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家庭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杂志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876
  • 关注人气:1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龙骨到甲骨文——兼谈尤亥《龙骨呐喊》

(2010-08-04 15:45:44)
标签:

龙骨

甲骨文

兽骨

李成

小屯

杂谈

分类: 慧眼&专家门诊&医生的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徐义华

近读《家庭中医药》杂志2009年第12期《慧眼》栏目中尤亥先生《龙骨呐喊》一文。文中尤亥先生认为,殷墟甲骨并没有被当作龙骨使用,“人吞商史”是由汐翁《龟甲文》一文引出的误解。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

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古代占卜的记录。甲骨文主要盛行于商朝,是殷商王朝向神灵占问国家大事的记录。公元前1046年,商朝覆灭,其用来占卜和记录相关事情的甲骨也随之埋没,并逐渐被历史遗忘,直到公元1899年才被重新发现认识。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20世纪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对整个学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促进了中国近代学术的进展。但是这些殷商王朝的圣物和现代学术的瑰宝——龟甲(兽骨),却在一个时期内被当作中药龙骨使用。(图1)

商末都城在今河南省安阳殷墟,商王朝覆灭后,很快就废弃了。在商灭亡的十几年之后,商朝旧臣箕子经过故都,看到宫殿倾颓、禾稼遍地的景象,悲从中来,吟唱了千古传唱的《麦秀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借此抒发亡国的伤痛和对纣王的怨恨。在此之后,辉煌一时的商朝旧都,基本上都呈一片原野,直到明朝中叶才建立了村庄。

河南省安阳小屯一带曾经出土过许多古器物。在这些古器物中,最受古董商人重视的是铜器、玉器等贵重物品。甲骨对于他们来说是毫无价值的,翻挖出的古代龟甲和兽骨被遗弃在田野里,随处可见。

不知从何时起,小屯村的遍地骨片开始被人们当作中药材龙骨使用。据说,这件事与清朝光绪年间小屯村村民李成有关。李成是一名剃头匠,患了疥疮,无钱医治。无奈之下,将在村外河边捡到的些许骨片儿研为粉末撒在疮口上,疥疮竟然痊愈了。李成发现甲骨除可疗伤外,还具有止血的功效,十分灵验。由此,李成开始收集骨片儿研末沿街叫卖,称之为“刀尖药”。同时还向中药铺兜售,药店以六文钱一斤的价格收购。消息传开,小屯村村民纷纷收集骨片儿,拿到药铺出售。

甲骨被认定为殷商文物之前,作为中药龙骨被采集和买卖了数十年。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是著名的甲骨学家,也是最早亲身探访甲骨出土地的考古学者。他早在1914年即到安阳传教,在此居留数年。他经常骑一匹白马,在小屯殷墟一带游览考察,对甲骨的发现和流传典故十分熟稔。他在1933年出版的《甲骨研究》中说:“在1899年之前,小屯的人用甲骨当药材,名为龙骨……小屯有剃头商名李成,常用龙骨面作刀尖药。北地(小屯村北地)久出龙骨,小屯居民不以为奇……当时小屯人以为字不是刻上的,是天然长成的,并说有字的不好卖,刮去字迹药店才要。李成收集龙骨卖与药店,每斤制钱六文。”(图2 )

最早在小屯进行科学调查发掘的董作宾先生,记录了其在当地的见闻。他在《甲骨年表》中说:“先是,小屯村北滨洹河的农田,常有甲骨发现,村人李成捡拾之,售于药店,谓之龙骨,经过数十年……村人李成,终其身,专业售龙骨,今已老死。所谓龙骨,多半为甲骨文字。售法有零有整,零售,粉骨为细面,作‘刀尖药’,每年赶‘春会’出售。整批则售于药材店,价六文制钱一斤。有字者,因药店不要,尽刮去之。” 可见甲骨被当作龙骨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

龙骨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认为龙骨具有镇惊安神、生肌敛疮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惊痫癫狂、伤寒痢疾、创伤出血等。殷墟甲骨何以被认为是龙骨呢?就龙骨本身而言,主要为古代象、犀牛、三趾马等动物的骨骼化石。由于化石较少,而且古骨与化石非常相像,因此古骨也时常被当作龙骨。殷商时代,人们非常看重鬼神对世间人事的意见,所以经常占卜。占卜的主要方式是骨卜,即动物骨头占卜。其中最多见的是用龟的腹甲和牛的肩胛骨,另外还有用羊骨、猪骨等,甚至是用象骨,但数量较少。有些人用骨头占卜后会把占卜的事情和结果刻在上面记录下来,这就形成了今天所见的甲骨文。

