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永离别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者:夕阳照马桶

(一)大师呢,大师
恩仇蝶梦,胜负蚁争,怅纷纷满地江湖,何堪侠影永成别;碧海潮生,红尘事邈,望寂寂漫天烟雨,剩有箫声不忍听。南怀瑾、季羡林、饶宗颐……刀剑如梦,任张翠山的银钩铁划也划不开岁月。金庸的离去,令我痛心!遗憾一时未能有好的诗文来悼念我心中的这位大师,冒昧以贾雪梅的挽联,借花献“侠”了。现在的我不是特别喜欢争论,不是特别喜欢纠结某些名词解释,但对于“大师”一词,我总是难以释怀。这个时代怎么了?大师如风清扬般都遁行山水了吗?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华山论剑的那股热闹劲呢?是不是玄冥二老就能笑傲江湖?是不是阿大阿二阿三就能闹得武当山鸡飞狗跳?还是大师们都如乔峰一样,苦苦追寻华夷的意识形态之别?我痛心金庸的离去,更是痛心他把“大师”这个称谓一并带走。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二)下蛋的母鸡朋友知道我对民国感兴趣,知道我对“知识分子”感兴趣,强烈推荐我读《南渡北归》。购书时,看到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归》,抓起走人,现在的人啊,总是这么行色匆匆。没想到还有第三部《离别》。所以前两部,我看的是纸质书,第三部看的是电子书。图文并茂,洋洋洒洒,没细看多少字,估计少则150万,多则200万吧。作者旁征博引,脉络清晰,有理有据,字里行间饱含考据的细致和艰辛。估计作者较喜欢水浒等古典小说,文风中不免有肆意放任的江湖气,且部分篇章显得拖沓冗长,但瑕不掩瑜,实属大作。否则小的也不会费精力写点东西。有童鞋评价,这是一本“不该这么写的书”。也有童鞋惊讶,“这也能出版?”估计认为书中不少内容过于主观,而这些主观又明显不同于官方口径,于是反显得客观。并且其中略见春秋笔法,对闻一多的算不算,哈哈哈。这是我较认同的所谓的“客观无客观,主观才客观”的写作观点。以前从未读过岳南的书,粗览介绍,其人生于孔孟之乡,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班,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中华考古文学协会副会长,现居北京。算是根正苗红。著作也颇丰。是我孤陋寡闻了。他日勿忘拜读《陈寅恪与傅斯年》、《从蔡元培到胡适》、《李庄往事》、《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风雪定陵》、《西汉亡魂》、《遭遇兵圣》、《千古学案》、《万世法门》。
(三)我的朋友胡适之这是一张比较有名的照片,摄于1958年,左边是儒林盟主,右边是政坛权威,一个落落大方、笑容可掬,一个正襟危坐、局促不安。(小的就事论事,无意贬低蒋公。)有兴趣的童鞋,可以细究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时间往回倒。同年4月10月,从美国归岛的胡适到南港史语所出席“中央研究院”院长就职典礼并发表演说。蒋介石偕贴心干将、副总统陈诚、张群等一干大员专程出席并致辞,规格鼎级,隆恩浩荡,给足“我的朋友胡适之”的面子。蒋介石那天的讲话,慷慨激昂,场面热烈。其中将学术研究与政治联系起来,并期望“教育界、文化界与学术界人士,一致负起恢复并发扬我国固有文化与道德之责任”。这么个隆重盛大、殊荣备至的场面,胡适站起来开口就是,“总统你错了”。全场的人脸色一下刷了漆,空气顿时凝结。蒋介石,是1958年的蒋介石,从1927年开始算起的话,已经从政31年,高高在上,民国至尊。而胡适呢,上来就是一句“总统你错了”。如果一定要把胡适做个二元划分,属于政治人物,还是学术人物,显然,他属于后者。但是他在政治上并非幼稚,做过驻美大使,与政界人物往来频繁。“我的朋友胡适之”素来随和,而此情此景,他是有意做一回尖锐的“刺头”。胡适说,“我个人认为,我们学术界和中央研究院挑起‘反共复国’的任务,我们做的工作还是在学术上,我们要提倡学术。”他还是很谦虚的,用了“个人认为”。说白了,政治关学术毛事,“反共抗俄”的“使命”关“中央研究院”这个最高学术机构毛事。
“没有学术自由,哪里谈得到学问?”(胡适早年言语)不愧是学术魁首,不愧是名士风流,不愧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时至翌年,胡适对于蒋介石为连任总统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党章国法,欲强行“修宪”,而大肆讨伐、鞭挞。他一直是那么个胡适,温文尔雅,随和大方。随手想到一些插曲和小事儿,与童鞋们共飨。
“对于打到孔家店一事,恐怕总统是误会了我的意思。我所谓的打到,是打到孔家店的权威性、神秘性,世界任何的思想学说,凡是不允许人家怀疑的、批评的,我都要打到。”
气量宏大的蒋介石怫然变脸,意欲不拍屁股就走人,无奈强按怒气,还是很有风度的参加完会议。我估计,他这辈子对胡适是又爱又恨。爱在先,恨在后;爱为多,恨为少。当闻讯胡适带着“朋友”式的微笑匆忙走了,蒋介石当晚泼墨,留下概括胡适一生功德和风范的最佳挽联(似乎平仄有点欠缺)。
