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教孩子面对恐惧

(2010-04-27 14:10:39)
标签:

教育

鬼怪

雷声

不安全感

弗克斯

育儿

分类: 家有儿女

湖北·张  

一位功成名就的律师回忆他幼年一次在游乐场玩耍时的情形。那时他只有4岁,当走到滑梯前突然停了下来。那梯子看起来有10米高,他不敢爬上去。然而父亲当着其他小朋友的面毫不顾忌地叫他胆小鬼,羞愧得他无地自容,只得跑回家去。

另一位女记者回忆她小时候害怕一个人睡在黑暗的房间里,可母亲不但不同情她,还要她关掉台灯老老实实地睡觉。当然,这样就使她更加害怕。

像这样的父母并非故意对子女苛刻,也不是对孩子的这些感受无动于衷。儿童精神治疗学家弗克斯说:“他们的确对儿女的恐惧心理感到苦恼,但是,由于当时作出了不适宜的处理,所以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孩子们固有的恐惧。另外一些父母可能认为胆怯的孩子有些‘不应该’,甚至干脆不承认孩子会有这种恐惧存在。”

事实上,大多数孩子的恐惧感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自然部分。其实,儿童的恐惧实际上和成年人的恐惧并无多大差别。比如,我们初次和陌生人见面也会感到有些紧张和胆怯,有时一个人听到“嘎吱嘎吱”的声响也会怀疑是否有块地板要塌下去,等等。大人知道如何应付这些不安情形,但小孩却不能。因此,我们必须让孩子明白,害怕或焦虑本身并没有错,而且恐惧的心理是可以克服的。

每个小孩在经历情绪发展的正常阶段时,都会有一些与年龄相对应的恐惧。弗克斯指出:“只有两种恐惧是先天性的,那就是害怕摔跤和突然发出的巨大声响。”

6~10个月大的婴儿会畏惧陌生人,但很快就能认识父母的面孔。任何不熟悉的容貌对他(她)来说都意味着威胁其安全和生存。

8~12个月大的婴儿害怕被人抛弃,到1~2岁时,这种恐惧最为强烈。在这个阶段中的婴儿尚不知道,他(她)身边的人虽不在视线之内,但还是存在着的而且还会回来的。可就婴儿来说,妈妈不见了就是一去不回了。即使暂时离开一下,也会引起孩子的极度焦虑不安。在这个年龄段,父母最好避免长时间或突然离开孩子,以帮助子女建立情绪上的安全感。

2~3岁的孩子会害怕黑暗和戴着面具的脸。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学会了观察双亲脸上的表情,以了解他们的各种反应。如果那些视觉上的线索被遮掩起来,孩子就会产生不安全感。

有个4岁的孩子坚持要穿着鞋子才在海滩上行走。如果沙粒粘在他的脚上,他便会尖声喊叫。其实2~4岁的孩子对于身体受到的真正伤害或幻想伤害往往都会感到烦恼。通常连最轻微的擦伤,他们也会要求包扎一下。儿童不愿意玩破烂玩具,拒绝吃制成人形的饼干,甚至不愿吃切得“不对”的三明治,这是他们对身体形象关心的象征。

到了上学年龄后,不同的恐惧就占了上风。对众多四年级以上小学生调查的结果,发现这时孩子最忧虑的是父亲或母亲的死亡,其次是害怕自己眼睛失明或被留级。

那么,父母怎样才能积极地帮助儿童克服恐惧感呢?

1.不要因为孩子害怕而对其实行惩罚或嘲笑

责骂孩子是“胆小鬼”或说“大孩子是不哭的”,都只会起到反面效果。告诉一个害怕卧室墙上有树影在晃动的孩子“没什么好怕的,回去睡觉吧”,这是一种不尊重孩子的做法。因为你这样做等于在告诉孩子,不要相信他所看到的东西,可是树影又确实在那儿。因此,作父母的必须首先承认孩子所看到的是事实,而且认为它们可能很吓人。当孩子知道你认为他所害怕的事物是真的,你和他有同样的感受时,他们才会相信你所说的安慰和解释的话。

