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明日报:触摸一代文化英才的精神脉动

(2014-03-31 13:26:22)
标签:

文化

南渡北归

光明日报

书评

杂谈

   光明日报:觸摸一代文化英才的精神脈動 光明日报:触摸一代文化英才的精神脉动

 ──讀岳南的《南渡北歸》

                                               梁鸿鹰

  近現代以來﹐我們的民族遭遇了太多的災禍﹐而正在這些睏頓異常的磨難之中﹐一批學術大師和全民族站立在一起﹐共同與不幸的命運抗爭著。他們在危難中尋求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保存﹑傳承與復興。岳南的《南渡北歸》以厚重﹑沉穩的筆觸回顧歷史﹐能夠使我們穿越無情飛逝的時間和呼嘯前行的歷史﹐回到既往的鮮活現場﹐得以觸摸一代文化英才的精神脈動。

  一個民族最可貴的是精神﹐見證與還原歷史﹐一定要呈現出民族的精神氣質﹐這樣才能給社會提供鼓舞與營養的精神資源。尤其是當中華民族面臨災難的關頭﹐那些肩負著歷史與文化使命的人們﹐在個人遭遇深重的精神危機之時﹐如何做出自己的選擇﹐從而與全民族走過共同的睏頓﹐是至為寶貴的。《南渡北歸》告訴我們﹐在戰雲密佈之時﹐病魔纏身的蔡元培到南京苦勸汪偽政府推進抗戰﹐說到激動傷心處熱淚滴落湯盤﹔在北平淪陷後﹐北大教授劉文典對前來游說他到偽教育機構任職的周作人說﹕“你有你的道理﹐但國家民族是大義﹐氣節不可污﹐唐代附逆于安祿山的詩人是可悲的﹐讀書人要愛惜自己的羽毛﹗”而聞一多面對嚴酷現實﹐毅然拋棄文化救亡的幻想﹐積極投身到抗日救亡﹐抗戰勝利後在爭民主﹑反獨裁的鬥爭中獻出自己的生命。像這樣一些體現民族氣節﹑民族風骨的昂揚之舉﹐在歷史塵埃中似熠熠生輝的動人亮色﹐貫穿全書﹐點亮書頁﹐給我們以深刻教益。

  民族與國家危難之時﹐也是文化﹑教育﹑科學遭受荼毒的嚴峻關頭﹐知識精英被迫南下﹐是為了延續文化薪火﹐賡續科技命脈﹐正如西南聯大校歌所說﹕“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絕徼移栽楨干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山城﹐情彌切。”當偌大的華北安放不下安靜的書桌的時候﹐北大﹑清華﹑南開三校被迫前往雲南昆明﹐同時﹐李莊也匯聚了大批學術精英﹐他們共同擔負起了傳遞文化的重任。在這個時候﹐政府﹑文化人與普通民眾﹐最能夠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刻骨痛楚。《南渡北歸》盡最大可能還原歷史﹐復活了在內憂外患之際全民同仇敵愾的整體氛圍﹐成功再現一批文化精英于國破家亡之際的顛沛流離﹑掙紮奮鬥﹐描繪出這些文化大師致力于文化創造及思想提昇的全景圖﹐特別能夠給人以感同身受的觸動。

  作品同時著力揭示的是﹐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先進的西洋文化不斷地熏陶與浸淫﹐鑄就了一代知識分子蓬勃剛毅﹑不屈不撓和無畏從容的生命底氣與品性﹐以及無論在如何險惡的環境當中﹐都能夠憑藉著強大的內心道德力量﹐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勇氣。這些人雖輾轉于烽火連天的荒郊野地﹐時常為衣食之憂所困﹐但幾乎無一人放棄過自己所矢志的事業﹐不僅如此﹐還窮且益堅地把各自的學術做得愈加有聲有色。國家多舛而學術益盛﹐西南聯大和李莊終於成為學術群星閃耀﹑大師群體登場的聖地﹐戰爭環境下短暫的自由與鬆弛﹐倒使得學術精耕細作結出了令人羨慕的果實。

  《南渡北歸》的寫作無疑是一次異常艱辛的腦力體力之旅。作品涉及現當代中國上百位政界﹑文化界﹑學術界重要人物﹐時間跨度長達半個多世紀﹐文字品相粲然﹐結構縝密嚴整﹐敘事﹑釋疑﹑思辨合一。呈現﹑論證﹑還原歷史﹐很可能比評說歷史更難得﹐這是雕刻精神圖譜的必要基礎。因此﹐無論是陳寅恪所言之“無自由之思想﹐則無優美之文學”﹐還是馬一浮在防空洞裡宣告﹕“我們用第一流的人才在抵抗著日本二流人才的進攻﹐焉有不勝之理”﹐均因堅實生命軌跡之依托而令人信服。作品的“三部曲”結構﹐似乎暗合了中國傳統中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舊一輪及新一輪的“南渡”與“北歸”﹐以及“大師遠去無大師”則給我們的教育革新﹑人文氛圍養成等留下了諸多深沉的思考。(梁鴻鷹)

  