“胡适先生千古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虽隐含成见,但哀婉高歌,匠心独具,深远广博,其情甚幽,其意甚深。胡适早年《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史(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博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四)唯有被粉碎时,才释放出所有精华。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蒋梦麟、陈寅恪、李济、傅斯年、董作宾、凌纯声、芮逸夫、石璋如、毛子水、姚从吾、钱思亮、蒋廷黻、罗家伦、叶公超、蒲薛凤、张其昀、夏鼐、钱锺书、吴金鼎、曾昭抡、曾昭燏、陈梦家、穆旦、向达、叶企孙、饶毓泰、吴宓……
各个巨擘泰斗,各个光芒炽热,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前,在国人民智初开时,风云际会,惊涛拍岸。迁往西南边陲(南渡),抗战胜利后回归中原(北归),又因国共内战陷入云泥之别的政治环境,海峡两望,阴阳相隔(离别)。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历史洪流中,个人算个啥,何况百无一用是书生。但雪泥鸿爪,雁过留声,平凡的人经过不平凡的奋斗,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因缘际遇,一不小心成了大师,生时光芒,死后更为璀璨,生如蝼蚁,美如天神。他们是头顶的恒星,照耀我们前行。他们属于不同领域,我没有资格评论孰强孰弱,但我个人最尊重的,除了胡适,便是陈寅恪,再次是傅大炮。自愿做胡适马前卒的得意学生、“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傅大炮,不幸英年早逝,有人欢喜有人愁。不少受过这位“学霸”和“学阀”“欺凌”的人,会心生欢喜。我是愁的那个,扼腕叹息啊。他的《苏联究竟是一个什么国家》一文,用自己的价值判断方式分析了苏联的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及意识形态,酣畅淋漓,一吐为快,吐我之不能言。陈寅恪,出身名门,学识过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梁启超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高才短命人谁惜,白璧青蝇事可嗟。灵谷烦冤应夜哭,天阴雨湿隔天涯。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四大」声浪中,他眼见故交们逐个凋零。毕竟离了天子脚下,虽然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但算不得特别凄惨的一个,一直顽强地做着学问,保留下不少著作和学术成果。眼瞎了,腿瘸了,不惮“艰难辛苦繁霜鬓”,完成煌煌《柳如是传》。烟花女子咋了,她是“女侠名姝”,情感独立,人格独立,自始至终拥有“独立之精神”。
“中国之人,下愚而上诈。”他的“非愚即诈”言论,石破天惊,骇人听闻,但话糙理不糙,用社会阶层的基本特征解析了中国人的传统精神面貌。厉害的是,陈老的律诗写得很好。作者说陈老的诗不如吴宓,我不认同,个人认为陈老的胜过吴宓,并且高明不少。沉郁工整,就是用典太多,读起来晦涩。读陈老的诗,我一是想起杜甫的诗,浓郁的家国情怀,二是想起李商隐的诗,环境特殊,有诸多难言之隐,似乎故意用典故、借喻隐藏心迹。我们现在定义他们为“大师”,敬仰、膜拜他们,而他们当初不过是一枚读书人,风云际遇,负笈远洋,学贯中西。因一个赤子的爱国热情,因一个学者的文化良知,任重道远,日复一日,渐行渐远,一不小心成了“大师”。李济押运国宝远赴台湾、胡适使美成“过河卒子”争取援助、梅贻琦保管清华基金……纵然因意识形态而为“人民”诟病,而当时他们无疑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历史自觉意识,在空间和时间的坐标中,找到自己的那个点,把鸭梨转成冻梨,把肩上的社会责任转化为报国的决心和行动。意识形态有着明显的时代功利性。全国上下批判胡适的浪潮少许平复之后,1957年2月16日,毛泽东在颐年堂接见政协知识分子代表时,就胡适的是非曲直功过,说了一段出人意料、意味深长的话:“胡适这个人也真顽固,我们找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批判嘛,总没有什么好话,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21
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不愧是伟人,高瞻远瞩,时至21世纪,胡适不仅名誉恢复,且民望颇重,似乎他从未离去,只是出国考察一番,现在又回来了。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竟然说得是他。原谅我过于推崇胡适,绕来绕去,又绕到他跟前。