安阳小屯一带,是商朝末期二百多年都城的遗址,此地埋藏了大批占卜用的龟甲和兽骨。除我们今天常见的有字甲骨外,更多的是无字甲骨。除占卜之外,商人还用大量牲畜进行祭祀。这些作为祭祀的牲畜多被埋入地下,从而留下许多遗骨。(图3)

殷墟出土较多古骨的另一原因是商代骨器发达,用骨制作器物是商代一项重要的手工业。从发掘出的大量骨制品和骨料中,可以证明这一点。这些古骨被后来人在耕作、取土等活动中翻捡出来,因年代久远,极易破碎而大量暴露在地面上。(图4 )

明义士在1917年出版的《殷虚卜辞》一书的序文中记录了他在1914年到安阳小屯时看到的情况:“甲寅(1914年)初春,笔者骑一羸老白马沿彰德(今安阳)城北洹河南岸徐徐而行……近处低洼的河岸上,柳树刚刚吐出嫩嫩的绿叶,一群身着破衣、臂挎篮筐的村童正在争采柳叶以当茶叶。看到我这个外国人,便围拢过来,大概是看我正坐在井旁检视碎陶而感到奇怪的缘故吧。下面便是笔者与一位为首的孩子之间的对话:

‘你在做什么啊?’

‘拣陶片啊。’

‘做什么用?’

‘因为我喜欢。’

‘你喜欢骨头吗?’

‘喜欢,但要看是什么样的骨头。’

‘是上面有字的龙骨。’

我说对此很有兴趣,遂一同前往出‘龙骨’的场所。沿着河岸,经过一片荒凉的沙野,来到一小坑旁。小坑位于一西向的斜坡上,坡间布满了白色的碎骨。这就是殷朝武乙故都‘殷墟’。”(图5 )

这些碎骨与龙骨相仿,又具有止血疗疮的功效,很容易被当作龙骨。明义士在《甲骨研究》中说:“北地(小屯村北地)久出龙骨,小屯居民不以为奇,乃以兽骨片、龟甲板、鹿角等,或有字或无字,都为龙骨。”甲骨学名家罗振玉为了收集甲骨,曾经派他的弟弟罗振常到小屯村坐地收购。罗振常在他的《洹洛访古游记》中记录了他当时的所见所闻:“此地埋藏龟骨,前三十余年已经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谓某年某姓犁田,忽有几骨片随土翻起,视之上刻画,且有作殷色者,不知为何物……土人因目之为龙骨,携以示药铺。药物中固有龙骨龙齿,今世无龙,每以古骨充之,不论人畜。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创,故药铺购之,一斤才得数钱。骨之坚者,或又购以刻物。乡人农暇,随地发掘,所得甚伙,检大者售之。购者或不取刻文,则以铲削之而售。其小块及字多不易去者,释以填枯井。”(图6 )

本来龙骨产地有限,殷墟出土的古骨被认为是中药材龙骨后,当地人不断收集出售,形成了一个新的龙骨来源地。据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考证:“(龙骨)货分南北两路,北路货出于河北、山西,销在华北、上海;南路货出于川、黔、桂、滇、粤的山洞,销往广州、香港和南洋。另一种就是殷墟出土的甲骨,除在本地零售以外,主要销路在河北的安国和北京。”许多本来是记录殷商历史的甲骨文,就这样被一锅锅一剂剂当作药材吃掉了。所以,胡厚宣先生称这个时期为甲骨文的“药材时期”。(图7 )

王懿荣因生病而发现甲骨文的事情虽然有些细节值得推敲,但甲骨曾被当作药材龙骨的事情确实存在,并非是由汐翁《龟甲文》得出的误解,“人吞商史”也并非是从王懿荣得病故事而来的“戏说”。(图8)

以古代的龟甲兽骨充作中药龙骨,是小屯村村民逐利的行为。甲骨学家从来没有把甲骨当作龙骨,也没有由王懿荣因病发现甲骨的传说而推测出“人吞商史”。董作宾的《甲骨年表》《续甲骨年表》、胡厚宣的《五十年甲骨文发现以来的总结》《殷墟发掘》等书,把甲骨文发现的来龙去脉写得十分清楚,可供参阅。促进中医药发展以及恢复龙骨的药用地位十分必要,但从甲骨方面呐喊,却不是正确的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