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考古现场,看见三星堆

标签:
文化教育历史三星堆 |
瑰丽多姿的玉石器、神秘莫测的青铜面具、造型精巧的青铜神树、熠熠生辉的黄金权杖……四川广汉三星堆,以其独特的文物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引发了无数人对古代文明的遐想与探索。日前,知名作家岳南的重磅力作《看见三星堆》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和博集天卷联合出版,这是岳南多次赴三星堆深度采访后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以第一手资讯和最新考古成果、发掘现场实景照片及从未公布的一手文物图片,忠实还原了三星堆百年考古历程。8月3日下午,岳南将做客青岛书城分享新作。7月31日,岳南接受了半岛全媒体记者的专访,分享了他的创作历程与心得。
如有神助
开考古纪实文学先河
记者:首先请介绍一下《看见三星堆》这本书的创作缘由或契机,以及创作历程。
岳南:1990年春天,我正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就读,五一劳动节到北京昌平十三陵区旅游,浩瀚壮观的十三陵水库和深邃幽暗的明定陵地下玄宫等景物,让我激动中有一些感动,冥冥中有了写作的冲动。到底写什么,心中有些懵懂,直到三天后的夜晚,我再次捡起定陵门票并观看背面文字介绍时,身心如遭电击,恍然大悟,我要写的就是定陵地下玄宫的发现与发掘以及万历一朝的历史纠葛、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主意已定,第二天,我骑上自行车到北京大学考古系找当年参与发掘定陵的考古人员与相关线索;一个星期后,取得了当年定陵考古队队长赵其昌先生的同意并与他夫人杨仕签订了合作合同;一年后,《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自此,中国的文学品类中一个新的品种——考古文学,或称考古纪实文学——以开历史先河的豪迈姿态就此宣布诞生。
这部著作出版后在社会和海峡两岸读者中引起了较大反响,给了我很大鼓舞,之后的二十几年里,我按这个路数一边工作一边业余写作,诸如大家看到的《复活的军团》《西汉亡魂》《日暮东陵》《绝代兵圣》等一连串考古发现、发掘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相继诞生。到了2003年春天,我来到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和广汉三星堆遗址,找到相关人员进行了半个多月的访问、考察,半年后,描述广汉月亮湾、三星堆文物、遗址发现、发掘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天赐王国——三星堆、金沙遗址惊世记》问世。《看见三星堆》是《天赐王国》的增订版。
记者:您以生动的笔触带读者重回考古现场,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可以与读者们分享?
岳南:要说故事当然很多,我最感兴趣的是1929年春天燕氏家人发现器物坑并深夜挖宝的那段历史,这个历史事件导致了三星堆正式拉开田野考古发掘的序幕。
1986年夏天发掘的一号、二号两个祭祀坑,是当地烧砖的农民在一个斜坡上挖土时发现的,之后才由考古人员进入并以出土包括但不限于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青铜神坛等8000多件青铜器、玉器、象牙等珍贵文物,轰动世界,所谓的“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就是指这两个祭祀坑的发掘。
三星堆两次文物显露都是在偶然中发现的,充满了神秘与神奇,似冥冥中有什么神灵在指引似的,回蓦往事,感觉太不可思议了。
前传后传
文物串联古蜀历史与人文
记者:《看见三星堆》创作过程中,又给了您其他作品的哪些灵感?
岳南:写三星堆这个稿子,是我“考古中国”系列的第十一部。2003年春天,我在四川省博物馆前一个露天茶场,与当年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发掘者陈德安先生交谈完毕,心想四川之行总算结束了,望着陈先生远去的背影,我在长出一口气的同时,突然感觉上帝在敲响我的额头,大意是,不要离开四川,你应该到川南的李庄去看看,有一批考古学界的先辈在抗战中流亡至此,六年之后才重返故地,他们把中国文化的根系留在了李庄,并在战火中播撒了一批又一批文化种子,其可歌可泣之事迹令人敬佩。受到这个启示,我第二天就乘一辆开往川南的公共汽车奔向了宜宾市李庄。
到了我才知道,所谓李庄不是一个山野村庄,而是位于长江上游南岸、离宜宾只有19公里的一个古镇,镇内外号称“九宫十八庙”,和几处庄园保存良好,而当年冒着抗战烽火流亡到这个古镇的知识分子如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吴定良、李方桂、陶孟和、梁方仲、夏鼐等大师级人物的故居也同样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我便写一写这批抗战中代表了中国民族魂魄的爱国学人,把他们的光辉事迹与不屈精神传扬出去发扬光大。
而这些学者乃是活跃在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田野考古工作者的前辈,有相当一部分还是这一批前辈衣钵的嫡系传人。历史的可敬可爱处就在于此。
层层渐进
历史研究像剥洋葱
记者:关于三星堆的各种假说很多,“未解之谜”更多,那真正的历史离我们的认知有多远?
岳南:关于西南地区的历史记载确实很少,先秦古籍有一点,《史记》有一点,记载最多的是《华阳国志》,但这些典籍都没有记载三星堆或一脉相传的金沙遗址的历史与时人生活的只言片语,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发现发掘,确实震惊了世人,令学者们一时也有点摸不着头脑。但这些遗址毕竟不是从天上突然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突然钻出来的,而是蜀国先人以血汗在若干个岁月中筑建起来的,出土的珍贵文物更是他们血汗与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把史籍中近似传说性的记载,结合出土文物以及三星堆所在的地望与周边出土器物等相关者考察、研究,就会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渐进,慢慢接近史实本身,甚至揭开谜底。
当然,就现在这一百年的发现发掘以及研究成果,远远没有达到揭开谜底的程度,正如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者之一、四川大学文博学院学术院长霍巍先生所言:三星堆遗址如一座巨大的冰山浮在海面上,我们看到和探索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更为庞大的部分还在海面之下。
记者:近年来“三星堆热”持续升温,人们对文博、考古的关注可谓空前,对这一现象您怎样看?
岳南:这个现象很好,很值得坚持下去并为之点赞,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然也必须了解过往的历史,吸取先辈们前行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吸收周边民族优秀的文化和制度,如此才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走出一片大气象、大辉煌、大天地来。
(半岛全媒体记者
编辑: 孟秀丽
审核: 刘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