4月1日,是西方的愚人节,是我心中不能忘记的日子。17年前,我最爱的张国荣飘然而去。65年前,我心中的民国第一女才子——林徽因撒手人寰。八年抗战,颠沛流离;一身病苦,国恨家难。历经惨痛煎熬,这位遍体鳞伤的人间精灵化成了一缕淡淡的彩虹。借用诗人何三坡的话:“造物主赋予林徽因惊艳的美貌,就不必再赐给她绝世才情;而赐予她绝世才情,就无须再给她光辉灿烂的凄艳之美。既然两者兼而有之,则必假上帝之手设法令其不寿。”
体质如黛玉,性格如宝钗。个人认为,倘若没有一个和美的家庭、没有一位深情的挚友,林徽因未必能撑到51岁。提到她那位挚友,金岳霖,也是奇人一枚,情比金坚。和邓以蛰联名撰献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绝唱。上帝欠金老一段婚姻,所以弥补他一段长寿。他熬到了文化大革命之后,拨开云雾见青天,亲身体悟平反昭雪的劫后余生。旁白:最近有人修复了林徽因的旧照,貌似李沁,使我对李沁多了几分好感。我不喜欢吴宓,骚气不帅气,但在报上公开“吴宓苦爱毛彦文”的情诗,真性情也!自言,“吴宓,一介平民,一介书生,常人也;做学问,教书,写诗,均不过中等平平。然宓一生效忠民族传统文化,虽九死而不悔;一生追求人格上的独立、自由,追求学术上的独立自由,从不人云亦云”。真性情也!华罗庚在陈家营与闻一多2家14口挤在约16平米的小黑屋隔帘而居,完成《堆垒素数论》这部巨著。“虽九死其犹未悔,吾将上下而求索”,无愧坚毅刚卓的校风。熊大缜的“迷案”,让我欷歔不已。他告诉拿枪指着他的中国同胞,“现在抗战正紧,弹药奇缺,你们想个别的办法,省下一颗子弹打鬼子吧”,这位后来成为中共封疆大吏的“锄奸人员”说,“好,成全你!”用一块石头,从背后猛击熊的头部。熊鲜血喷溅,脑浆迸出,倒地毙命。揪心的事情最多的莫过于文革时。年幼时,读到文革的一些事例,“这怎么可能呢?”“造谣吧?”现在见怪不怪了。但每次读到文字、看到照片,蛋疼依旧。史学巨匠向达,肾病严重,全身浮肿,不能排尿,痛得满地打滚。红卫兵不准其医治,要求转入校内“劳改”,“活人能被尿憋死?”活人就这样被尿活活憋死。一白发老头,佝偻着身躯,彳亍街头,颤抖着双手向小摊小贩要几个烂苹果,碰到看似体面的人,“你有钱给我几个?”Who
is
he?曾是与陈寅恪齐名的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是物理界一代宗师。抄家、开飞机、阴阳头、殴打、凌辱……还不如廷杖来得痛快。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大师何曾远去,只是…… 乱世人不如太平犬?乱世尚为人,太平反做犬。
1931年,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时说,“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的知识,固赖于教授的指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
感谢他们为中国文化做出的贡献。尘世无常,性命终将老去。天道好还,人文幸得绵延。旁白:我最喜欢的历史学家,有上面提到的大师中的大师——陈寅恪,还有吕思勉,还有“年轻”点的黄仁宇,还有钱穆,一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醍醐灌顶,胜读十年书。就献上钱老去世前的一副春联吧。
(五)Only time proves
everything!童鞋们总是怀念那个时代。高晓松说愿意回到三个朝代,因为这三个朝代对知识分子很好,其中一个就是,——你懂的。那个时代,大师如恒河之沙,就拿西南联大而言,太壮观了,壮观到不敢相信,跟扎堆的大师吃一桶菜、尿一个壶。鬼子的飞机来了,不约而同一起跑,事后想着各自的丑态哈哈大笑。我们怀念,谁不怀念。除非Ta没文化。为什么那个战乱、贫穷、愁苦的年代,会有大师,会有那么多的大师?Why?我认为,主要就八个字。百年屈辱,民智初开。啥意思呢?国歌咋唱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
中国近代史,我就不介绍了。那是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么强大的一个国家,突然变得被谁都可以打一下、捏一把,甚至面临亡种的危险,难道还不奋起拼搏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为受农耕生态的影响,我不认为中华民族是个特别团结的民族。但受共同的、系统的、深远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我们这个民族弹性大,但是有底线。触发底线时,又变得特别团结,变得特别的视死如归。祖国曾经的光荣,列强现在的欺侮,每个有识之士必然奋起反抗、救国。身先士卒的是有历史自觉意识的知识分子。就拿中共而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都是。国民党这边也是。大部分闪亮的政治人物,第一来源是士,第二来源是兵,刚好是文、武两个方面。这是百年屈辱造成的反弹心理。那个时代很特别,民智初开。我粗算一下,中国遇上民智初开的,一是春秋,二是清末。春秋时期,是因为自己人打自己人,逼着反省。清末,是外面人打自己人,被打醒的。打醒后,睁开眼,吓了一跳。原来世界跟我们想得完全不一样。原先红毛的夷族比天朝上国还强大,原来地球不是围着我们转的。于是负笈远洋,留学海外。