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藕皮止血起自庖人

(2012-10-09 16:27:39)
标签:

北海市

麦粒肿

季德胜蛇药片

蜈蚣

马齿苋

健康

分类: 祖国医学长廊&当代名医

藕皮止血起自庖人

安徽·姜厚德

 

    俗话说“单(偏)方治大病”。此类的代表当数串铃医,即走方郎中,其方剂多来自市井乡下,往往可建奇功。《串雅全书》中说:“果能方与症对,则药到病除,无医亦可。且有不费一钱而其效如神者。虽至穷乡僻壤之区,不无可以仓猝立办顷刻奏功。”陶弘景(456~536)乃南北朝医学家,他在《本草经集注》中也说“藕皮止血起自庖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意思是说,厨师的手被割破,发现藕皮可以止血;牵牛可以利水,出自老农的经验。许多医药知识都来自民间。

   

    章太炎老夫子满腹经纶,对医学也深有研究,他说:“取法东方,勿震远西;下问串铃,勿贵儒医。”足见他对民间医药的重视了。近代医学家章次公(1903~1959)曾曰:“经方与单方犹车之两轮。”他治疗痢疾的“通痢散”,即采自小说《镜花缘》。使用单验方的代表当数清代赵学敏和鲍相璈,赵的《串雅内外编》和鲍的《验方新编》收集了大量的偏方精华。实际上,单方成大器者可以信手拈来,如大名鼎鼎的云南白药和季德胜蛇药片就是从偏方衍变而来。许多医家都善用单方,今举几例。  

 

    童便疗伤    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游泳队在广西北海市集训,一女队员从数米高的跳台上后空翻转体两周半跃入水中,久而不见其起。同伴急忙潜入水中将其救起,已经昏迷,急送医院抢救。经治3天无效,疑是大脑重度缺氧,有成为植物人的危险,遂请北海市名医苏立民会诊。苏见患者目合口闭,面色绯红,昏迷不醒,呼吸粗大,诊脉浮弦数大,搏指有力,体检身体未见损伤,便说:“患者由于倒身高坠入水,气乱血厥,冲击入脑,神经震荡,失去知觉,故见此状。但脉症合参,尚有生机,且只用一味药即可扭转乾坤。《内经》云:‘气之与血,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主用童便,乃因其降火最速,可使气返则生之故。”于是急取健康男童小便约300毫升给病人鼻饲服下。3个小时后,患者苏醒过来,已能言语。随后休养两天,便复原如初了。

 

    鲜马齿苋疗臁疮    唐宪宗年间,宰相武元衡胫骨上生了臁疮,发热瘙痒,肌肉腐烂,脓血淋漓,精神疲惫,食欲减退,虽经太医调治,但久未收效,后来竟发展至彻夜失眠。一天,新来的厅吏见相爷眉头紧蹙,低声呻吟,便问:“大人贵体何处不适?”武元衡将病情告诉了他。厅吏听后说:“下官未中功名时,在家半耕半读,曾患过此恙,久治不愈,后遇一走方医路过宅前,从地边扯了一些马齿苋,洗净捣烂敷在疮上,仅3天就痊愈了,相爷不妨一试。”武依计而行,果然神验。

 

    对照现代药理分析,马齿苋的水煎剂或醇煎剂对各种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临床可用于热毒痈肿疮疖、丹毒、瘰疬、痄腮,及湿疹、足癣、漆疮等。看来,走方医用鲜马齿苋捣汁外敷是“有的放矢”而“一箭中的”了。

 

    蜈蚣治蛇毒    蛇医季德胜(1898~1981)为研究蛇药,往往不惜“以身试毒”。一次,为了研究一条从未见过的小花蛇的毒性,让它在自己的小臂上咬了一口,被咬的皮肤陡然发黑。虽然两次服了自己的蛇药,但仍然未能控制住蛇毒的蔓延,很快进入半昏迷状态。季德胜解蛇毒在当时颇负盛名,见到季德胜中蛇毒,病情危重,其他医生更束手无策了。一时清醒的季德胜忽然想起乡人用蜈蚣疗蛇毒,于是让人捉来几条大蜈蚣,配药服下,但犹泥牛入海,毫无起色。家人当即发电报至重庆师兄,求救治方法。师兄回电云:“仍吃蜈蚣,剂量加倍。”依法服用后,奇迹发生,被咬处皮肤黑色渐退,神智也清醒了。过不多久,师兄专程来看望季德胜,季问蜈蚣剂量何故用如此之大,师兄说:“岂不闻《串雅》云:‘蜈蚣本属毒物,性善啖蛇,故治蛇症毒者,无越是物。’蜈蚣虽然克蛇,但师弟不明此蛇毒性即贸然试之,故出此险象。此蛇叫‘走步倒’,极毒,非重用蜈蚣不能解。幸亏师弟被咬后未惊慌失措而‘狼奔豕突’,否则毒窜于心,即鲜有回天之术了。”

 

    扎指根医“偷针儿”    2009年,合(合肥)—武(武汉)高铁我县路段施工时,中铁某局一名女工作人员右眼下眼睑生了麦粒肿(俗称“偷针儿” ),来我处就诊,说对多种抗生素过敏,又不愿打针吃药,问有没有偏方医治。我记得“下放”农村时,见有人长了偷针儿,就用一根较长的头发系在无名指根(松紧度以微痛为度)。左眼麦粒肿系右手无名指根,右眼麦粒肿则系左手无名指根,一两天就会痊愈。我告诉了她。两天后她带同事来看病时,麦粒肿已痊愈了,并连夸偏方管用。此后,我又用此方法治愈了好几例麦粒肿患者。

 

    当然,偏方中难免也有鱼目混珠的,不能随便拿来就用,最好是经过验证、确有疗效且安全简便的方剂。

 

(编辑    申    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