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行医记(一)——看中医不用等
(2010-06-04 13:54:01)
标签:
老奶奶家庭医生护士英伦艾丽娜英国健康 |
分类: 中医药在海外 |
北京·琳达
我按照中文报纸上刊登的中医师招聘广告,带上毕业证、学位证、执业医师证、职称证,到某某中医公司应聘。接待的人事经理看了我的证件,提了几个简单问题,递给我厚厚的一沓文件,包括员工守则、常见病中英文病名、常用英语等,我就被录用了。
到位于伦敦的诊所上班已经一周,感觉来看病的人还是非常相信中医的。他们不会像国内患者那样拿着一堆西医检查单来吃中药,而只是简单地说自己哪里疼或是哪里痒。医生要做的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充分掌握资料,进行辨证分析,然后运用所有中医治疗手段为患者施治,这正是我心目中的中医应该做的。没想到我从有着五千年中医传统的国家来到西方,却找到了中医的感觉。
一天,我接诊了一位来自印度的女患者艾丽娜。透过单薄的纱丽,我看到的是她微微隆起貌似怀孕5个月的腹部,单薄的身躯和一张萎黄的脸,让我马上想到是孕期营养不良。但她告诉我她是因为月经过多长达1年余,上个月在医院检查出是患了子宫肌瘤,现在正在等待8个月之后的手术。此次月经色淡质稀,已经淋漓1月余,伴有乏力头晕、食欲不振等症状,舌淡苔白,脉细弱。我先以傅青主固本止崩汤加减,旨在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并在她的断红穴施以针刺及灸法,塞流止崩以治标。治疗时,艾丽娜自觉有一股热气直窜至肘,并告诉我感觉很舒服。我为她预约了下次的治疗,艾丽娜满意地离开诊所。
我始终不明白预约手术怎么会在 8个月之后,诊所经理看出了我的困惑,告诉我中医之所以在英国有市场,和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国民卫生保健体系)的缺陷有关,很多人因为看病需要预约3个月以上而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来看中医。我半信半疑,想起我们初到英国,到住址附近的GP(General Practitioner通用的家庭医师)处登记注册。接待我们的护士态度极其和蔼,仔细询问了个人史和既往史,并做了基本的体检,之后给了我们NHS注册号,为我们指定了家庭医生,告诉我们随时跟家庭医生联系,有病免费治疗,只需付药品费用,急诊救护车及诊疗免费。当时从诊所出来,真有上帝一般的感觉。
然而晚上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英国国民卫生保健体系有了真正的认识。
回到家,儿子告诉我下午体育课踢足球,他作为守门员,扑球时手腕被球猛击了一下,用他的话说是“越来越疼,痛不可忍”。我轻轻扶着他的手腕,职业性地检查着:腕部无肿胀,但压痛明显并伴有功能活动障碍。虽然感觉不太像骨折,但也不太肯定。这时正好老公下班进门,我们决定去看急诊。
驱车十几分钟到了医院,进入急诊大厅,左侧是登记处,身穿护士装的和蔼老奶奶(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她看上去60岁有余)为我们进行了登记:主要症状,发病时间,住址,联系电话以及家庭医生的名字。老奶奶熟练地操作着电脑,结束了输入,微笑着对我儿子说:“亲爱的,坐在后面的椅子上等吧。”
等待区并排放置了5排椅子,散坐着几位年龄各异的人:一对老夫妇,老太太显然是扭伤了脚,一脸痛苦的表情,老头拉着老太太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好像要抚平老伴儿的伤痛;一位年轻妈妈,抱着一个6个月左右的宝宝,孩子满脸通红,不安地在母亲的怀中挣扎,像是发烧了;还有一个大小伙子,用左手托着右肘部,安静地坐在一位中年妇女身边。我们也在靠近窗边的位置坐下,环视四周,依次是放置书报的架子、自动售饮料机、自动售货机(薯片及巧克力等零食及纸巾)、还有安装在墙上的自动手消毒机,以及醒目的提示要注意手部消毒的公益广告。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发烧的孩子已经在母亲怀中睡去,候诊区安静得能听得见孩子粗粗的呼吸声和偶尔从诊室里传来的呻吟声。随着一位年轻女士被护士送出诊室,扭伤脚的老奶奶终于被叫到了,大约过了半个小时,老奶奶又重新回到候诊区的座位上……等老奶奶的脚被包扎好走出急诊室的大门,已经又是1个小时过去了。
大家都在耐心地等待着。窗外开始飘起了雨丝,冬日的英国,一片云飘过就是一场雨。急诊室的自动门打开了,一对中年夫妇扶着一位老者进了门,老人步履蹒跚,呼吸急促,表情很痛苦。我听到中年夫妇在登记处和护士说老人有心脏病史,10分钟前突然感觉憋气,还有咳嗽吐痰。登记处的护士奶奶有条不紊地做了登记,照例是那句请坐下等,然后听到她打电话联系病人的家庭医生,询问患者病史和服药史。我想这位老者像是急性心功能衰竭,肯定要优先就诊,结果登记处的护士奶奶走过来客气地跟老人的家属说,现在急诊室正在抢救病人,没有空余的医生和床位,请稍等。家属理解地点着头,老人也艰难地和护士奶奶笑了一下。我突然感到很震惊,在国内的急诊,来了急性心衰的患者,就是没有床位,也要就近迅速让患者平卧,并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开展抢救,怎是一个“等”字了得?
发烧的宝宝很快就被妈妈抱了出来,显然没有化验也没有输液。正好孩子的爸爸来接,听到孩子妈妈说大夫让回家用冰袋冷敷。
扶着胳膊的小伙子也打着石膏出来了,终于轮到我们。我一看表,从我们进来登记已经过去4个小时了。经过了初步检查及X光片诊断,庆幸的是,儿子只是腕关节扭伤。护士用了一张三角巾进行患肢悬吊制动,并告诉我如疼痛严重可以服用止痛剂。
从诊室出来,发现候诊区又坐了几位新病人,而那位急性心衰的老者,仍然在等。他的呼吸更加急促,脸色也已经变成酱紫色。护士奶奶还在对家属说sorry(对不起),还在解释没有空闲的医生可以接诊。家属还是理解地点头,其余的候诊者也都木然地看着这一切。
离开医院,我的心像深冬的天气一样寒冷。我不知道那位老者是否能等到今晚的急救,是否能熬过这寒冷的冬夜,是否能看到明天的曙光。
这就是中医之所以在英国生存的根本——用纯粹的自然疗法,解除患者的痛苦,不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