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之國以色列
(2013-04-24 11:58:25)
标签:
文化以色列国立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 |
創新之國以色列
校長 陳力俊 博士
以色列理工大學(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echnion)設立於1912年,大學部則於1924年成立,為以色列最老大學;設有理工科十八個系,目前有約一萬兩千餘學生,六百多位教授,學生中,博士班、碩士班與大學部約各一千、兩千與九千五百人,大學部中工程領域學生約七千五百人,醫學系八百五十人,而基礎科學領域學生不多;歷年來Technion培育以色列本土出身百分之七十工程師,有三位諾貝爾獎得主;該校在技轉方面也相當成功,包括開發治療Parkinson症之新藥Azilect@,為學校帶來相當可觀收益。
魏茲曼科學研究院(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WIS)設立於1934年,與其他大學不同的是僅收研究生,有約兩千五百名學生,兩百五十位教授,以基礎科學研究出名,分為生物、生物化學、化學、物理以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五個學院,以色列有約三分之一的科學家出自該院;教師中除有一位諾貝爾獎得主,並有諾貝爾獎級的Turing獎得主以及多位Wolf獎得主;另一方面,該院成立的Yeda(希伯來文意為知識)研發公司在世界聞名,在全球大學中專利商業化居首,每年權利金收入超過一億美金,主要是由研發成功治療多發性硬化
以色列共有七所大學與一空中大學,七所大學約共有十二萬五千學生,除Technion與WIS,另有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與Tel Aviv University,共四所列名於「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前二百大內,屬於菁英教育;以色列七百萬人口約為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之三分之一,而台灣光是研究所學生就有約二十一萬,但一百多所大學中,能躋身「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前五百大內學校不多,相當不成比例,很值得作為參考。
以色列七所大學都有亮眼的技轉成果,以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之Yissum(希伯來文意為實踐)最為突出,正與以色列近來以創新享譽國際相呼應。根據二零零九年出版,中譯「新創企業之國:
科技創新是生產力和經濟成長最基本的源頭;以色列在創新科技領域傲視群雄,可歸因於擁有許多受過高等教育,又具有高度創意的人才,願意冒險,勇於投入,有堅忍毅力,又有強烈動機;以色列天生就能快速適應新事物,據統計,他們是世界上花最多時間上網的人,手機持有率高達百分之一百二十五,電腦工程師人口比率以及研發支出占GDP比率都是世界最高;同時猶太文化認為有自信是正常的,習慣容忍失敗,只要能高明處理風險,總是能學到教訓,產生真正的創新,而以色列正是即使你公司破產了,仍然是全世界最容易成立新公司的國家之一;以色列人自懷疑與辯論的文化中,習慣質疑成規、激烈辯論,並勇於挑戰高層,最顯著成效之一是在開發行動裝置低耗能處理器晶片上,因而拯救了全球第一晶片大廠英特爾公司,發揮了扭轉公司命運的功能。
以色列創業人才中最突出的包括具有軍事背景的創業家,以及專業移民;由於人力短缺,以色列國防軍把作戰權力下放,讓中士做中校的工作,故意讓高階軍官員額較少,表示低階軍人有較多機會隨機應變,由於中東多次爆發戰爭,又有境內恐怖份子滲入活動,現場有無數困局需要解決,戰場試煉提供許多磨練解決問題的機會,而善於解決問題正是優秀工程師的特質;同時以色列國防軍菁英單位是學生服役競逐的目標;未來雇主從所服役的軍中單位,就知道年青人通過的篩選、訓練過程,以及他可能擁有的技能與經歷;有些單位服役期長達九年,施予最精良廣泛而深入的培訓,要將千挑萬選的學員轉變成因應任務而生的領袖,成為具創新且適應力強的解決問題的人;雖然這項計畫的主要目的是維持以色列國防軍的科技優勢,但結合領袖經驗與科技知識的訓練,卻很適合用來創建新公司,軍中菁英單位成為高科技創投公司溫床,經過洗禮的過來人也確實為經濟與社會帶來重大的貢獻。
在移民方面,以色列政府有最開放的移民政策,至少有七十個國家猶太人移民到這裡;由於猶太人長期在世界各地受到迫害,對能提供一些保護的教育特別重視,例如在前蘇聯,猶太人僅占人口百分之二,卻占了醫師人數約百分之三十,工程師人數約百分之二十;一九九零年代,國際情勢巨變,蘇聯解體,意外的讓高達一百萬的蘇聯猶太人,包括大批的教授、醫師與工程師等專業人士得以移民以色列;以色列由接納與盡力安置移民,適時的提供發展科技產業榮景的動力;據報導,在許多以色列新創公司,員工常以俄語交談;很多人認為移民組成的國家,就是創業者的國家,因為「你不知道還能失去什麼,只知道你能得到的。」
政府的產業政策,在以色列創新科技的發展中,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研發人才占人口比率(140/10,000)與研發經費占GDP比率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以色列所有大學都有如WIS之Yeda技轉組織,政府輔導在以色列七所大學附近,設立科學工業園區;在一九九零年到現在,在政府刺激之下使私人企業蓬勃發展,轉變成全球創新產業的領導中心。以色列工業貿易與勞工部統領政府創新資源,設置創投基金,提供資金與顧問指導,幫助企業家建立公司,成立二十四個科技育成中心,使企業家在發明創新的早期研發階段,就能得到所需資源與資金;一項Yozma(優茲瑪,希伯來文意為開啟)計畫設立的十個新創投資基金,基金必須有創業投資家、國外創投公司以及以色列投資公司或銀行三方代表,政府提供2:3
以色列自建國伊始,即陷於強敵環伺中,不僅屢興戰事,且無時不刻身受戰爭威脅;以色列成功的將外部不利的環境加以轉化,警覺注意匱乏與災禍,成為全民最佳的能力培養場;歷史學家Barbara Tuchman曾說:「動機常會遭到富裕扼殺」,在危境中,以色列人有強烈求生存的動機,再加上猶太人天生的進取心、團隊適應力、在工作上隨時採取機動變化、相互間連結力、不畏失敗以及政府移民政策、兵役制度與鼓勵創新科技政策,打造出一個擁有高度創意與企業家精神的社會;值得世人了解與學習,尤其台灣與以色列國際處境相似,華人與猶太人有許多相似互補之處,兩國經驗可以加以比較,效法以色列新興企業精神,將對台灣科技產業轉型與提升有莫大助益。
Da Hsuan Feng
Senior Vice President, Global Strategy,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資深副校長
(全球策略與企劃研考)
國立清華大學
http://my.nthu.edu.tw/~secwww/vicepresident/vicepreside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