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苏轼在密州

(2019-04-03 00:13:34)
标签:

转载

很好
原文地址:苏轼在密州作者:cjq162

 

 

[转载]苏轼在密州

苏轼在密州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大文学家、诗人,宋神宗熙宁七年-九年(1074-1076)任密州(今诸城)知州。

1991年编辑出版的《诸城名人传略》《沧桑密州》收集了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为官从政的史料,使人们可以在苏轼的名篇大作之外看到一个更贴近民众的苏轼。

 

一、   亲历亲为灭蝗灾

苏轼刚到密州境,即“见民以蒿蔓裹蝗虫而瘗之道左,累累相望者二百余里,捕杀之数,闻于官者几三万斛”苏轼对蝗灾深有痛感,早在杭州通判任上即看到过蝗群布阵横空口吻如风那肯吞的场面,在密州,他亲自下田灭蝗抗旱,以至我仆既胼胝(手足重茧),我马亦款矻(疲劳)。飞腾渐云少,筋力亦已竭同时,苏轼还上报朝廷请求豁免秋税,资助受灾群众。他鼓励百姓下田灭蝗除卵,可得米济饥还小补,一举两得。果然,苏轼推动的治蝗斗争取得了积极效果:县前已窖八千斛,更看蚕妇过初眠。苏轼在诗中自注说:蚕一眠,则蝗不复生矣。

二、  登常山大旱祈雨

苏轼知密州时逢大旱,据《唐十道四蕃志》记载:密州常山,齐时祈雨常应,因以得名。苏轼两次率吏民群众登常山祈雨救旱,果然得雨。苏轼又发现常山庙门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若一……乃琢石为井,其深七尺,广三之二。此乃雩泉,于是,苏轼又为百姓寻到了水源,使抗旱救灾取得实效。

三、惩治盗贼保平安

对于盗贼渐炽,百姓苦不堪言,苏轼更是百般体恤,他上书朝廷《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对盗贼的产生根源做了精辟而深刻的分析,他认为天灾人祸互为因果:密州民俗武悍,恃(特)好强劫,加以比岁荐饥,椎剽之奸,殆无虚日。因此,他指出治盗必须治本,并与治事、治吏相结合,挖掉盗贼产生的根源。他认为,对盗贼应根据情况分别对待,如盗贼的主从,必勘问根由详尽再落实之; 信赏必罚,以威克恩,不以侥幸废刑,不以灾伤挠法,如此而人心不革,盗贼不衰者,未之有也。于是 明立购赏,随获随给,人事竞劝,盗亦敛迹

四、救活弃婴施善举

苏轼对贫苦百姓充满同情心,他救活弃婴之事已成古今美谈。他在《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诗中沉痛地写出了洒涕循城拾弃孩的事实,并向友人叙述了拯救弃婴的经过:轼向在密州,遇饥年,民多弃子。因盘量劝诱米,得出剩数百石别储之,专以收养弃儿,月给六斗,比期年,养者与儿,皆有父母之爱,遂不失所,所活亦数千人。

五、 情系百姓得民心

苏轼在密州从政两年,与百姓命运休戚相关,天降大雪,他便想到“今年好风雪,会见麦千堆”;遇到灾情,便自责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1076年底苏轼调离密州,他希望接任的知州孔宗翰让百姓过上好生活:“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赢”。苏轼离别密州时百姓遮道哭泣,洒泪相别。

    1085年十月苏轼赴登州任太守途中路经密州小住,知州霍翔在超然台上设宴招待,百姓听说后都来看望。重来父老喜我在,扶挈老幼相遮攀那些曾被苏轼收养的弃儿及其养父母,都相继赶往州衙拜谢救命恩人,当时襁褓皆七尺,而我安得留朱颜,“山中儿童拍手笑,问我西去何时还?”场面极为感人。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