                 重述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心路

                       ──評岳南的《南渡北歸》

                                                                   贺绍俊

  岳南的《南渡北歸》共6大本﹐100多萬字。這套書是在反思歷史﹑特別是反思中國現代史的大背景下出現的﹐他以西南聯大為中心﹐重新思考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成長和命運。其實關於西南聯大的歷史著作出了不少﹐但岳南的《南渡北歸》確有不同凡響之處﹐我願將它的不同凡響歸納為“五有”。

  其一有細節。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充滿了豐富生動的細節﹐正是這種細節把歷史變得有血有肉。如描寫清華哲學教授金岳霖潛心學問﹐對空襲警報置若罔聞。日軍來襲﹐把他的樓都炸了﹐但是金岳霖完全沒被外界影響﹐還是在一片廢墟中讀書寫作。

  其二有立場。作者雖然是在保持一種客觀公正的態度去還原一段歷史﹐但他在客觀的敘述中具有鮮明的立場﹐因為立場鮮明﹐面對大量瑣碎的史料時就有自己的眼光﹐就不會是純粹堆砌史料﹐就會促人思考﹐讀者的大腦也會因其立場而被激活。

  其三有感情。岳南完全是帶著自己的情感寫的﹐他的愛憎褒貶溢于言表﹐甚至對某些人物的表現不以為然也毫不掩飾。感情並不妨礙他對歷史事件的客觀呈獻﹐而在客觀敘述中加入情感的溫度﹐應該更打動人。

  其四有真相。岳南努力追求歷史的真相﹐因此他才會花那麼多的功夫在歷史中尋找資料。為了更好地呈現歷史真相﹐他安排了兩種文字﹐一種正文﹐另一種是註釋。不可忽略這本書中的註釋﹐它與正文平分秋色。註釋是純客觀的敘述方式﹐與帶著感情的﹑立場鮮明的正文相互補充﹐相互參照﹐從而使歷史真相更加地豐滿了。

  其五有結構。岳南的敘述像散文化的敘述﹐看似很隨意﹐但他其實很有結構意識。這個結構是以歷史框架和歷史走向為縱向軸的﹐或者說是以中國現代大學教育的發生和發展為結構的﹐在這個結構中的核心便是西南聯大﹐這個核心又向四周輻射﹐是一個中心輻射與縱向軸交織的復合結構。在大的框架裡岳南的敘述又非常自由﹐他以一個又一個的人物為中心﹐“瞻前顧後”﹐既看到人物的過去﹐又顧及人物的未來。

  將“五有”統一起來看﹐就看出了岳南重新建構歷史的企圖。岳南通過南渡──北歸──離別的脈絡﹐來重述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如何建構這段歷史﹐細節起到很大的作用。宏大敘事的歷史將很多細節都篩選了﹐但實際上有很多細節會使我們對歷史重新加以認識。但未組織起來的細節祗能是一堆碎片。岳南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碎片﹐但又不會讓我們有一種碎片化的感覺﹐因為他有鮮明的立場﹐立場就是一種黏合劑﹐將故事片粘合成一個整體。因此岳南的立場也體現出他的史識。史識是這部著作的靈魂。

  光有史識還不行。唐代史學家提出治史應該有史才﹑史學﹑史識三長﹐那麼我們也可以考察一下岳南在這本書中的史才和史學。岳南完全採取了一種反正統的歷史敘述﹐帶有一些民間江湖的味道﹐據說他曾學過評書﹐他還確實把評書的特點帶到了敘述之中。這樣的敘述就不僅僅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了。因為以往的歷史作為一種宏大敘事﹐無疑是嚴肅的﹑正規的﹐也是四平八穩的﹐岳南既然要針對這種宏大敘事﹐建構起自己的歷史﹐那麼他採取一種與嚴肅相對立的民間江湖式的敘述﹐才能夠有效地表達他所要建構的歷史。值得佩服的是岳南為寫這套書花了8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做了很艱苦的資料搜集整理工作。

  岳南的書是反思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在書的腰封上有一句宣傳語﹕大師之後再無大師﹐它表達了對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建樹的精神焦慮。《南渡北歸》所描述的這段歷史時期﹐中國知識分子在近百年來還沒有真正為世界文明提供獨有思想奉獻的大師。因為中國現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是在這段歷史裡誕生和成長起來的﹐從《南渡北歸》中也可以看到﹐中國的大師正在孕育之中﹐中國大師所獨有的學術和思想也正在孕育之中。(賀紹俊)

   (岳南﹐作家﹐山東諸城人﹐1962年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立清華大學(台湾新竹)駐校作家﹐現居北京。主要作品有《南渡北歸》(三部曲)《陳寅恪與傅斯年》《風雪定陵》等。

  湖南文藝出版社此次出版的《南渡北歸》(三部曲)為增訂版大字本﹐首次披露台灣中研院的珍貴史料。)

 

光明日报:触摸一代文化英才的精神脉动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4年3月.31日--梁鸿鹰 贺绍俊 评《南渡北归》



光明日报:触摸一代文化英才的精神脉动


                    点击--  南渡北归 签名典藏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