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无问西东
标签:
文文化历史清华梅贻琦 |

原创 2018-01-15 范特西 范特西依然 范特西依然
范特西依然
窗外,缕缕暗香浮动,那是腊梅又悄悄怒放着芳华;昨日冰封的小池也一展清容,清澈可见红鱼游弋。山林间野鸟们争先恐后地欢唱,仿佛互相告慰着它们的南渡北归、无问西东。这一切都像是预示着春日的不远。
造物主赋予了地球四个季节,告诫我们冬藏夏收,为着下一个时节的希望。那么,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电影《无问西东》说追求“真实”。
而我却想起了《南渡北归》。
难道真这么巧,李芳芳用了“西东”来呼应“南北”?也许,正是《南渡北归》几年来一直拍不成电影,才只能用《无问西东》来弥补吧!
四年前看《南渡北归》这部巨作时心潮澎湃,悲愤于小时候不能全景地了解真实的历史(当然现在也不能);同时惊叹于此书的真实考据,理性地娓娓道出各种史实,让人可以不假主观色彩地去分辨真与假、灵与肉。它让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不由自主地审视自己:从小没有接受过自我意识、批评思维教育的我们,如果当年身处那样一个变局,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同样,看完电影《无问西东》,我们也会扪心自问:如果我们身处民国那个大师的年代,我们会是什么样的人?会象周树人那样,嫌麻烦不愿意东奔西走而借口看管北大而留下做奴才?还是八千里路云和月,与片中沈光耀、吴岭澜那样徒步走向西南?
与大多数人不同,我觉得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恰恰是结尾!结尾那一幕幕大师们不经意的出场,再现在最后,让人突然领悟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历史尘埃中的一粒沙子,或者金子。一闪而过的,也许为人类历史做出了贡献,但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我们。我们最应该记住的不是我们目前谁最富有、谁最网红;而是谁为历史记录了最多,谁为人类奉献了最多。导演用这个方式,让我们缅怀那些或熟悉或不熟悉的名字和脸庞,请历史再一次书写他们,中国的大师!
最应该感谢李芳芳的是:她把《南渡北归》里文字描述的场景变成了实景!她做到了!这太了不起!
原来书上的文字、以及栩栩的照片,那些包裹着一颗颗富足灵魂的朴素长袍马褂,那些才富八斗满腹经纶的民国精英,如今真实地站在我们面前,真实地再现他们高贵的灵魂!
我依然觉得林徽因是幸福的,王国维是幸福的,李济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带着他们的充实早早地步入天堂,免于劫难!我也最同情吴宓、陈寅恪、穆旦等等,他们苟且地活到了那个年代,却待错了地方。精神上的折磨才是文人最为蒙羞受辱的。。。只可惜,历史不能重来。。。
很奇怪,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国人怀念起大航海时代,怀念起文艺复兴时期,怀念起我们的民国时代。这种现象很有意思,是我们国人富足后,开始怀旧追求文艺范儿了?还是重新审视历史,实现自我成长?无论是什么起因,我想总是好事儿。从那个年代开始我们的文化艺术断层了50年。教科书不能给我们很多,我们只能自己去探索,我们要捡回来,我们要给那些大师正名。更希望《南渡北归》早日拍成电视、电影。感谢李芳芳,感谢岳南,感谢那些已经或正在写出“真实”的历史的人们。
愿我们永抱真心、追问古今、南渡北归、无问西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