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金門大學校長遴選經驗一談

标签:
文化金门大学校长候选人 |
國立金門大學校長遴選經驗一談
上星期,我收到參加國立金門大學新舊校長交接典禮的邀請書。很不幸我因屆時不在國內,所以不能與會!我能被邀請參加這隆重典禮的主要原因是我有幸被遴選𠄘辦人以「社會公正人仕」的身份在今年一月至五月參加該校的遴選委員會。
這是我到台灣七年來首次參加這樣的活動,同時我發自內心的感覺到選出一所大學校長是一樁非常「神聖」與充滿「課責」(accountability)的任務,所以在遴選的這五個月內,我除了努力與主動參與一切的活動,我也非常仔細觀察台灣的大學校長遴選的過程。此文是我從這寶貴的經驗中得到的一些拙見。
首先,在台灣遴選一校長的確在形式上給世人有種「神聖」之感。遴選委員有來自校內各階層代表,社會公正人士代表,校友代表及教育部指派代表與部內代表。在這一遴選委員會的敎育部代表竟然是高教師師長。
對我來說,其神聖的主要原因是選出的校長在四年或八年的任期內將會直接影響校內數萬人的生活,間接影響校外數十萬,甚至百萬人的生活。這是我內心的感觸,也是這感觸使得我盡可能排除一切行程困難,參加所有的活動。例如說就算我認識某些候選人,我也要,也必定要,參加他(她)的理念說明會。據聞,很不幸是在台灣,這並非是公認的態度。
次之,台灣的大學很早就把候選人名單公開。這個遴選方式與世界許多國家,尤其在北美洲與西歐,有很大的出入。當然,任何方式是有利也有弊。在我看來最大的弊是公開名單很可能會令一些能人裹足不前。一般來說,能人已經有了一非常好的工作。所以公開他(她)遴選的意願會影響他(她)現有的職位。當然,台灣是個小地方,保密並非其強處。所以與其讓謠言滿天飛,還不如公開名單。但我想長遠來說,對台灣高等教育長遠發展來說,找一有效方式來保密名單的方式才是一上策。
這一次的七位候選人與很多其他台灣的大學校長候選人不同。許多台灣的大學校長候選人都是來自校內,這一回除了一位校內的候選人外,其他六位是來自台灣本島的北、中、南與東部。雖然校內的候選人也有極出色的人選,但假如沒有經過校外出色人士的競爭,很有可能看不出他(她)的競爭能力。另外,台灣這幾年來一直強調要吸引全球人才到國內,但對於吸引外國人才來台灣主導高等校育似乎還是蠻渺茫的。
在開第一次遴選會議時,我向所有委員提出了兩個要求。這兩個要求都與「利益衝突」及「公平競選」有關係。第一是在整個遴選過程中,所有委員不得與任何候選人接觸。第二是所有委員在選出校長之後,不應該被新校長直接或間接委任重要行政職務。這兩點是我在美國高等教育系統內觀察到一般人能接受的條件。我提出這二要求時,並不知悉這個遴選「文化」是否在台灣是人們的認知,人們可接受的。當我看到所有到場委員點頭,我心中感到非常感欣慰。原來在台灣,至少此遴選委員會對「利益衝突」與「公平競爭」有世界级的認知。
最不幸的一點是在台灣,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在校長一選出之後就被解散。以後校長在任內遴選委員會既沒監督的權職,也沒有任何責任。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不合邏輯的。更嚴重的是在整個遴選的過程中,委員不會感到應該有的責任感。我絕對不是說一般的委員沒內在的責任感,我是認為因為選後立刻就被解散,對委員來說在決定時,不需要考慮候選人在選上後的可能動作。故這種心理上的壓力完全消失。在我看來,台灣的大學遴選最大的缺陷可能就是這一點。要增加此壓力絕非易事,因為它立刻牽涉到國立大學全面自主的挑戰。因此,我認為目前台灣的大學自主是遙遙無期的。
截至今日,高等教育在台灣仍面臨非常嚴厲的區域性與全球性的挑戰。在內部,台灣有過多的大學,嚴重的少子化與日益激勵的學運,在週邊,我們看到有對台灣高等教育非常嚴厲的競爭對手。在這種情況之下,台灣更加需要有遠見思維,高超行政能力及非常寬頻學識的大學校長。
從我這一回淺薄的遴選委員經驗看來,台灣高等教育遴選校長可還是「任重而道遠」呀!
Da Hsuan Feng
Senior Vice President, Global Strategy,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資深副校長
(全球策略與企劃研考)
國立清華大學
http://my.nthu.edu.tw/~secwww/vicepresident/vicepresident.html
Facebook URL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640363687&ref=tn_tnmn (welcome to be my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