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绿洲,难以割舍的情怀——张一评岳南《那时的先生》

(2019-07-06 00:04:13)
标签:

文化

大师

[张川评书]

         文化绿洲,难以割舍的情怀

                           ——张一 评岳南《 那时的先生   



   那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那是一种令人神往的情怀文化内迁,成就了西南联大,中研院,是福是祸?日寇铁蹄之下,国将不存,焉有完卵!李庄偏安西南一隅,也算给了文人一个安心研究的净土吧有幸读过很多民国大师传记,以及关于中研院,关于西南联大的书,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算是熟悉,但每次读来心情总是异常沉重……

   本书首先讲述了整个中国的时代环境,更用了很大笔墨强调了川中蜀地的艰难,从历史上的张献忠屠蜀,到近代刘湘刘文彩的川中内战,再到当时李庄周边的匪徒乱……一切的一切,都在昭示着这些所谓的下江人,实际上的国之栋梁,即将有着什么样的艰难困苦!

然而这些世间才子身上,有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使得卓尔不群,傲世独立?!在梁思成颈椎病难以支撑身体,林徽因肺结核无法起床的情况下,他们坚持写出了《中国建筑史》和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第一次向西方世界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奥秘与成就;金岳霖在昆明躲日军空袭,到李庄照料梁林的同时,写出洋洋洒洒七十万字的皇皇巨著《知识论》,而且在初稿杀青又丢失的情况下重烧窑子另烧砖,历时七年得以完成……战争,生活的苦难没有压倒他们,文人的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毛泽东曾经将胡适、傅斯年、钱穆列入文化的汉奸,反动文人之类。而在我看来,毛之所谓反动,政治而已,而文化与精神一旦与政治挂钩,则必然味道变矣!从李庄的八年,深感彼时若无傅孟真先生,则当时之诸多才子大家必然命殒李庄,而傅先生与梁氏兄弟之情,真正的君子之交,情也绵绵,情也壮观,自然之流露,令人神往而叹为观止!

彼时的文人再清高,志向再远大,但是他们终究是人。在严酷的环境面前,面对艰危的时局,偏僻的地域,恶劣的医疗,他们的心备受苦闷与煎熬,他们也会低下高昂的头颅。于是就有了傅斯年李济之斗,梁思成刘敦桢之争此时的中研院,营造学社的研究也终极有了衰败的迹象。但是,即使在这种状况下,董作宾的《殷历谱》,李霖灿的《麽些象形文字字典》,仍然在中外学界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殷历谱》在陈寅恪的眼中是抗战八年,学术界著作当为第一部书,绝无疑义!寂寞兴会,甘苦自知,学道不孤!他们的学术精神仍然有着极为强大的感染力,催化年轻学者走进广阔的研究世界,于荒芜的学术疆域开拓崭新的世界!

        
后来号称七国院士的考古学家夏鼐也在战乱之期,西北苦寒之地进行艰难的考古工作,不但有阳关玉门关的精确位置考证,更重要的是阳洼湾齐家文化考古结论,彻底推翻了瑞典人安特生中国文明来自西方的论断,同时也是中国考古的新起点,意味着外国学者主宰中国考古学的时代结束!然而,造化弄人,考古期间,父亲病逝而夏鼐未得以知,只留下病未能侍,殓未能视,抚棺一恸,亦复何补?悠悠苍天,此恨千古!让我想起刚看过的抗战时期的胡宗南(《天地悠悠》叶霞翟)

        
而才女游寿在李庄的日子令人叹息!究其缘由,傅斯年的霸气是一,文人的恃才孤傲也不可少!从开始的《伐绿萼梅赋》缤纷未据要路,且非当门。急斧斤以摧枝,杂畚插而锄根。何藩篱之森固,牀嘉木之天年。恣榛莽之畅茂,任蔓草以袤延,游寿影射自己受到的不公正,还隐隐露出冲破樊笼,展翅高飞的理想。到最终因为傅斯年和董作宾的缘故(之前在我看来错在傅董),最终发出平生志在为学,岂效区区作驽马恋栈耶?岂效无赖汉专以告讼为事?从此李庄失游寿,游寿失李庄,令我唏嘘,令我潸然!本对游寿有所知,但没深入了解,借此书要重识游寿!岂游寿一人尔?书中提到的当世大师,青年才子,之后基本都是泰斗巨匠!

然而终会有离别的时候,如在灞桥柳下,在新亭泪中,自古到今,萦怀于多少文人墨客的笔下!抗战胜利,各研究单位势必要离开李庄这孤苦之地,彼时彼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再回首离开李庄时史语所留下的纪念碑,一大串名垂千古的名字,令人动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顺长江而下,出三峡,直达东海,这是古来文人墨客的梦想,更是民族精神的追求和信仰图腾的召唤。如今,各研究院所文化精英劈波斩浪,顺流直下,继续追寻他们的远大理想!

李庄归来,面临更为艰难的时局!内战如火如荼,在解放军大军南下之际,面临在他们面前的就是更为艰难的抉择!岳南以抉择一章结尾,让我们记住李庄,让我们忘掉他们的南渡,亦或北归,而那都是时代的悲歌,故有胡适傅斯年钱穆反动文人之说,然而我们却难以或无法评判!但我们首先应该记住,他们对于这个国家、这片土地的热爱,对于科学,对于文化的追求与向往,而这些才是他们内心最深处的热诚与渴望。


       文化绿洲,难以割舍的情怀——张一评岳南《那时的先生》

                         《那时的先生:1940—1946中国文化的根在李庄》

              岳南/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7月版)

 

               当当链接,点击--那时的先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