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清华 一笔同书
台湾清华大学坐落在新竹,新竹有着“风城”之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长年沐浴大风。清华大学就在这阵阵凉风中,迎接着一年又一年的学生。
“水木清华”讲究有山有水
新竹清华建立于1956年。据现任校长陈力俊介绍,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美国,由于台湾当局正在发展核能,所以请梅贻琦回台湾建立学校,以发展核能。在建校之初,经费很充裕,但梅贻琦坚持教学品质,只成立了三个系,当时最有名的就是原子科学研究所,后来陆续成立了基础科学学科,包括物理、化学、数学等。1964年,开始接收本科学生。1972年,新竹清华工程学院成立。1984年,人文、社会等学科兴起,新竹清华大学向着更广阔的学术研究方向迈进。
新竹清华大学的建筑风格高雅,也保留了一些以前的教舍,目前校园内的校长住宅还是之前盖的庭院式平房。陈力俊说,“水木清华”讲究的就是有山有水,新竹清华校园内有18座山、3个湖。2000年,台湾报纸调查“最美的学校”,新竹清华排在第一位。
最有名最美丽的是梅花
新竹清华大学中最有名、最美丽的景色,莫过于梅园。这里还有段小插曲,起初买梅树时,工作人员错买回了200棵桃树,后来发现,又重新买回了梅树。梅贻琦校长就安葬在梅园中。每年学校都会举行祭梅活动,盛开茂盛的梅花就成为梅园标志性的一景。
两岸校长“亲如兄弟”
说到和清华的渊源,陈力俊说,“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两校在校歌、校训上都相同,“清宅”“华宅”的命名也一样。梅贻琦在清华做了17年校长,在新竹清华做了6年校长,他用的各个系主管也都是清华校友,在建校的前25年,校长都是清华大学校友,这也使得两所学校有着剪不断的血缘亲情。陈力俊笑言,“去年我和清华大学校长见了6次面,比和我哥哥见面的次数还多,我俩真是亲如兄弟。”
除了专业学习外,陈力俊说,新竹清华的一大特点是“不要培养书呆子”,要培养人文、科技兼优的学生,学校有150个社团。在住宿学院,有专门的老师对一、二年级新生进行生活辅导,和他们住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台湾也是首创。
互换交流学生已十年
去年3月,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率团访问了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互通互商百年校庆筹备,进一步促进两岸清华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合作。顾秉林校长还向新竹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赠送了清华百年校庆标志徽章。
从2001年开始,两校就开始互换交流学生,每年20个;而北京清华大学也招收了不少台湾学生攻读学位,目前有台湾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120人。教师方面的交流更多。一年一度的能源与纳米科技学术研讨会,由两校轮流举办。两校还共同设立了支持教师科研的联合研究经费,北京清华大学每年出资400万元人民币,新竹清华出资2000万元新台币。
顾秉林说,接下来两校将规划设立“海峡两岸清华实验室”。此外,两校还计划共同推动“双联学位”计划,也就是学生通过在两校学习分别获得两校的学位。
□本报记者 刘玮
地理档案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最有名、最美丽的景色,莫过于梅园。梅园周围种了200棵梅树,开花时,漫山遍野的梅花特别好看。梅贻琦校长去世时,就安葬在梅园里。梅贻琦在北京和台湾一共当了23年的校长,是清华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深得清华人的爱戴,每年学校都会举行祭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