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南渡北归李朝全书评 |
《南渡北归》:一部可以留下来的文化信史
李朝全
岳南是一位默默耕耘的作家。身在文坛之中却似乎置身世外。就像农民的专业是种好地一样,作家的专业本应该是写好书,写出可以流传的、能够留得下的作品。作为一名以纪实文学闻名的作家,岳南一直都是这样坚守的,坚定地守望着属于自己的那片文学天空。
岳南的创作,原先是以写考古纪实闻名的,成名作是《风雪定陵》(合著),记述北京明定陵地下玄宫挖掘经过。此后他便一发而不可收,写下了关于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扶风法门寺地宫佛骨等重大考古发现或事件的长篇纪实,以扎实而丰厚的创作实绩,奠定了其作为当代“考古文学第一人”的地位。岳南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意、日、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销量已达数百万册。岳南本人还曾以一年超百万的版税收入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
在关注考古题材创作的同时,岳南特别关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生存及生活状况,关注其历史命运,尤其注重对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等机构人文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及其人生历程的研究,创作了《李庄往事》《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的那些人和事》等数百万字的作品。可以说,岳南在考古历史和知识分子命运题材方面发现了两座富矿,作出了独特的开掘和重要的贡献。
《南渡北归》三部曲洋洋洒洒约180万字,是岳南自2003年开始采访搜集资料至2011年创作完成并首次出版的一部厚重的作品。作为一位老资格的纪实文学作家,年富力强的岳南进行了一次“八年全面抗战”式的“写作长征”,其中甘苦辛酸,唯有自知。以西南联大历史往事作为文学创作题材,并非自岳南始,更非惟其一人。老作家宗璞创作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系列即是以西南联大历史为背景的。岳南的独特贡献在于,以历史纪实的手法来讲述和还原历史,带给读者的是一部非虚构的信史。
岳南是一位有着浓厚“考古癖”的作家,喜欢钻进历史的“故纸堆”里,博览群书,博闻强识,对浩如烟海的历史史料进行深入的研读、考据、考证、评判,如同做历史学术论文一般来进行自己的纪实创作。这种对自己创作对象真实性的苛求显示了作者具备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体自觉。历史纪实是一种非虚构文体,追求本质真实与历史真实,不允许有主观杜撰和虚构的成分。《南渡北归》包括《南渡》《北归》《离别》三卷,讲述了中国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华北中原前往西南腹地,在抗战后再回到北方的故事,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将近一个世纪,囊括了20世纪人文领域几乎所有的大师级人物,涵盖了丰富翔实的史料,带给读者的是铺天盖地的信息,因此这部作品是对文献和史志的一次全面梳理,具有很强的信息性。事实上,作者很好地继承了由《战国策》《史记》等历史典籍开启的中国的纪传传统,《南渡北归》几乎可以视为西南联大和中央研究院“历史纪实”以及现代各位“文化大师列传”。作者截取的是历史的一个片段,是历史片段中一个独特的人群——知识分子群落的生存状况及其命运起伏,探查披露了隐藏于历史深处的各种因缘际会、爱恨情仇,本着求真求实的原则对西南联大和中央研究院南迁北归历史进行了文学的还原。
岳南以《南渡北归》三部曲试图还原一个时代的辉煌和一个辉煌的时代,写出众多知识分子精英的人生沉浮、世事沧桑。他一头扎进历史旧事旧闻中,进行独家的深入开掘,重现西南联大的苦难与辉煌,捕捉那些渐行渐远的大师们的背影,借助当事人与后来者大量翔实真确的日记、书信、回忆录等材料,努力写出一部文化信史,留下一段可以传续下去的史志文献和纪实文学,可谓是一个人的书写,一个人的奋斗,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