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大师抗战史诗 |
文
记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以为艺术家不是一代人就可以造就出来的,先祖的血脉经过几代人继承下来,才能绽开一朵花。”面对摆在面前的三卷本皇皇大著《南渡北归》,我再次想起了日本岛文学先辈川端老的这句话,并认为这个话大体不差且富有哲理的。
对于作家岳南其人,我是有一点了解的。可能是基因的关系,或是山东诸城贾悦镇河西拐庄那丰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村北即是孔子女婿公冶长出生的村庄,少时读书的书院、公冶长墓仍在。另,自晚清以来,河西拐庄曾产生过张二毛、星高儿、猴堂儿、京范儿、卫九、八爷、王丙超、王忠华等一批人文大师),从学生时代起,他就酷爱文学。随着西拐庄三道河荡漾的清水,神能的上帝赐予的智慧之泉咕咕流淌进这个农村青年久旱的心田,艺术之花在他荒芜的田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
年纪轻轻便赢得盛名的岳南,在以后的岁月里笔耕不辍,作品一发而不可收。如果说他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关注中国的考古事业与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并着重于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联大、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著名学府人文知识分子学术、精神及人生历程的研究,先后出版描写中国的考古事业与自由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十余部——当然,内容的着重点还是放在了考古发现与发掘上。记得六年前我有事进京,顺便去看望他,岳南正着手写一部中国二十世纪最后一批大师命运变迁的书。正写在兴头上的他没有给我倒水,便找来一个小凳子让我坐在电脑前,看他正在撰写的一段关于清华校长,给到大陆访问的台湾亲民党主席宋初瑜送黄遵宪的诗而又吱吱唔唔读不出来,从而在CCTV直播的情况下,在全世界丢尽脸面的一档子臭事。直到把这一段写完并复述一遍,才好像把一件关乎国家兴衰绝续的大事了结一样,如释重负地长叹一声,起身招呼我到客厅喝茶。
此后几年,每次见面问候,都知其一直在做这件事情,且像走火入魔般沉浸在里边,竭尽心力来为早已逝去的一批学术大师竖碑立传,那份执着,令我不由心中感动和感慨,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只认金钱不认亲娘,只相信汽车、二奶、小三、密州学村家后的狗肉、龙城市场南边小摊的猪肉包子,甚至跑到许孟镇去追寻狗肉(哪里的狗肉闻名于山东济南以东地区),而不相信精神境界和人格力量的时代,还有几个人甘受寂寞,坐在冷板凳上默默地书写大师,传学术香火于天下,并试图以一已之力,挽狂澜于既倒?这样的人与这样的做法,也着实属于另类了。
几日前,收到岳南用特快专递发来《南渡北归》第一部《南渡》,又一次真切地感知,他这些年的辛苦付出总算没有白费,算是在修行路上又得一香甜的长生果吧。
《南渡北归》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卷,字数达160万字,正文部分为120万,注释部分40余万字。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有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李济、钱钟书、蒋梦麟、梅贻琦、朱家骅、胡适、傅斯年、陶孟和、叶企孙、陈寅恪、冯友兰、顾颉刚、闻一多、潘光旦、董作宾、夏鼐、吴晗、穆旦、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等大师。描述的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华北、华东大片国土沦陷,像北大、清华、南开、同济等高校,中央研究院属下的研究所,连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主持、服务的中国营造学社等一批民营学术机构和自由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炮火由中原迁往湖南长沙,云南昆明、蒙自,四川南溪李庄等西南边地工作、生活,抗战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书中所涉及到的人物和机构数量众多,几乎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全部大师以及最著名的学术、文化机构和团体。从而为全书营造出了一种大气磅礴之气势,堪称同类题材书籍的集大成者。
就这部作品的写作手法言之,很明显地看出,作者从古典名著中找到了写作《南渡北归》的灵感和发效剂,而《水浒传》传的痕迹犹为突出一些。点题是抗战,众多知识分子们沿着抗战这条主线(精神的和现实的),由平津或者说整个华北、华东,一路向当时还没有被日本鬼子占领的西南之地流亡,历尽千山万水和千难万险并伴有命运坎坷与感情纠葛。当一连串的人物向读者交代清楚之后,再来个笼统打包,聚义到李庄的中研院与云南蒙自的西南联大。李庄、昆明、长沙、泸州、宜昌、桂林、蒙自、滇川……这些散落在广袤山川里的名字,和流亡的学人们一起变得熠熠生辉和耀眼起来。在借鉴《水浒传》写作手法的基础上,作者又进行了大胆创新,在每章正文后面都附有详细注释,使得书中的叙述评论皆处处有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对于从全局高度书写抗战烽火里群生百态,没有比此种视角再好的选择了。该著引经据典,稽考钩沉,探赜索隐,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许多尚属首次披露,具有厚重的历史感。而且为了写作此书,作者三下江南与西南边陲,抗战八年中国知识分子们云集之地如——长沙、蒙自、昆明、李庄、成都、重庆等等,皆实际考察采访,拍摄了许多珍贵照片运用于书中,还在当地采访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这些史料为本书也增色不少,也使本书与同类题材的其他作品有了本质的不同,更胜一筹也在情理之中。面对这部包含着厚重历史感情的作品,细读之下,一种兴奋和痛苦的煎熬相伴于我的身心,几乎不能让我自制。一连几天,书中描述的人物一直在脑海中萦绕不去,那一幕幕逝去的往事,令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又不时扼腕浩叹、潸然泪下。
《南渡北归》给予读者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透过一个个人物的言行,二十世纪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深明大义,虽历经磨难,颠沛流离,仍不屈不饶,肝胆相照的爱国精神淋漓尽致地得以体现,有些细节,特别是知识分子们临危不惧,勇于面对战争和死亡的作风意志,很容易让人想起二战初期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说的那句著名的话:“我没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看似文弱的学术大师们,在流亡西南、性命朝夕不保的逃死之际,仍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舍生忘死,抢救转移图书、文物和莘莘学子,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只争朝夕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使之存于西南一隅的文化圣地弦歌不断,学术香火不绝,为国家日后建设培养一大批读书种子,如许多年后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等学子,就是在抗战流亡的艰难困苦中走出,并以自己非凡的创造力和优秀成果,为中国学者争得一世界性声誉。
遥想当年,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在他耗尽心血的千钧之作《国防论》的扉页上,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字句:“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他在逝世前不久发表的文章中,更掷地有声地提出了今后中国对日战略的指导方针——“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它讲和!”
面对骄狂的外敌入侵,中华民族最终力挽狂澜,扭转乾坤,赢得了最后胜利。纵观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正是因了广大自由知识分子这种可歌可泣精神的激励,才出现了全民族年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波澜壮阔的伟大的抗战史诗。而知识分子本身也正如本著中的林徽因所说:“我们是在远离故土,在一个因形势所迫而不得不住下来的地方相聚的。渴望回到我们曾度过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的地方,就如同唐朝人思念长安、宋朝人思念汴京一样。”
他们真的又回到了朝思梦想的家国故园,只是,此时的中国已经不是过去的中国,此时的社会已不是原来的社会,等待这群自由知识分子的,不是欢欣与笑脸,而是内战阴云的笼罩与血肉横飞的战场硝烟。一个关于中国命运的大战业已开始,这批自由知识分子也在这个翻云覆雨的世纪大变局中,开始了新的一轮凶险莫测的人生之旅——这是作者最后要告诉读者的部分内容和这部作品中一条暗伏的令人沉思的导线。希望读者格外注意并有所领悟,是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