2.不要强迫孩子否认或隐瞒恐惧

儿童(尤其在5~8岁)无论担心害怕什么,做父母的不妨说:“许多像你这个年龄的小朋友也都会害怕,这种感觉没有什么不对。”在这时,要多和孩子在一起谈话。通过谈话,可以使他在不感到羞愧的情形下解决他的恐惧感,并使他相信,恐惧会逐渐减少直至可以消失。一位父亲说:“当我6岁的女儿见到蜜蜂而惊慌时,我就向她解释蜜蜂多么勤劳,能帮助水果和花朵生长。如果你顺其自然不去理它,蜜蜂就会忙于工作而不会骚扰你。”另一位父亲说:“我的孩子太小,不了解气团互撞而导致雷声的道理。于是我教他数一数闪电和雷声之间相隔几秒钟,这样他就知道雷声是多么遥远而不必害怕了。”

显而易见,除非孩子年龄大到足以对逻辑推理作出反应,否则事实上无法驱散恐惧。尽管任何年龄的儿童即使还不能完全明白合理的解释,但是有了解释后毕竟会觉得安全得多。

另一个重要的方法是父母的以身作则。一般儿童大多因为父母害怕而害怕。比如,一位母亲在看到女儿因初次离家旅行而自然地感到担心时,竟提起自己童年时的不安全感,结果造成女儿紧张得几乎放弃了旅行。反之,如果父母能信心十足地对待孩子的疑虑,则可以树立积极性的榜样。有位母亲谈起一次和儿子到郊外动物园参观时的情景:在蛇类馆,讲解员问有谁想触摸一条无害的蛇时,我本身非常害怕,但看到儿子畏缩不前的样子时,便强迫自己镇静下来摸了摸那条蛇——结果儿子露出满意的笑容,也照样去摸了一下。

父母究竟应不应该承认害怕?其实,说出“我过去也害怕这些东西”,往往对教育孩子更有帮助。这样做的结果可以给孩子两个重要的启示:首先,说明并不是只有他才会感到恐惧;其次,让孩子懂得,既然现在你已经不害怕了,那么就证明了恐惧是可以克服的。

父母还可以帮助孩子对可能发生的困扰事情作好心理准备。比如孩子在初入学时过分担心进学校读书,你可以事先带他去学校参观,使他熟悉新的环境。如果他怕迷路,你可陪他一起去学校几次,直到他确信能认得那条路为止。要是孩子必须动手术,如割扁桃体,那你尽可能带他去医院走一趟,让他看看医生和护士,接触一下听诊器和血压计等等。

3.用孩子的观点设身处地看待孩子的恐惧

鬼怪形象往往是儿童无法控制的真正恐惧,但是告诉孩子这些东西根本不存在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在孩子看来这些都非常真实。甚至你让他在床底下和壁橱内张望一下,证明那里没有鬼怪,可是孩子仍然会坚持说:“你一走开它就会蹦出来。”

事实证明,你从孩子的实际观点来看待处理这类恐惧往往能够获得成功。有位母亲叙述了她是如何使女儿确信从卧室里赶走了一个鬼怪的经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在墙上或门上留个字条,交待些什么事情,然后要求孩子按字条上要求的去做。因此,我灵机一动,在孩子的房门上贴了一张大条子,上面写道:‘鬼怪先生,不准你进这个房间。’署名爸爸妈妈。此后,孩子果然放心了。”

4.帮助孩子对足以影响他一生的重大变化做好准备

在受到重大压力和面临巨大变化时,孩子的恐惧心理往往会达到顶点。这时父母给予的最好帮助就是和孩子一起合作,共同对付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以重视和参与的态度协助处理孩子对变化的恐惧。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会使孩子觉得他的忧虑是正当的,而且可以借助闯过难关使其树立信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5.留心孩子任何情绪紧张的迹象

孩子一旦产生恐惧,父母要考虑这一恐惧是否与他的年龄相称。在日常生活中要关心孩子思想感情的变化、恐惧持续的时间,以及他是否又倒退至以前已摆脱了的恐惧之中。他是否因恐惧而什么事都不想做——不肯睡觉、不愿上学,甚至不让父母离开?如果事情果真如此,那就应该请医生进行检查治疗。

如今儿童面临许多容易引起恐惧的事情:诸如电视上出现的暴力节目,很小就要和工作的父母分开以及父母离婚等等,这些情况都是他们幼小心灵难以承受的。所以,做父母的必须负起责任,使子女得到可以顺利应付恐惧所需的素质、实力和技巧。

总之,面对恐惧,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具有坚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包括帮助孩子建立信任别人和相信自己的健康心理,同时相信自己有办法对付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任何事情。

人生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挑战,而许多家庭都已设法将这些挑战逐一克服。作父母的要以实际行动引导子女,使孩子相信自己也完全能够战胜这些挑战。(编辑    王滨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