岛素依赖型肥胖者更应以运动疗法及饮食疗法为主。

适当的运动可使患者体质增强,消除大脑皮质的紧张状态,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用量减少,具有减肥、降低血糖、血脂的作用,对于防止或延缓各种并发症具有一定作用。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在饮食及运动疗法情况下,血糖控制不满意可加服口服降糖药及中草药,若加服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仍不能很好控制,可改用胰岛素治疗或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


妊娠糖尿病应采取胰岛素配合饮食治疗。对老年人糖尿病应采取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选择第二代磺脲类药)或中草药,气功疗法综合治疗。


对于糖尿病的慢性病变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上不少患者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血糖控制不够理想,糖尿病及合并症的临床症状不能解除,若配合中医药治疗后,血糖能稳定控制,糖尿病及合并症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4糖尿病能根治吗?

由于糖尿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故至今尚无根治措施。采用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只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因此那些所谓能够根治糖尿病的灵丹妙药是不可信的。


即使有的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临床症状消失,血糖、尿糖恢复正常,与正常人一样参加工作及劳动,若做葡萄糖耐量试验,也仍不正常,呈糖尿病曲线。若此时不注意调养,饮食不控制或不按医生的要求治疗,还会出现高血糖及尿糖。

http://mmbiz.qpic.cn/mmbiz/yGOhyOyLlNZ406R5J5gK9oN9qogXaLvfia9YPZVBVf63sarkNaUYkNp29Fk3ne1WibnYAusHxHLkrTRRTCKsUsJg/0?wx_fmt=png

因此可以说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需长期坚持治疗,即使病情控制理想,但也要坚持饮食治疗,并定期到医院复查。



5糖尿病遗传吗?

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一致认为糖尿病是一个多病因的综合病症,因为糖尿病人亲属中的糖尿病发生率要比非糖尿病人亲属中的高,故说明糖尿病有遗传倾向。


双亲均是糖尿病者,其子一代并非100%都患糖尿病,仅有5%患糖尿病,若双亲中只有一个有糖尿病,则子一代患糖尿病的机会更少,且常隔代遗传。

 

研究表明

糖尿病的遗传不是单一基因遗传,而是多基因突变。且糖尿病的遗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必须有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才能发生糖尿病。


6糖尿病患者能够结婚生育吗?

无论哪种类型的糖尿病,只要通过合理的治疗,病情得到满意控制后,糖尿病患者是可以结婚的。因糖尿病有遗传倾向,男女双方都有糖尿病者,其子一代易患糖尿病,所以糖尿病患者在选择对象时最好与没有糖尿病的结婚。


结婚后作为糖尿病患者的妻子或丈无要正确认识糖尿病并掌握一些有关糖尿病知识,在生活上应充分理解并体贴他们,帮助其建立正确、有规律的饮食生活,帮助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糖尿病患者婚后只要注意糖尿病的治疗,做到满意控制病情,其家庭生活会是美满幸福的。


现在糖尿病妇女妊娠和生育已不是件稀奇的事了,只要婚后糖尿病一直能满意控制,无心、脑、肾、眼及其他严重的并发症者,可以怀孕。


不过糖尿病孕妇胎儿畸形、早产、围产期死亡率、妊娠中毒症都比非糖尿病孕妇为多,因此为预防以上妊娠并发症,糖尿病妇女应在怀孕前严格控制糖尿病,使血糖降至正常水平。

http://mmbiz.qpic.cn/mmbiz/yGOhyOyLlNZ406R5J5gK9oN9qogXaLvfKWh6VXotx6GjTYAGR7b0KwBPr1hdJVbeQH9TIY6CpCK52tWBXw1J7w/0?wx_fmt=jpeg

若已确诊为妊娠,要在妇产科及内科医生密切配合下调节好饮食及胰岛素剂量,使血糖降至正常水平,并定期检查心、肾功能,血压及眼底征、胎心、胎儿发育及活动情况。在分娩时应比健康人提前入院,以确保安全度过妊娠及分娩的全过程。

 

作者简介

高彦彬,198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及学术带头人。

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http://mmbiz.qpic.cn/mmbiz/yGOhyOyLlNZ406R5J5gK9oN9qogXaLvffVEmiaOia5pknaLL67tWvicVicwibNahcCQ764BcneHAEC1US0UmM7xvuRA/0?wx_fmt=jpeg

家庭中医药微信号:jtzyyzzhttp://mmbiz.qpic.cn/mmbiz/yGOhyOyLlNZ406R5J5gK9oN9qogXaLvfxI8Bydia5TlMY88bSibbyXF5UtO4hJCoZlYghq8ArrCUicr8JfFDg1swg/0?wx_fmt=png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6年05月23日
后一篇:2016年06月12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