深厚的私塾教育加上开放的学校授课,使得这批知识分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贯中西,学有所成,继而学以救国。百年屈辱,民智初开。这两个条件,只有那个时代共同具备,所以产生了很多的大师。我们回忆和怀念过去,要不我们老了,要不我们现在过得不好。民族,亦复如是。那我们民族老了吗?似乎没有。可能是后者,现在过得不好。准确的说,现在失去了先前有的东西。问题是,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难道大师就不会再有了吗?当我们以否定式问句质问自己时,答案就显得如此简单。怎么可能呢!那为什么现在没有?那什么时候才会有?银杉、杏木、槐树、香樟,都需要有特定的土壤和养分。土壤种类越多,数目的种类也越多。养分越充分,数目越茂盛。自由之思想,是土壤;独立之精神,是养分。
(六)少年强,则中国强纵观中国的留学生潮。清末民初是一波,条件宽裕的官宦子弟,还有寒门子弟,或自费或公费,辞亲远游。之后,因战争、政治原因,留学潮没了热度。百年轮回,时至21世纪,留学生又多了。估计2019年都70万了。到米国的就有36万多。这与经济基础是密切相关的。95后、00后,获取了改革开放40年的留学红利。还会有00后,滔滔不绝。大环境是中华复兴,小环境是心智初开。中产阶级、中产阶层的儿女们纷纷留学,崇洋不媚外,不在于看西洋镜五彩缤纷,而在于增长了看世界的高度、广度和深度。有放眼全球的高度,有学贯中西的见识,这是一位新时代知识分子的个人必备因素。时常有人批评90后,认为他们是“垮掉的一代”,没有家国情怀,自私不孝、吃不了苦,还有秃掉的头、垮掉的胃、熬过的夜、出过的家、裸过的贷、整过的容,简直垮成渣了。90后似乎有原罪。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我认为90后相比70后、80后,心智更健全,人格更独立。他们生在网络时代,以互联网的模式思考问题,他们想走就走,以全球视野和世界高度来看待未来。时代更需要他们。反而是我们不习惯于这个时代,所以就以自己的主观来批评他们的不是。以他们这一代为起点,将会涌现出更多的拥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所谓知识分子,我最喜欢康德的解释。“敢于在一切公共场合利用理性的人”。听起来好简单哦。简单吗?举个例子打个样吧。比如,“元芳,你对李文亮的事,咋看?”
知识分子多了,才会有一不小心成为大师的人。希望我有幸能追随年轻一辈,做个知识分子。当然,年轻的一辈,你们也别嘚瑟。你们得感谢给你们创造条件、让你们享受更多独立、更多自由、更多看世界的时间和空间的长辈、前辈们。
……
匣子刚打开,但也写累了。金庸的剧,我可是必看的。《倚天屠龙记》一直没看完呢。祝绪丹,看着还不错,就是有点傻白甜。多情的无忌哥哥,最终还是抛弃了傻白甜,跟着白富美跑了。
(七)补个结尾
1946年5月4日,“五四”27周年纪念日,也是西南联大三校复员日,在校图书馆前举办校史最后一次结业典礼,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正面署名“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中国文学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国文学系主任罗庸书丹”,背面刻834名参军学生。原文节选:(别嫌烦。读一遍,强身健体;抄一遍,延年益寿。我是一个一个字打的,可没Ctrl+C。)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谷;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唯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始终。此其可纪念者一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教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本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之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词始叹南迁流离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终始,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词,勒为碑铭。铭曰:痛南渡,辞宫阙。驻衡阳,又离别。更长征,经峣嵲。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丧,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仇寇,如烟灭。赵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维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
【文章来源:豆瓣 ——南渡北归永离别 】
相关连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