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十大文化事件

标签:
文化十大事件中国作家富豪榜吴怀尧杂谈 |
2012年11月26日,“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文化盛典”在成都举行,总策划吴怀尧邀请郑渊洁、郭敬明、周洪滨、唐家三少、南派三叔、江南、饶雪漫、笛安、落落、安东尼、蔡骏、猫小乐、岳南、凤歌、何马、天蚕土豆、玄色、魔王S、小桥老树等上榜当红作家和路金波、黎波、陈黎明、黄隽青、华楠、李靖等出版人,齐聚成都集体走红毯、出席作家富豪榜颁奖典礼,在亿万读者中激起空前轰动效应,被媒体誉为中国的奥斯卡盛典。“阅读改变人生,写作致富光荣”成共识,中国作家富豪榜激起更多人对华语文学的阅读欲望。
在公布结果之前,谁能想到今年的诺奖得主会是莫言呢?这颗让我们爱了、恨了、羡慕了、嫉妒了几十年的“酸葡萄”,终于被莫言摘下了。
至今还记得2012年10月 11日晚上7点 ,结果公布时 ,我和同事们的狂欢与惊讶,反应就好像跟自己得奖了一样 。诺奖评委称赞莫言:“他的魔幻现实作品融合了民间传说、历史与当下。”而消息传回国内,一夜之间,莫言成为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作家,书店里沉寂多年的莫言作品开始脱销,高密东北乡莫言老家前的胡萝卜被游客拔了个精光。
与此同时 ,几乎所有人都开始激烈地参与到这场“文学”盛宴的讨论之中。担忧的、嘲讽的、欢庆的、鼓掌的……形形色色,样样都有。其实,这总体来说是件好事,所谓“开卷有益”,一个莫言不仅让我们关注文学,也让我们的文化全球化,中国的文学国际化,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受益者。
《舌尖上的中国》让传统文化借助美味回归
“舌尖上的大学”、“舌尖上的青岛”、“舌尖上的奥运会”、“舌尖上的欧洲杯”……2012年5月,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首播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让不少观众看得口水直流,看得思乡情起,一时间“ 满城尽是舌尖体”。
传统美味在刺激大家的味蕾之外,还用“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国人用智慧巧妙地从自然界获取美味,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实现,都得益于他们对上天和食物的敬畏以及对自己深爱的那片土地的眷恋。
《舌尖上的中国》中,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不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亲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另外,明年《舌尖上的中国》要拍续集了。
《中国好声音》选秀疲惫下的“逆势雄起”
“ 超级女声”早已成为记忆,而类似的选秀节目也让电视机前的我们严重麻木。但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却强势登场,通过一流的运作与包装,逆势雄起。
选修现场四大导师的坦诚开放与适度表演,让我们在他们纠结要不要“转身”中看得津津有味。而学员的主流回归和各具特色,也让许多人再次看到了闪耀的梦想。虽然内幕爆料阴影一直不散,主持人“卖凉茶”的“好舌头”也让我们有点无奈。然而,这一场音乐盛会还是让我们看到了草根人物的梦想绽放,并体会到真正的“音速成名”。
“80后精神领袖”身陷“三重门”
作为“80后的精神领袖”,韩寒已经成了一种符号。独立、深刻、真实、耿直……这个上高中时就写出《三重门》的青年作家已经领了近十年的风骚。从一个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胜出者到社会问题的观察家,这个80后第一人气偶像却在今年连续遭遇“找代笔”、“有小三”、“要版税”等“三重门”。
当2012年1月起,方舟子在自己的微博上连续发表文章指责韩寒作品“代笔”“水军”“包装”时,韩寒遭遇成名以来最大的考验。一向并不勤于更新博文的韩寒,开始频繁回应并出版手稿以求自证清白,此事随即引发一场“文化人”之间的网络火拼,“挺韩”的“倒韩”的都大有人在。随后,赵卓娜微博上那个被称为“何安”的男人又让韩寒陷入了婚外情的传闻,而韩寒对此模棱两可的回答更是让他和这个“绯闻女友”的关系纠缠不清,还有他和百度的版权争端。
“三重门”过后,这位偶像身上的完美光芒已经开始悄然消褪。
“Style”狂风下的群体模仿
韩国神曲的全球风靡,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词语“style”。
