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许家和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不但是一位博学多才、料事如神的军事家、政治家,而且对医道也颇有研究和造诣。
在“舌战群儒”一回中,诸葛亮在对东吴孙权的手下张昭等群儒错误的降曹主张大加批驳,对主公刘备的抗曹方案大力推崇时说过一番话:“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脏腑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时隔1700多年,今天看来,诸葛亮上述的治病观仍是正确的。
一、符合中医治病食疗为先的观点。人患了重病,形体未安之前,当先以糜粥等流质、半流质饮食调养,方易消化吸收。经合理的食疗、药疗后,体渐康复,这时再以鸡禽鱼肉等高营养食物补之。
二、符合中医治病药食并重的准则。对沉疴重症治疗,既须药物治疗得宜,也须食疗食养得当。脏腑功能严重失调之初,一般应先投以药性平和的药石(即诸葛亮所说的“和药”),同时药疗、食疗双管齐下才能使病情化险为夷。当形体渐安、气脉和缓后,再及时投以峻猛的药石,则不但可使病体承受得了,且能使顽疾早愈。否则,过早以峻药治虚弱之体,每每适得其反。如对病情重笃的肝硬化腹水病人用猛药攻之,非但不能收到良好疗效,反而会造成危险。
三、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整体观念。诸葛亮对治病谈及“形体”“脏腑”“气脉”等均须全面诊察、全盘考虑,足见其观点的科学性。
原文刊载于家庭中医药杂志08年第3期
祖国医学长廊栏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