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医生”当不得
(2009-11-09 15:11:28)
标签:
健康保健维生素k缺乏症病情育儿 |
分类: 家有儿女 |
济南·龙
孩子一旦生病,父母常常心急如焚,恨不得孩子的病痛顷刻消失,但是,如果操之过急,有时会欲速不达,甚至适得其反。孩子伤风感冒、闹肚子拉稀,有些母亲就自行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由于剂量没有把握住,造成孩子体内菌群失调,体质每况愈下。孩子肚子疼,有的母亲便用力去揉摩,结果造成肠套叠加剧,或阑尾化脓穿孔。还有些母亲经常在孩子长皮疹时涂抹肤氢松,造成孩子皮质改变或体内激素失衡。也有不少母亲强令孩子吃补药,结果事与愿违,越补孩子体质越差……这些都是“妈妈医生”们的“杰作”。这种超越权限的诊断、治疗和用药,极大地损害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儿童患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临床上最常见的是一遇到孩子发烧,家长就要求医生马上降温。如果在半小时内没降到正常或者很快体温又升高,就对医生意见很大。其实,小儿发热多数是由普通感冒引起的,一般退热并稳定下来需要3~7天。滥用退烧药不仅有毒副作用,还会延误诊治。另一种情况是频频更医换药。今天病没好,明天又找另一个医生,频换医生使医生对病情的来龙去脉难以全面掌握,必然影响诊治。另外,听别人或广告说什么药好,就要用什么药。殊不知,药物的疗效是要连续用药至血液中达到一定浓度后才能出现。例如抗生素一般用药后到起作用需要数小时,要连续用药3天才能判断药物是否有效。因此,孩子生了病,要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好转的客观规律。既要及时就医,又不可操之过急或掉以轻心。因此,家长给孩子看病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先看医生后用药
许多父母一看到孩子打喷嚏、流鼻涕,就认为孩子感冒了,拿出家里常备的感冒药给孩子吃;一遇到孩子发烧就给孩子吃消炎药,也不分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烧。如果吃药后病情好转还可以,但有些情况下是越吃越严重,等到去医院时已经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孩子生病,应该先看医生后用药。
2.不擅自减药或换药
不少家长在看到孩子的病情稳定后,就喜欢擅自减药量或停药。其实像发烧病人体温正常后,需要注意炎症是否得到控制,疗程是否已经完成,否则停药后可能引起疾病复发或难以控制。还有一种情况是,药物的初步效果不明显,家长就怀疑药物没效。实际上不少药物,尤其是治疗慢性病的药物,如抗癫痫药等,往往需要观察几个星期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因此,在就医时一定要向医生问清楚,有问题也需要及时咨询医生。
3.不急着更换医生
孩子病了,父母不要指望孩子吃一两次药就马上痊愈。有时候孩子看病时是初发期,吃药后症状反而加重。此时有些父母就认为治病的医生水平不高、用药不好,于是更换别的医生再看。在门诊中常遇到这种父母,因心急而带着孩子到处求医,哪个医生也不相信。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及时去找原诊的医生复诊,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若没有异常情况,应按医嘱继续治疗,耐心等待疾病好转。
4.不一味追求好药或贵重药
有个别家长带孩子看病,开口就要求用好药,不管多贵都可以。医生看病,是要根椐疾病的具体情况使用药物。一般的疾病最好不要用特殊的或贵重的药物,否则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药物的选择余地就比较小。
5.对异常情况不麻痹大意
很多疾病是可以预防或在早期治愈的,如新生儿黄疸、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等。但一旦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就会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如听力障碍、智力低下、脑出血等。由于这些是比较专业的问题,而且时效性很强,因此家长必须和医生一起,从孩子出生起就进行完整的出生后保健,切不能掉以轻心。
妈妈的责任是养育孩子,关心其生活起居,注意观察他们的身体变化,发现孩子身体不适,若没有十分把握,最好到医院就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