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岳南:写出人的命运和人性的纠葛
(2025-11-11 09:24:48)
标签:
岳南文化考古大师 |
博览
师文静
点击这里播放
“考古纪实传记,最重要的是写那一批考古人,以及相关的活生生的当代人。”
“历史名人传记,要写出人的命运、人性的纠葛。”
11月7日,著名作家岳南做客山东大学“文渊论坛”,以“我与传记文学创作”为题展开创作分享。他结合《那时的先生》《考古中国》系列等作品,热情畅聊写作背后的趣闻,自我剖析其考古纪实文学、名人传记文学的成功“秘诀”,并表达了要让传记文学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的写作使命。
1991年出版的《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迅速成为畅销书,并在文学界与历史考古界引起轰动,让很多读者认识了作家岳南。
多年创作中,岳南的十多部“考古中国”系列作品,全景式呈现中国百年考古发现,引领读者进入真实的考古现场。他的《陈寅恪与傅斯年》《那时的先生:1940-1946中国文化的根在李庄》等作品探究历史真相,描绘出20世纪知识分子群像。
在岳南的讲述中,他每一部著作创作的背后,都有着精彩的传奇故事。
《风雪定陵》之后,岳南的又一部轰动之作是《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记》。1991年初,岳南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学业进入毕业实习阶段,他听从老师黄宪国的建议,继续坚持考古、历史与纪实文学相结合的写作之路,并将写作目标锁定在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及发掘上。在山东老家过完春节后,岳南冒着大雪匆忙赶往陕西。
到达西安,即便有学校的介绍信,岳南的兵马俑写作计划还是受到了质疑。当时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兵马俑考古发掘队队长袁仲一提醒岳南,从1974年开始,秦始皇兵马俑已历经17年的发掘工作,差不多有两万名记者前来采访报道,甚至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都向全世界做了详细报道,是否还有再次撰写的必要。
看出对方有“逐客”的意思,岳南并没有打退堂鼓。他的脑海里浮现出长期在新疆军区工作、生活的著名作家周涛的一句话:“即使全世界的人来写伊犁河,我也不怕,因为伊犁河是属于我的。”岳南随即对袁馆长说:“即使全世界的人都来写兵马俑,我也不怕,因为兵马俑是我的!”正是这种冲劲儿、执着和自信,触动了对方,袁仲一给岳南安排了宿舍,让他住了下来。从此,岳南早出晚归,开始了为期多日的深度采访。
岳南首先找到的是当年打井时发现兵马俑的杨志发等村民,从源头开始探寻秦始皇兵马俑发现和发掘的来龙去脉。岳南对各种人物穷追不舍的访问、对考古真相追根溯源的挖掘,让《复活的军团》记录下很多独家的权威史料。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发掘数十年来,在所有描写这个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最具体、最生动、最深刻的一部巨著”。
此后岳南同样以极大的热情创作完成《越国之殇:广州南越王墓发掘记》《旷世绝响: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记》《天赐王国:三星堆与金沙遗址惊世记》《绝代兵圣:银雀山〈孙子兵法〉破译记》等作品,讲述中国十多个重大考古发现,组成沉甸甸的“考古中国”系列。
岳南表示,他的考古纪实文学创作,聚焦大的考古发现,通过考古再现历史真实,折射古代文明,但最重要的还是在写考古相关的活生生的人,反映他们当时的所思、所想和言行,反映他们的人生际遇与追求,如此记述就是人的传记。“比如,书中的将军俑头盗窃案,就写了形形色色人物的人生际遇,揭露的是人性之善恶,鞭挞的是社会丑恶,弘扬的是社会正义。”
写作20世纪学术大师、知识分子群像的传记,被岳南巧妙地形容为“上帝在叩响他的额头”。
2003年,在四川采访完三星堆遗址考古时,岳南产生一种感觉,那就是考古作品写得不少了,能否去关注一下这批考古人的祖辈、老师,一个声音在召唤他:“去李庄!”
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中央博物院、同济大学等十余家文化教育机构迁驻于“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宜宾李庄镇。梁思成、林徽因、傅斯年、李济等学者,在这里继续从事研究和教育事业。
岳南说,他在李庄造访各个旧址,见到了梁思成、林徽因住过的房子,在傅斯年的旧居看到了他留下的桌椅、油壶等,更是寻访各类相关人物,详细采访了这批学术大师当时的生活、工作情况。回到北京后,他写成《李庄往事》,后将此书扩充为《那时的先生:1940-1946中国文化的根在李庄》。该书生动刻画了傅斯年的霸气、梁思成的苦心孤诣、林徽因的感时忧世等,呈现了艰难时刻知识分子群体的风骨。
岳南称,他写《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梁思成、林徽因与他们那个时代》《陈寅恪与傅斯年》等作品,也是挖掘更多被遮蔽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再现真实的历史价值。岳南希望通过传记作家们的努力,以及各方助力,让传记文学赢得应有的地位、尊重和荣耀,使传记文学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本次学术报告,也是在山东大学举办的第三十二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年会的活动之一。北京大学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主任赵白生表示,作家岳南的创作中,最具特点的是其考古纪实文学的写作,他把“枯骨”和“朽木”写得激动人心,有着极高的创作才华。“同时,岳南先生用如椽的大笔,绘出一个历史人物的画廊,完成了人物群传。这是很大的写作手笔。”
(大众新闻记者 师文静)
责任编辑:师文静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469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