2012年11月,随着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成功起降歼-15,舰载机指挥员下达起飞指令的姿势火速爆红:屈右腿,半蹲,食指和中指指向起飞的方向——这动感霸气的凌空一指被网友戏称为“走你”,各路网友纷纷发布PS图和喜感模仿,办公室、停车场、客厅、卧室、沙发等“航母style”版遍地开花……
任何流行符号的背后,必然蕴含着引发情感共鸣的元素,全民过把“走你”瘾,在对起飞指令模仿的背后,是大家难掩的民族自豪感。
“你幸福吗?”娱乐后的现实思考
十一长假期间,央视记者抱着话筒满街找幸福。
“你幸福吗?”,面对这样有些突兀和难以回答的采访主题。被访者几乎毫无准备,面对镜头反应各异,这些细节原生态地呈现在新闻中 ,“我姓曾”、“因为被你采访,我被插队了”、“靠,你们真是《新闻联播》的?”“今天不幸福,我和女朋友分手了”……一个个神奇的回答在《新闻联播》中播出后成为热门话题,也成了继“元芳,你怎么看”之后,国人最流行的口头语。
不仅是普通人,名人被问到这个问题是也是各种“神回复”,莫言领诺奖时,有记者提问此问题,莫言回答:“不知道,至少今晚很幸福。”易中天回母校讲座,被学生问到此问题,易中天回答:“我幸不幸福关你鸟事!”而央视主持人柴静在与大学生交流时,也被问到“你幸福吗?”她当即表示这个问题太粗暴。事实上,在当今幸福是一个敏感而严肃的话题,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不一样,在房价、食品安全、教育资源分配、空气质量等硬指标面前,如果能更进一步让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通过努力都能安居乐业,享受到平等和自由,幸福才会变成答案。
其实,我真不赞成很多人批评《新闻联播》“简单粗暴”,这些神奇回答没有被剪掉而真实播出了,不是一个“严肃呆板”节目最大的进步吗?这有什么简单粗暴呢?
多名传统文化学者相继去世
这个时代,新的大师似乎还在成长,但旧的大师却已开始离我们远去了。
2012年5月31日,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在家中去世,终年95岁。周汝昌是继胡适等之后,1949年之后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而2012年9月5日,著名散文家、藏书家黄裳在上海离世,享年93岁。黄裳学识渊博,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当代散文大家”,晚年更以藏书、评书、品书著称于上海文坛。到了2012年9月29日,著名文化学者南怀瑾也在苏州逝世,享年95岁。
南怀瑾精通易经,国学和佛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在两岸影响巨大。而这几日,季羡林、古龙的遗作相继刊发,不仅让我们在感叹他们相继离世之时,又在追问大师之后谁又是大师?
“杜甫很忙”“元芳体”等系列网络狂欢
2012年3月,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随后,借助微博,有关“包大人很黑”的笑话段子也开始蹿红,无数人的转发与再创作让包大人和身边的展护卫、公孙先生等人又过了一把明星瘾。
与此同时,从后宫大戏中脱离出来的“甄嬛体”,从热门电视剧兴起的“元芳,你怎么看?”一样经过网友的演绎而红遍大江南北。有人对这种网络狂欢嗤之以鼻,有人则感叹“世风日下,礼崩乐坏”。其实,这种本无恶意的“再创作”本不必那么认真,人们无非就是借个渠道缓解下现实中压力,同时过把“穿越”瘾。
只不过,这种网络狂欢的背后却向我们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在这个时代,即便没有统一组织和明确目的,我们依然可以很快就造就一个全民的文化话题。
《赛德克·巴莱》与观众重回影院
《赛德克·巴莱》是台湾知名导演魏德圣执导的史诗英雄巨作,讲述1930年台湾赛德克人抗日的故事,影片通过抗日主题深度展现民族不屈气节和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该片在内地上演第一周仅获得400万左右的票房,不少影院开始减场甚至撤片。千钧一发之际,一些媒体、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都被感动,纷纷通过报道和微博号召、甚至是组织包场的方式为《赛德克·巴莱》加油鼓劲,在口碑相传之下,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通过雾社事件看到坚守的意义与代价,“如果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漆,那我就带你们骄傲的野蛮到底。”本报综合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原标题:2012文化笔记:十大事件