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喜会伤心”
点击图片上方蓝字“家庭中医药杂志”快速关注
郑重声明:本微信号所载所有内容皆为原创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转载、摘录时请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
为什么“大喜会伤心”
主任医师 孙清廉
前不久几个老人在一起闲聊,听到一则消息。住在我们近邻小区80岁的吴老师,上个月下旬的一天,是他的80
岁大寿。这一天不但10多个儿孙们都来了,还来了不少学生和过去的同事,真是宾客满门。宴席在农家乐办了8桌,热闹极了。吴老师这一天十分兴奋和忙碌,特别是与各位来宾真是有说不完的话。当客人们走后,老人晚上8点多钟回到家中,与儿孙们仍是笑声不断、谈兴极浓。谁知他正说的十分高兴时,却突然从沙发上“缩”了下去。儿女们急忙打电话叫来救护车将老人送往医院。检查结果是心梗急性发作,幸好抢救及时,才算保住了命。为此又使笔者想起了《岳飞传》中“气死金兀术,笑死牛臬”的故事。可见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实生活中,中老年人因过度喜悦、兴奋激动而致死者是大有人在。人们常说“大喜伤心”、“乐极生悲”,这的确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喜是人类正常生理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祖国医学认为:喜为心志,“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也就是说,在正常的情况下,适当而有节制的喜,能给人带来欢乐,能驱散人们心头的忧郁,缓合紧张情绪,使气血流畅,身心放松,营卫通利,神清气爽,精力充沛,促进健康。正常的喜悦不但能够减轻工作、学习造成的疲劳,增进食欲,还能增加生活中的乐趣,提高工作效率。大家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笑一笑,人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个健康人处于舒适的环境中,并用语言等方法使其精神愉悦,结果这个人的血压下降了10毫米汞柱以下,脉搏减少8次左右,用X线观察胃的体积缩小,张力提高,位置也有所上升。可见在一般情况下,喜悦心情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治疗都是十分有益的。
但是任何事物都应有节有度,不能太过,否则就可能出现“物极必反”的情况。在《准南子、道应训》中说:“夫物盛而衰,乐极生悲”。俗语中也常说:“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食能养人,亦能伤人”,喜悦欢笑也是一样,太过也会伤人。中医认为,过度的精神活动、情志的异常变化会影响内脏的气机,使气血功能紊乱,气机升降失常。过度的喜笑会导致“心气焕散”,“心神浮越、神不内守”,精神不能集中。现代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大笑的时候,能牵动17条肌肉,能调节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消除精神紧张,促进血液循环。但笑必须是自然愉快的笑、微笑、眉开眼笑、有节制的笑,才有利于身心健康。若是狂笑、捧腹大笑、哈哈大笑,由于此时必须调动内脏、骨骼等众多肌肉组织参与完成,同时情绪极度兴奋激动,体内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会突然增加,引起全身血管收缩,使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机体耗氧量大量增加,会导致心脑供血严重不足,因此就极易造成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甚至会引发猝死。
所以,在节假日亲朋团聚、为中老年人祝寿、婚庆宴会、老同学聚会、玩牌搓麻和进行其它各种娱乐时,欢声笑语,开怀畅饮,其乐融融,但此时也正是中老年朋友、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正处于最危险的时刻,应引起高度警惕。在这种时刻,中老年人一定要保持一颗愉悦平和的平常心,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稳定,防止过于兴奋激动(此外,还要防止极度疲劳;防止暴饮暴食、饮食不节,不要吸烟饮酒过量;防止睡眠过少,生活失去规律,生物钟紊乱;防止纵欲伤身等等),以免引发“大喜伤心”、“乐极生悲”的种种不幸事件。
相关链接
心肌梗塞患者;曾患过脑血栓、脑溢血的患者;患有严重高血压的病人;严重疝气患者;接受过胸腔、腹腔、血管、心脏等手术的病人(特别是在7~10天内);在进餐时(特别是不要逗孩子发笑);有习惯性下颌关节脱位的人(以免笑掉下巴);尿道与肛门括约肌松弛的病人(大笑会使腹内压增加,可导致二便失禁);孕妇(可能导致流产、早产);有各种出血倾向的病人等,都应防止大喜过度,不宜狂笑大笑,要保持情绪稳定,以免加重病情,或引发其它各种意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